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教學中的成才教育
曆史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下,揭示曆史發展的規律,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使學生在獲得曆史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受到思想教育,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思想教育的具體內容是多方麵的,諸如,曆史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以及通過真與偽、善與惡、美與醜、保守與創新對比的倫理教育等等。這裏我們著重談談成才教育。
小學時代,學生雖然有各式各樣新奇的美好的理想,但多數是一瞬即逝的彩虹。到了中學時代,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道路,由朦朧到逐漸地明晰。在這種情況下,特別需要春風化雨般的指導。也有少數學生,滿眼渾沌,無所用心,這就更需要教師的指點,使他們也開始思索成才的問題,逐步樹立成才的欲望。
成才問題的思索是一個較長的過程,成才教育也是一個細水長流的工作。而曆史教學的全部內容,都飽含著思想教育的養料,因此,在曆史教學中貫穿成才教育是有充分條件的。
在曆史教學範圍內,成才教育主要立足於成才的基本方向與基本方法,而且隻是感應性的教育。據我們的初步體會,可以抓住下列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立誌。
所謂立誌,就是為自己樹立一個終生奮鬥的目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生活理想。當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情況比較複雜。某些不良的社會風氣,使一些幼小的心靈受到汙染。獨生子女的優越環境,也常常使他們受到過分的溺愛。因此,許多學生不知稼穡之艱難,不知道路之曲折,有的胸無大誌,有的想入非非。據粗略調查,有的初中班級近50%的學生沒有明確的生活理想。還有一些學生隻有不穩定的,不太切實際的生活向往。因此正確地樹立奮鬥目標的教育是一種普遍性的需要。那麼曆史教學如何進行這個方麵的教育?
1、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立誌為祖國成才。
立誌教育,首先有方向問題。現在不少的流行歌曲,唱的是個人綿綿的愛、淡淡的愁、悠悠的恨、的夢。這些沒有節製的個人感情的詠唱,對青少年的影響,實在令人擔憂。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教育學生沿著一個正確的大方向去思索自己的生活理想。因此,必須激發學生對民族傳統,對祖國命運,對社會前途的深切關注,把個人奮鬥的目標放置於振興中華,建設社會主義這個目標之中。從這一點出發,曆史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強調中國曆史上經濟文化的偉大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自豪、自信的情感。
偉大的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曆史文化,進入近代之前,一直立足於世界最先進的行列。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寫道:“中國古代的發明和發現,遠遠超出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赫赫有名的四大發明,在文明世界引起極大的振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馬克思的《經濟學手稿》對此作了高度的評價,他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複興的手段,變成了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巨大的杠杆。”中華民族的智慧之果,如繁星滿天,璀璨奪目,數不勝數,講述這些燦爛的成果,都應該經心地加以強調和渲染,力圖在理性上和感情上都使學生受到振動。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水平也一直是領先的。11—13世紀,歐洲的城市不過0、5萬到1萬人,就連著名倫敦,到14世紀仍然不過4萬人。13世紀俄羅斯總共有250多個城市,最大的城市基輔,人口數萬,其他還有將近10個大城市,隻有1—2萬人,而同一時期的我們國宋代,大小城鎮在3000個以上,1—10萬人口的城市數以百計,10萬以上的城市也有一批。蘇州、成都、鄂州(包括南市)和泉州都先後達到四五十萬人口。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和南宋首都臨安杭州的人口高峰,都較大幅度地超過100萬大關。曆史上最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就熱情地讚美了當時中國城市的繁華昌盛。他說杭州是“世界城市之冠”,是“最令人心曠神怡、熏熏欲醉”的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