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講議練”四段教學法(1 / 3)

“讀講議練”四段教學法

根據自己對“讀讀、議議、講講、練練”四步教學法的實踐而總結概括出來的。

【設計指導思想】

曆史教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過程。教師在曆史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學生是學習曆史的主體。傳統的“滿堂灌”教授法片麵強調了教師的教授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曆史教學的改革首先要改變這種狀況。“讀講議練”教學法較注重學生的學習活動。在“讀”階段,學生帶著問題獨立閱讀教材,接受知識,思考問題。在“講”階段,學生輸出信息,接受反饋。在“議”階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練”階段,學生進一步動手動腦,獨立解決問題。綜觀“讀講議練”教學法的全過程,學生的學習活動比較活躍,活動時間增加了,由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增多了,學生思維活動的要求提高了。

當然,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還必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因素來自兩方麵:一是學生的主觀動因,即心理、生理的因素;二是客觀動因,即教師的教學質量等。在主觀動因中,興趣是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人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興趣的深廣度直接影響到學習知識的深廣度。有了興趣,學生就能把心理活動指向或集中於學習的對象上;相反,如果學生缺乏興趣,就會把學習當作枯燥無味的負擔,就會喪失學習的毅力和信心。激發學生興趣動機的辦法有各種各樣,而讓學生親自克服認識領域的困難,是激發學生興趣動機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讀講議練”教學法正是從讓學生自己來克服認識領域的困難著手,注重如何使學生學有所得,日有所進,經常嚐到“跳起來摘桃子”的滋味,體驗到收獲的喜悅和克服困難的樂趣,使學生在不斷求知的過程中,產生越來越強的求知欲,從而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

“讀講議練”教學法突出了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但並不否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這種教法對教師的要求也提高了。它要求教師備課時不僅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要求教師不僅有紮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有開闊的視野,不僅有較高的教學藝術、組織教學的水平,還要有迅速反應能力。“讀講議練”曆史教學法的每個環節都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讀”階段,由教師設疑;在“講”階段,由教師精講主線,主持釋題;在“議”階段,由教師主持討論;在“練”階段,由教師通觀全局。

“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是相向而行的。“讀講議練”教學法注意“教”與“學”的互相滲透和互相作用,是符合教學相長規律的。

曆史課堂教學,既要重視基礎知識教學,又要注意發展學生的智能,兩者不能偏廢。

教學要促進曆史課的“雙基”落實。

①“讀講議練”曆史教學法突出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預習到練習,都掌握著學習的主動權。學生活動的時間增加了,動手動腦的機會增多了,學得也更加靈活了,因而學習的效率也提高了;

②從表麵上看,教師在45分鍾裏語言活動的時間跟傳統教授法相比是減少了,但由於要求教師精講備練,重點著重講,難點針對講,疑點明確講,一般內容兼顧講,騰出較多時間讓學生自己學。因而一般說來,教學效率也提高了。

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理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中學各門學科都肩負著培養學生智能的任務,曆史教師也應努力使曆史課成為“積極思考的王國”。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大腦有四個功能區。第一、二區是從外部世界接受信息的感受區和將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的存貯區;三、四區是評價收到新信息的判斷區和按新的方法把已有知識和新的信息結合起來的想象區。四個功能區是有機的統一體。傳統的曆史教授法忽視了學生腦力資源的充分發掘,讓學生一味追求儲存僵死的信息,片麵地發展學生的記憶功能,結果就造成浪費,有損於人才培養。“讀講議練”曆史教學法致力於讓學生的四個功能區全部得到發掘,尤其是學生的三、四功能區,使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培養,以思維力為核心的智力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