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曆史閱讀能力
一、重新認識培養曆史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展,則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他強調了閱讀能力對智能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指明了發展智能必須從培養閱讀能力抓起。
在曆史教學中,閱讀是學生最基本學習活動,觀察、分析、思維等活動都在閱讀活動中進行。閱讀能力是學生最基礎的學習能力,觀察、分析、思維等能力的培養和運用都以閱讀活動為載體,並以閱讀能力為基礎,與閱讀能力的培養和運動密不可分。要具備高層次的觀察、分析等思維能力,首先要具備高層次的閱讀能力。因此,必須把培養曆史閱讀能力作為曆史課能力培養的首要任務。
從課堂教學看。中學曆史課知識點多、記憶量大,每課時要求完成的知識量和文字量遠遠超過其它學科,因此,對曆史閱讀能力的要求也高於其它學科。現在使用的九年義務教育初中曆史教科書和高中中國近現代史教科書,與1992年以前使用的教科書相比,知識量和文字量又有增加,能力要求進一步提高,對閱讀的速度和深度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學生不具備與教學要求相應的閱讀能力,就會影響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無法全麵完成教學任務。
從全國高考和各省高中會考看。能力考查力度逐年加大。曆史學科的趨向是:以教學大綱和高考《考試說明》為依據,以教材為依托,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境,不拘泥於教材。對曆史閱讀能力的考查,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側重識記發展到側重理解和運用,解決曆史進程中的實際問題。這種趨向,以近幾年采用的曆史材料解析題和曆史材料論證題最典型。用課外曆史材料創設新情境,要求學生運用課內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對新情境進行觀察、分析,由表及裏,去偽存真,做出符合曆史唯物主義觀點的判斷、表述、論證,解決曆史進程中規律性和本質性的問題。這種趨向,實現了把閱讀能力與觀察、分析等思維能力相結合進行考查。如果在初中和高一、高二的教學中忽視能力考查的趨向,不注重把培養曆史閱讀能力與培養曆史思維能力相結合,就會給高三曆史教學造成困難,以致不能圓滿完成向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的任務。
從當前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看。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培養跨世紀的人才,是當前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課題。在曆史教學中落實素質教育,就是要加強各種學習能力的培養,而且必須從最基礎的能力——曆史閱讀能力抓起,隻有先奠定各種學習能力的共同基礎,才能實現各種學習能力的提高;隻有實現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跨世紀的人才。
二、培養曆史閱讀能力,首先要從認識和掌握曆史知識結構
基本特征抓起1987年至1994年,田向洲連續七年搞學情問卷調查,高一和高三學生反饋的情況是:
(一)由於社會原因,高中生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就讀學校沒有開設曆史課的和開了曆史課沒有認真教學的占半數以上。受社會影響,多數高中生不重視曆史課,高三文科學生在高一、高二期間沒有認真學曆史課的也占半數以上。
(2)大部分高中生不具備與教材要求相應的學習能力。以構成曆史閱讀能力基礎的曆史知識結構特征來看,小學應初步認識,初中應掌握並能運用。然而,高一學生大部分沒有掌握,甚至高三學生還有不了解的。由於沒有掌握曆史知識結構特征,不具備最基本的曆史閱讀能力,因此,學習中不能準確地獲取有效信息,識記理解和運用都有困難,影響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