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材與能力培養
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高中曆史教學必須由知識灌輸、製造“書櫥”向智能開發、培養創造型人才轉化。從高考命題改革的角度來看,更應該深入挖掘分析教材,全麵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應試能力。隻有這樣高中曆史教學才有生命力。
近幾年的高考命題日益加強對學科能力的考查,在曆史試卷中,智能型題目覆蓋了所有的題型,而且對能力考查的力度越來越大,對能力層次的要求越來越高。試題的答案不再限於對中學教材的直接表述,而是根據考生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設計出新的答案和新的信息,以考察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歸納和論述問題的能力。現行中學教材、由於受篇幅、知識排列順序等方麵的限製。對許多重大曆史問題僅限於單一的、平麵式的敘述,缺乏全麵而深入的分析。“照本宣科”顯然無法與高考的要求接軌,脫離教材搞題海戰術又難以奏效。惟一出路就是立足高考,深化教材內容,全麵培養學科能力,使曆史教學更貼近高考的要求。
教材是課堂教學和高考命題的主要依據,深化教材就要深入挖掘教材的“隱性知識”、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曆史概念、事件、人物等,全方位的展示曆史過程,進一步完善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曆史問題,使學生在掌握曆史知識“是什麼”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為什麼”,然後才能回答“認識到什麼”,從而達到全麵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要達到上述目的,必須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加強曆史概念的教學,深化學生對曆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曆史概念是對曆史事物的抽象與概括,它上承史實,下聯規律,反映著錯綜複雜的曆史發展過程。對曆史概念認識的深淺,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曆史規律的認識和各項基本技能的提高,因此,近年高考十分重視對曆史概念的考查。由於許多曆史概念,教材中沒有係統、完整的定義,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歸納、提煉、升華。如“民主革命”這一概念,在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中都多次出現,在中國史中又有新舊之分。課文卻沒有明確的表述,因此,複習時必須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首先要指出這一概念是針對革命性質而言的,革命性質又是由革命任務決定的,由於其領導階級和所屬的世界革命範疇不同,於是就產生了新舊兩個階段。沿此思路,學生自然會得出以下結論: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封建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還同反帝密切聯係。在中國,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屬於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稱舊民主主義革命;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稱新民主主義革命。還有“專製主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亞洲覺醒”、“國民黨新軍閥”等等,都要引導學生認真理解和領會。
第二,引導學生多角度、深層次、全方位地分析重大曆史問題,提高思維能力。
由於中學教材存在局限性,對於許多重大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響,都沒有深入全麵的分析和表述,而這部分知識又是高考中考常常碰到的題。因此複習時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挖掘和補充知識,尤其是挖掘那些源於教材又高於教材的深層次知識,以達到多角度、多層麵、全方位地把握曆史的目的。例如:第二次工業革命,教材中隻介紹了它的過程和影響,而沒有像講第一次工業革命那樣首先分析它的前提條件。隻要我們深入鑽研第二次工業革命前的有關史實,就會發現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政治前提是資本主義製度在歐美主要國家相繼確立和發展。具體條件有:①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和19世紀上半期的殖民掠奪提供了物質條件和廣泛需求;②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科技的不斷進步積累了豐富經驗;③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接著指導學生將第一、二次工業革命進行比較。總結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顯著特點:①科學技術真正與生產力緊密結合,大大推動了經濟的發展;②工業革命同時發生在幾個資本主義大國規模更廣泛,發展更迅速;③在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更利於提高生產力;④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加劇,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展開了爭奪世界霸權、重分世界的鬥爭;⑤資本主義國家加強對亞非拉的侵略,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重新高漲。通過這樣複習和引導,不僅使學生掌握了一個完整的曆史問題,而且也給學生提供了思維活動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比較、分析與評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