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教學的實驗、檢測與分析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在教育學領域中的應用及現代教學媒體的產生和發展,傳統的曆史教學媒體(語言、課本、板書、掛圖、模型、演示等)已不能滿足現代曆史教學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信息的傳播者,學生是教學信息的接受者,媒體則是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是溝通教與學的“橋梁”。那麼,如何有效地采用媒體優化曆史教學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效果呢?下麵就初中二年級的一堂曆史電教課談談自己的感想。
這堂實驗課是初中二年級課本(沿海版)第四冊第十二章的第一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節課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三、大陸的全部解放。重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們作了以下的準備工作:
一、有機地選擇與組合媒體
為了發揮媒體的優化教學功能,使媒體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相交融,我們在課前對媒體進行了認真的選擇。共采用的媒體包括:兩段錄相,兩個投影(自製膠片)及一個實物投影(地圖冊)。下麵按照本節課教學程序,分別介紹如下: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第一部分內容采用的媒體是一段錄相及一個投影。
在講解新課前,首先安排播放了一段錄相,進行曆史片段回顧。這一段錄相主要是對第九、十兩章內容的複習。它是一組連慣性的鏡頭。包括:挺進中原、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時間共約3分鍾。它渲染了解放戰爭後期,人民解放軍進行大反攻,以排山倒海之勢追殲國民黨主力,直搗蔣家王朝大本營——南京,取得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這一曆史背景。中國共產黨在這種大好形勢下決定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建國。這一組錄相主要起導入新課的作用。
在講解新政協會議時,我們采用投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將會議的時間、地點、代表、決議、國家名稱、性質、國歌、國旗、定都、紀年、選舉等內容總括列成一表,投影展示,使學生一目了然。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第二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采用的媒體也是一段錄相和一個投影。
取用的錄相是《開國大典》,它是這節課的精華鏡頭,再現了當年毛澤東主席及中央主要領導人站在天安門城樓的曆史性神聖時刻……毛澤東向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第一麵五星紅旗在祖國的大地上冉冉升起……天安門廣場人山人海,紅旗招展……舉國上下,普天同慶……這一組鏡頭雖然隻有短短兩分鍾時間,但它給學生留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象,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另外,我們還采用一個投影:中國革命勝利的五項基本經驗。其作用是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戰鬥曆程,便於學生領會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曆史意義。
3、大陸的全部解放
第三部分是次要點,采用的媒體是一個實物投影:地圖冊。
地圖名稱是《解放沿海島嶼略圖》,有助於幫助學生了解國民黨殘餘部隊狼狽逃竄到台灣的曆史背景。
二、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有針對性地選擇好媒體後,還須對課堂教學進行精心的設計,隻有這樣,才能使媒體優化組合後,發揮其最有效的作用,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