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喜》敘述了折嘎藝人桑百頓珠和兄弟一起帶著金秋豐收的喜悅,從家鄉來到拉薩古城;改革後的動人景象盡入眼簾,二人抑製不住激動的心情,來到喜辦婚事的一家祝福吉祥如意,稱讚一對新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中做出的貢獻。作品以熱情的語言、幽默的口風,通過載歌載舞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反映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西藏城鄉日逐興旺發達的新氣象。
影響較大的藏族說唱新作還有:歌頌擁軍模範的藏語快板《洛桑單增》,展示農業現代化進程的藏語快板《雅隆河畔誇農機》,反映藏族改革新麵貌的折嘎《今日山南》、《吉祥的節日》、《如今草原喜事多》及藏語相聲《四不象》、《文學的寶庫》等。
維語相聲是近年來作品最多、發展最快的一個維吾爾族說唱品種。一九八八年舉辦了自治區成立以來的第一次維吾爾族笑星晚會,共有24名“笑星”登台,演出66場,引起很大轟動,《光榮的工作》等新作受到觀眾普遍歡迎。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曲藝工作者成立了延邊曲藝家協會,通過所舉辦的作品研討會、藝術培訓班等活動,提高創作人員的藝術活動能力和寫作水平。一九七九年,延邊曲藝團成立(現改為延吉市朝鮮族曲藝團),彙集了一批卓有才幹的民族曲藝作家,並為他們的創作提供了實踐的舞台。為使傳統藝術後繼有人,設在延邊的吉林藝術學院分院,於一九八五年開設民族聲樂班,教授判捎裏演唱。幾年來,延邊朝鮮族曲藝家創作、上演了一大批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的說唱作品,不僅使漫談、才談等傳統藝術形式衝出禁區,得到革新與發展,而且使三老人等一些建國後新創造的曲藝品種在人民群眾之中深深紮下了根。影響較大的新創作有:漫談《青蛙娛樂會》、《長生不老藥》、《話》、《繞口令》、《醉酒》,才談《病》、《千金風》、《熾熱的愛,真摯的愛》、《傻男人和俊女人》、《笑的藝術》、《老人問題》、《謊話賽》、《味兒》,三老人《養豬廠的春天》、《新的長征》、《花束》、《誇兒媳》、《買牛記》、《相親記》,鼓打鈴《永吉和幸福逛商店》、《趕集》,平鼓演唱《采藥姑娘》、《真氣死人》,延邊唱談《神出鬼沒》、《大棟梁》等。其中不少作品在州、省以至全國各類比賽中獲獎。據不完全統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十年中,東北三省十五家電台、電視台及朝鮮文報刊,共錄播、刊登朝鮮族曲藝節目300餘篇。計有曲藝作品集《以後再說吧》、漫談作品集《邀遊世界》、三老人作品集《笑聲》等出版,記錄了朝鮮族曲藝創作的可喜成果。
新時期的新主題、新思想、新人物,同樣進入了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地的諸多少數民族說唱藝術的創作領域,有效地調動了廣大說唱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促使他們寫出了一批貼近生活、反映生活,反過來又給各族人民的生活以生動有益的啟示與指導的新作品。一些在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參與下,經過革新、改造後搬上舞台的古老說唱品種,正憑借著這批思想上、藝術表現上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的新創作,得到了各族人民群眾的首肯與承認。代表作有:白族大本曲《我是一隻畫眉鳥》、《本主不吃牛》、《八十年代新蒼洱》、《玉洱銀蒼》、《串春花》,哈尼族哈巴《阿珠之歌》、《哈尼趕馬哥》、《老兩口學科技》,傣族讚哈調《孤膽英雄岩龍之歌》、《玉班苦史》,彝族甲蘇《跛跛腳》、《鎖》,阿哩《基妹與阿紮》,四弦彈唱《朱大嫫》、《阿莎駕鐵牛》、《猜花果》,白話腔《移風易俗辦婚事》,阿細說唱《三換門》,苗族果哈《還願》,水族旭早《造銅鼓》,佤族铓鑼彈唱《阿佤山上新事多》,毛南族唱師《作人情》、《五子圖》,壯族蜂鼓《老李煮雞》、《農機迷》,末倫《慈母心》,侗族琵琶歌《埋美打油茶》、《楊小娥和她的月堂歌》、《私奔》、《長長鐵龍進侗鄉》、《琴妹與劍郎》、《閃光的照片》、《護橋神》,剛君《劉梅歌》等。
《鎖》(徐效作)與《還願》(陳祖明、黃國棟作)在取材上有著相同之處,都是借一件小物、一個細節,形象地反映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少數民族村寨所發生的驚人變化。前者通過集市上老阿婆對兒媳買鎖的反對展開議論,唱到自己過去做媳婦時,由於日子窮,“婆婆管著家,處處上著鎖”,“如今政策好,家家錢糧多,日子越過越寬綽,心裏穩妥妥”,表示買年貨由兒媳做主,但“任你挑來任你選,就是不要鎖”,由此引申出“偉大轉折”後的正確路線打掉人們心靈枷鎖的深刻含義。後者寫的是一位中年農民送給妻子一塊手表,還了十四年前定終身時許下的願。“我許願贈你一隻銀手鐲,讓你的手腕緊緊係著我的心”,可由於“十年動亂”“大鍋飯”卻越幹越窮,一直沒有買成。如今“黨中央,撥烏雲,三中全會扭乾坤,落實生產責任製,高山苗寨五業興”,終於如願以償。作品巧妙地道出了“今日黨還農民願,把‘富’送進苗家門”這一主題。
《基妹與阿紮》(王秀英作)與《慈母心》(蒙秀峰作)較為成功地反映了雲南、廣西中越邊境中國人民解放軍自衛反擊戰中激動人心的戰鬥生活。分別通過彝族姑娘與青年戰士阿紮純真牢固的愛情,和壯族阿媽對漢族戰士慈母般深情的祭奠,熱情謳歌了人民解放軍無畏的獻身精神,以及各民族人民對子弟兵真摯的熱愛和對衛國戰爭的無私奉獻。
《楊小娥和她的月堂歌》(李瑞岐作)精心塑造了一個一心紮根邊疆,運用手中知識為侗族同胞造福的漢族姑娘形象,生動地歌頌了民族團結精神和改革後的侗家新生活。來自北京的大學生楊小娥爬坡串戶幫助人們栽培果樹,用銀針為四鄉百姓治病,獲得了大家深深的愛戴,被譽為“娘美又得活”。共同的奮鬥使她與侗族青年芒鬱結成了美滿姻緣,使擔心她總有一天會飛走的姐妹們重又露出了笑容:“原說她是小河淌水三天落,誰知她是蠶兒上樹做了窩。”作品運用優美而又富於想象的說唱語言,對一代新人的革命誌向和人生觀予以了熱情的讚美:“我不是找傘遮風雨喲,要找盞燈兒亮心窩,拉手爬坡多歡樂,幸福莫過於心相合。”一九八六年,貴州省代表隊曾攜此佳作參加了文化部、中國曲藝家協會舉辦的全國曲藝新曲(書)目比賽,榮獲創作二等獎。
此外,歌頌雷鋒精神的土族宴席曲《歡樂的坦蘭索》,以史實為根據、頌揚土家族愛國將領陳連升的土家族說唱《血濺虎門》等,也都是這一時期比較優秀的少數民族說唱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