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居德宏州的傣族,流行著另一種說唱形式——喊伴光(傣語,意為“隨著鼓唱的歌”)。它源於宗教活動,一般在跳象腳鼓舞停歇時演唱,多為一、二人出演,或男女二人對歌。唱時,觀者圍繞四周舞動助興,並伴以鑼鼓及歡呼聲。
哈尼族曲藝
生活在雲南省南部禮社、瀾滄兩江之間哀牢山、無量山廣大地區的110萬哈尼族人民,有著一種由專門的藝人在一定場合下,用似說似唱的吟誦方式進行表演的古老說唱藝術——哈巴(哈尼語,意為“古老的歌唱”)。這是一種敘事性很強的無伴奏說唱,有一人主唱、聽眾伴唱和二人對歌、聽眾伴唱等表現形式。它曆史悠久,世代流傳,逢祭祀、婚喪、年節等活動,便演唱哈巴以為致意或祝賀,講解族源、曆史,傳播生產知識、生活經驗、風俗習慣,宣揚族人所尊崇的哲理、信條。哈巴無文字腳本,現存大量長短傳統作品皆靠口耳相傳,有《開天辟地》、《天翻地覆》、《殺魚取種》、《四季生產》等十二奴局,每一奴局則包括若幹既有聯係又可分開獨立演唱的篇目,運用別具一格的詩體和生動、形象的民族語言,演述著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優美的傳說。哈巴有著一支龐大的演唱隊伍,由半專業的莫批和業餘歌手組成。莫批農忙從事生產,農閑則外出獻藝。據統計,八十年代元陽縣有哈尼族15萬人,有莫批約2100人,占人口總數的1.4%;而其中果統村470戶的2710名哈尼人中,即有莫批142人。由此可見哈巴藝人之多,哈巴演唱之盛。
彝族曲藝
甲蘇(彝語,意為“唱書”),是廣泛流行於雲南省南部彝族地區的一種說唱藝術形式。它曆史久遠,據彝族文獻記載,早在1400多年前就有了彝文的甲蘇本冊。每逢過年過節、婚喪祭祀、起房架屋,便有甲蘇的演唱活動。演唱者有懂得彝文的“畢摩”,也有眾多民間歌手,或一、二人自彈自唱,或一人主唱、聽眾伴唱,或二人對唱、聽眾伴唱,一般以三弦、四弦等土製樂器伴奏,也有無伴奏幹唱的。唱腔豐富,板式多樣。流傳大量傳統作品,多有彝文唱本,現今,有數千冊甲蘇古唱本傳布四方。
另有一種無伴奏演唱的彝族說唱形式梅葛,在楚雄、紅河等地流行。唱腔分正腔、慢腔兩種:正腔婉轉,起伏大,專用以敘唱古老傳說;慢腔平穩,近於吟誦,專用以釋唱民族習俗。有的地區又分輔(喜)梅葛與赤(悲)梅葛兩類,前者專在婚嫁喜慶時演唱,後者專在殯葬喪事中演唱。
此外,流行於雲南石屏縣一帶彝寨中的還有阿哩(彝語,意為“還給”)、白話腔等說唱品種,流行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有阿蘇巴底(彝語,意為“單身漢阿蘇”)一種,均源遠流長,至今仍顯示著旺盛的活力。
侗族曲藝
“飯養人,歌養心。”分布在貴州、廣西、湖北、湖南等地的110萬侗族人民,用這句話表達著他們對自己民族說唱藝術的讚頌之情。不同省區的侗鄉,所流行的說唱品種稱謂有異,然實質卻基本相同。侗族說唱主要分為四種:剛君(侗語,意為“說故事”)、多君(意為“唱故事”)、剛君多君(意為“有說有唱地敘述故事”)、剛款(意為“誦款詞”)。剛君似漢族評話,一人多角,跳進跳出地表演。多君與剛君多君,一般由表演者自拉(彈)自唱,伴奏樂器因地域而有所不同,以琵琶為多,也有用果吉、二胡、笛子的,因此,音樂曲調也表現著不同的風格與特色。唱詞受漢族律詩影響,對平仄、韻律要求嚴格。剛款,是由族中長者召集寨民宣講族源、寨規民約、農事常識的“壘詰”發展而成,忽而散文敘述,忽而韻文誦歎,每誦一段,聽眾便叫喊一陣以助威勢。農閑時節,到處可見男女桑卡(侗語,意為“歌師”)在聚眾演唱。多年來,他們創作了大量作品,從各個方麵反映著侗族人民的鬥爭曆史與現實生活。其中,一九三五年冬紅軍長征途經侗寨,龍勝歌師石成福編創《長征歌》,冒著生命危險四處演唱,宣傳共產黨的革命主張,至今仍是一則盛傳的佳話。
其他少數民族曲藝
其他少數民族主要的說唱藝術品種還有:滿族的八角鼓、太平鼓、清音子弟書,赫哲族的依瑪堪,達斡爾族的烏欽(意為“唱的詩”)、烏露固日(意為“白話說書”),鄂倫春族的摩蘇昆(意為“說一段唱一段”)、堅珠恩(意為“敘事歌”),鄂溫克族的雅庫特,錫伯族的祝倫呼蘭比(意為“念說”),土族的安召、宴席曲,哈薩克族的冬不拉彈唱,撒拉族的巴西古溜溜(意為“頭是圓圓的”),回族的宴席曲、曲子聯唱,壯族的末倫(意為“末調”)、唱師、堂煌調、板凳戲、蜂鼓,京族的小調說唱,毛南族的唱師,彝族的阿細說唱,仫佬族的唱師,阿昌族的使春牛,傈僳族的傈僳彈唱,布朗族的讚哈調,佤族的铓鑼彈唱,景頗族的嚜占,苗族的果哈(意為“瓢樣的樂器”)、嘎百福(意為“山坡套子歌”)、排話、古嗯(意為“講唱古人”),布依族的萬播笛(意為“吹打彈唱”)、八音坐唱,水族的旭早,土家族的滿堂音說唱,瑤族的嘎堂套、雷卻(意為“誦曲”)、甘結(意為“談笑”)、樂春鼓、吉冬諾(意為“吉冬諾鳥”)、鈴鼓,佘族的敘事歌、小說歌、盤詩……
一九八九年八月,中國曲藝家協會、文化部少數民族文化司、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文化宣傳司、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內蒙古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內蒙古自治區分會於呼和浩特市聯合舉辦了“全國部分省、自治區少數民族曲藝座談會”,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雲南、貴州、四川、青海、湖南、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2個省、自治區的10餘個民族的50多名代表出席了會議。諸多文藝工作領導者、少數民族說唱藝術家、理論工作者聚在一起,共商發展少數民族說唱藝術,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還是第一次。會議按照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精神,認真總結了過去的工作,對如何開創少數民族說唱藝術的新局麵,提出了積極的主張和意見,對全國少數民族說唱藝術的繁榮發展,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