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思維教學

一、實驗課題的提出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將科學的教育實驗方法列入曆史課堂教學,使曆史教育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這一問題,正在受到人們的關注。繼朱爾澄、葉小兵等老師在1988年開始的“在中學曆史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曆史思維能力”的課題研究後,我們繼續進行著這方麵的研究與實驗工作,《金與南宋對峙時的中國》一課實驗,便是我們實驗過程的一個側麵,也是我們運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進行曆史思維課堂實驗教學的嚐試。下麵圍繞這節課就實驗設計思想、實施過程及結果評價談談我們的想法和做法。

二、實驗的指導思想及變量的選擇

這項實驗的指導思想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遵循實事求是、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借鑒國內外思維研究的成果,以科學實驗為依托,以提高學生全麵素質為目的,試用一些係統論的方法,從教學要求、教學內容、課堂教學、考試方法諸方麵,探索培養學生曆史思維的途徑、方法、規律,為曆史教學的深入改革提供依據。圍繞實驗的這一總指導思想,我們還製定了實驗的具體目標,簡單說,就是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使學生逐步掌握曆史思維的觀點和方法,愛學、樂學,知識鞏固,全麵素質提高。以上是從宏觀上提出了實驗的指導思想和目標。結合本課內容,我們確定了這樣的實驗目標,即通過對教材中民族關係內容的學習,尤其是南宋嶽飛及北方人民抗金鬥爭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這場民族鬥爭的起因、情況、性質,培養學生正確的民族戰爭觀及對民族關係的正確認識,進而初步形成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民族觀評價人物、事件的能力。

教育科學研究理論告訴我們,在實驗研究的設計中,要全麵考慮各種變量的關係,即要考慮到自變量的選擇、觀察和記錄因變量、控製變量的處理等,其中自變量或稱實驗因子的選擇與操作是實驗設計的重點。所謂實驗因子就是指由實驗者測量、掌握或選擇的因素,因變量是被觀察和被測量以決定實驗因子的效果的因素。必須抵製或受到控製的變量為控製變量。從實驗目標出發,我們選擇了以下三個因素為本實驗的實驗因子:第一,問題性習題。發展學生曆史思維不能采用傳統的以知識鞏固為中心的練習題,而應該編製具有探究性問題情境的習題。在借鑒外國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們國中學曆史教學實際,我們擬定了習題的內容、考查目標及評價標準。這節課是民族關係內容的課,問題性習題主要涉及曆史唯物主義民族戰爭觀點的形成及運用。第二,學生的參與。這一實驗因子的加入可起到兩個作用:一方麵受試者通過參與教學,才能形成內在矛盾,曆史思維在矛盾運動中得到發展;另一方麵受試者參與教學的情況又為實驗者分析學生曆史思維發展的特點、過程和規律提供依據。但在加入這一因子時要注意其可操作性,即受試者要有認知基礎。本課具備這一基礎:一是學生在小學時已學過“嶽飛抗金”的內容;二是從影視作品及課外讀物中,學生已形成相應認識;三是從初一第一學期至今,學生已先後學習了幾課有關民族關係的內容,如兩漢與匈奴的和戰,兩漢經營西域,西晉和東晉,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和同為一家”,遼、西夏和北宋的並立,女真的勃興和遼、北宋的滅亡等,應當說,他們已初步形成了對民族關係的認知。第三,非認知因素。思維屬於認知過程,當然它具有認知因素的特點,但是從係統論的觀點看,它在整體的“人”的心理現象的大係統中,又有濃厚的個性色彩,受到主體非認知因素的製約。例如,研究表明,人的動機強度的高低對於思維潛能的發揮是有影響的,這種影響主要是通過情感變化而直接表現出來的。本課內容為這一變量的控製提供了可操作性:女真統治者對南宋人民的擄掠和屠殺,宗澤、嶽飛等將領及北方義軍堅持抗金的正義壯舉,宋高宗、秦檜製造的嶽飛冤獄,都為情感的發動提供了條件,使教師有感可發,有情可抒。此外,在實驗中,學生的曆史思維水平為因變量,學生的性別、年齡、智力為控製變量。

由上述可知,該實驗為多因子實驗。

三、實驗的設計和實施

該實驗是在北京三中初一年級學生中進行的,實驗班共45人,控製班為46人,采取等組實驗設計,中間采用課堂觀測,從係列觀測及測試中探求受試者曆史思維水平的變化及發展趨勢。

(一)前測

由於本課是中間實驗,對智力等變量已進行了控製,所以前測主要了解受試者學習本課內容前的認識狀況及思維水平,以描述受試者在因變量上的原始狀態。前測包括兩個測試指標,即認識曆史的方法、曆史觀點性認識。每個指標內又包括若幹個因素,如認識曆史的方法包括10項,即曆史比較與類比法,分析與綜合法,查找、選擇、鑒別曆史材料,依據曆史事實論證觀點,根據部分重構整體,文獻圖示圖表概括法,逆推論法,依據曆史材料做出曆史判斷,根據物質文化遺跡確定精神生活的水平,根據材料提出新問題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