分層次教學法初探
在曆史課堂的分層次教學中,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整體受益,普遍提高,除了按照不同的標準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劃分以外,更要有切實可行的層次教學的方法。
一、備課分層法
備課是保證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環節。有人把它喻為一朝分娩的“十月懷胎”,也有人把它比做大廈建築前的“藍圖設計”等等,這些都說明了教師備課的重要。分層次教學的備課更是如此,既然學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點、學習狀況、家庭影響層次有別,教師備課就不能按照一種模式,隻備一個教案,其餘問題全靠“當場發揮”。若是如此,分層次教學就失去其實際意義了。我們在曆史課堂分層次教學備課時,采用了兩種形式的教案。
(一)“一大多小”教案。即一個大教案,2~3個小教案。大教案是對一般生而言,小教案是對個別生(差生、優生、特長生)而言。如備到“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一節中二月革命的性質時,教師隻需講到:“俄國二月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一般學生由於有學過的曆史知識為基礎,便會全然明了。優等生還會聯想到預習到的德國十一月革命,聯想到1848年歐洲各國革命的性質,想到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可是,個別差生還會在沉思“為什麼俄國二月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些情況我們都在備課時預想到,並寫出要講的內容和方法,分別落實在大教案或小教案上,以備講課時使用。
(二)“多元一體”教案。這種教案形式上隻有一個,但一個教案之中含有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多種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這種教案使用起來比“一大多小”的多案備課減輕些教師的勞動強度,易於施行。
二、上課分層法
上課(即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曆史學科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我們主要做到了以下3個兼顧:
(一)目標兼顧。我們在曆史課堂教學中,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每節課都製定出A、B、C、D4個目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經過努力所能達到的目標,使學生充分把握自己學習的主動權。
(二)講述兼顧。盡管目標投影、幻燈、電視、電子計算機等多種先進的教學輔助手段進入了曆史課堂,為曆史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但是,曆史課堂教學仍離不開傳統的方法——講述講解。如何在講述講解中兼顧差等生、提高優等生,帶動一般生呢?仍以前麵“俄國二月革命的性質”為例。我們首先根據差生的疑惑不解,利用準備好的小教案,以類比的方法回顧: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斯圖亞特王朝的專製統治,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波旁王朝的專製統治,由此可見,俄國二月革命推翻了羅曼諾夫封建王朝的統治,也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然後,我們又以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推理的方法,說明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是推翻封建的專製統治,建立資本主義製度。最後,再簡單提及下一節德國的十一月革命,突出一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字。這樣使差生弄懂了問題,優等生的遐思聯想得到了肯定,一般生加深了印象,開辟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