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智能是曆史教學改革實驗的核心(1 / 2)

培養智能是曆史教學改革實驗的核心

世界各國,都在進行教育改革,研究麵對21世紀在國際社會中的生存、競爭、發展所需人才的培養問題。

最近,美國總統克林頓聲稱,對科研和教育的投資是國家的重點。其長期目標是:保持對科學知識領域的領導;提高所有美國人掌握科技的能力;造就21世紀最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日本教育改革的總目標也是:麵向21世紀,立足於培育在國際社會中生存的日本人的觀點,培養具有自我們學習願望,能夠獨立地適應社會的變化,具有豐富心靈和茁壯成長的人。我們國的教育改革,當然應該是麵對21世紀,具體目標就是貫徹“三個麵向”的精神,培養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求的創造性人才。曆史教學的改革,應該從屬於這個總目標,為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德智體全麵發展的人才服務。

21世紀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自然是需要智能型、創造型的人才。

傳統教育多是培養知識型人才,總是把學生的大腦當做儲藏知識的倉庫,因而出現了教師對學生的填鴨式、注入式等課堂教學的形式,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知識,不論理解不理解,背得越多越好,既不研究教育思想,也不研究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培養的結果,多是脫離現實的書生型人才。與西方發達國家比較,我們國教育的薄弱環節,最突出的是不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改革開放之初,首先提出了“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響亮口號,開始研究新的教育思想、教與學的關係和曆史教育功能問題,要求教師轉變觀念,把學生大腦當做開拓知識的工具,提倡啟發式教學,開辟第二課堂,探索符合我們國國情的新的教學方式方法。國家教委也多次修訂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又修改和編寫了新的教材,使教育教學的改革不斷深入,取得一個又一個的豐碩成果,曆史教育也麵貌一新。

隨著改革的深入,研究曆史教學的智能培養問題,應深入一個層次,應該把培養智能作為曆史教育改革的一個中心環節,或者說,它是曆史教育改革的核心。

曆史教學的三目的中,要求學生掌握曆史基礎知識,就是要把它轉化為智能,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達到曆史的育人功能。所以才說曆史知識是基礎,思想教育是靈魂,發展智能是關鍵。“關鍵”,就是教與學這個主要矛盾的焦點,曆史教學的改革應該從這一點突破,而不是從單純掌握曆史知識本身去突破。正如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在《教學理論探討》一書中所說:“我們教一門課程,並非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圖書館……而是要教學生參與使建立知識成為可能的過程。求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結果。”曆史教學中的智能培養,就是要集中研究曆史知識怎樣轉化為智能。

這裏說的“智能”,是智力能力的合稱。智力和能力是有區別的兩個概念,但又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智力,是在基礎知識上產生的一種綜合性的聰明才智;能力,則是智力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能量。曆史教學中的智能培養,具體說,首先是“學史使人明智”,讓學生學習曆史知識,受到教育,增長聰明才智,然後借鑒這些曆史知識,舉一反三,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轉化成能力,去分析和認識周圍的客觀事物,認識國內外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的發展形勢以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形成自己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懂得做人的道理和自己的行為規範,或運用這些知識去繼續擴大曆史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領域。總之,知識——智力——能力的轉化過程,就是曆史教學培養能力的過程,體現曆史教育功能的過程。

如果把培養智能作為曆史教學改革的核心,升學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大方向應該是一致的。高考改革、教材改革、教學改革的趨向也是一致的。

十多年來,教育圍繞著高考指揮棒轉,欲禁不能。80年代經常批判“片麵追求升學率”,有些人講,追求升學率是對的,隻要不是“片麵”追求就行了。於是反而成了“全麵”追求升學率,致使升學與素質教育處於對立的地位。後來,為了擺脫高考指揮棒的影響,開始了“轉軌”,把升學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但很困難,因為涉及麵很廣,具體問題很多,升學成了中學以後就業、謀職、換城市糧戶的重要渠道,成了一個社會問題。當時認為:升學考試是選拔培養優秀人才,為高一級學校挑選合格新生,而素質教育是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科學、文化素質。目的、要求、方法各不相同,根據我們國的國情,升學者必竟是少數,如果按升學要求進行教學,則顧了少數,丟了多數,照此思路考慮,當然是兩不相容的。現在,由於改革不斷深入,高考、教材教學都發生了較大變化。修改、新編的教材,已經拓寬了曆史知識麵,重視史論結合,史料應用,增加了自學啟發、思考等綜合、分析、運用能力鍛煉的內容。高考命題的重點,已經由知識型轉變為智能型的考查。過去考試的內容多是書本上的死知識,為了提高升學率,都把升學考試當做專門技術去鑽研,把完整係統的知識進行支解、分割,指導學生死記硬背某些內容。如死記最近三年的升學考題、答案和答法;背誦曆史教科書上的章節目錄、曆史大事年表;背熟教師從教科書上剔出來的各種“世界之最”;抄記教師篩選出來的各省、市、自治區的模擬、訓練題……。這些高考準備的舉措,當然脫離了注重德智體全麵發展的素質教育軌道,但對用以考查知識為主的高考也是有“效果”的,因而在大多新生中出現了不少“高分低能”現象。現在升學考試的重點轉到考查能力方麵,以上支解、分割、死記硬背的辦法已經行不通了。以94年高考試題為例:第Ⅰ卷單項和多項選擇題,是考查曆史基礎知識掌握的準確性,包括考查審題、判斷、記憶等能力;第Ⅱ卷填空、材料解析和問答題,除填空是再認、再現曆史基礎知識外,其它都是考查分析史料,提煉觀點,結合思想教育,比較史料和曆史現象,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曆史基礎知識的能力。它不是局限書本上的死知識,而是考查他們在係統的曆史知識基礎上,史論結合,“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三個麵向”的綜合智能,這與教材、教學改革的方向,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教育精神是吻合的。今後,盡管高考製度要從多方麵考慮深化改革,教材從一綱一本、一綱多本到多綱多本的變化,教學上也正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啟發式教學思想指導下探索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