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說唱(2 / 3)

首創於十一世紀的另一種維吾爾族說唱形式苛夏克(維語,意為“押韻的短詩”),演出方式幾與達斯坦相同,一般也是一至三人演唱,演員有主、輔之分,但篇幅較短,多為藝人即興之作,不求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貫穿始終的人物。演唱內容所涉甚廣,自然風貌、男女情愛、生活習俗,盡可隨意道來。曲調比較簡單,旋律活潑、跳蕩。

類似漢族評書的買達(維語,意為“維吾爾族說書”),也以表現曆史、宗教、神話、戰爭故事見長,所不同者,評書為單檔表演,買達則一般由二至三人演出,主演連說帶做,繪聲繪色,助演則坐其身旁或混於觀眾之中,幫腔叫好渲染氣氛。與漢族快板相通的埃提西希(維語,意為“維吾爾族說唱”),以形式簡便、幽默風趣取勝,表演者僅持手鼓、石片、沙巴衣,甚至一對空核桃殼擊節伴奏,專門說唱嘲諷性的小故事,節奏鮮明,聲韻鏗鏘,寓教於樂。本世紀四十年代,維吾爾族著名說唱藝人姚勒瓦斯漢,將這一形式從街頭搬上了舞台。

柯爾克孜族曲藝

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族自治州及北部特克斯縣,流行著享有盛譽的柯爾克孜族說唱藝術——《瑪納斯》說唱。《瑪納斯》是少數民族說唱的又一鴻篇巨著,它敘述了古代柯爾克孜族抗擊劫掠、爭取自由、統一民族的曆史。吃了虎心的倚依爾迪,生下了英雄瑪納斯。為了擺脫異族的蹂躪,他收伏了40個部落首領,率眾出征,英勇奮戰,終於完成了統一大業。英雄的史詩,世世代代正是靠著民間藝人“瑪納斯奇”的說唱方得以流傳,是曆代說唱藝人那無限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成就了這一有著幾十萬詩行的長篇。作品塑造了數以百計的性格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融彙了大量的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民俗、民諺,熱情地歌頌了柯爾克孜族反抗壓迫的勇武精神,悉心地傳播著族人的風俗習慣和生產、生活知識,被譽為柯爾克孜族的一部“百科全書”。《瑪納斯》說唱通常由一個人表演,自彈自唱,邊唱邊與觀眾交流。曲調借用民族俗曲與情歌,昂揚婉轉。每當勞動之餘,或者冬閑季節,人們簇擁在氈房裏,圍坐在牛糞火旁,專注地傾聽瑪納斯奇的演唱。尤其是喜慶假日,牧民們總是邀請歌手來演唱,往往通宵達旦。歌手演唱得興致勃勃,聽眾聽得如醉如癡。第六節 朝鮮族曲藝

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為活動中心,並廣泛傳播於黑、吉、遼、蒙等省、區朝鮮族聚居地的朝鮮族曲藝,形式多樣,特色鮮明。判捎裏(朝鮮語,意為“娛樂場的歌唱”,另一說為“有板有眼的歌唱”)是形成於十八世紀末葉的一種說唱形式,以唱為主,輔以說白,表演敘述故事,由一人持扇說唱,另一人擊鼓相隨。唱詞格律嚴謹,音樂曲調十分豐富,有〔羽調〕、〔界麵調〕、〔京調〕等十餘個曲牌。演唱講求語短聲長,五音準確清美。在長期的藝術流變中,湧現不少名唱家,形成了“東便製”與“西便製”兩大流派,世代傳留下來《春香傳》、《沈清傳》、《興甫傳》等一批著名書目。

類似漢族評書的說話,也是一個曆史古老的曲種,多見民間藝人在鄉間演出,不僅有《裴裨將傳》、《薔花紅蓮傳》、《樸氏夫人傳》等一批本民族的傳統書目,而且有移植漢族故事如《西廂記》、《桃花扇》、《梁山伯傳》等數十本說部。

伽倻琴彈唱,是為形成於清代的一種演員自彈自唱的曲藝品種,彈唱為主,敘述為輔,所演故事多為短篇。音樂廣納博收,因詞而定,無固定曲牌。

極似漢族對口相聲的傳統說唱形式稱作才談,同采用說、學、逗、唱的手法,以幽默、諷刺為其特長,不過,表演者常為一男一女,且無逗哏、捧哏之分。

獨自一個人講笑話的漫談同於漢族的單口相聲,有的以語言流利、風趣取勝,有的以表情生動、滑稽見長。才談與漫談,與漢族相聲一樣,素來以它那特有的藝術觸角,顯示著民主戰鬥的光榮傳統與反抗壓迫的奮爭精神,不少傳統作品,矛頭所向直指反動階級的欺榨、剝削。“九一八”事變後,才談、漫談藝人遭到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鎮壓,藝術形式幾近滅絕,直到建國後才得到新生。

白族曲藝

白族民間說唱大本曲,以它獨有的藝術魅力,活躍於雲南大理大大小小的村寨山鄉。“不放鹽巴的菜肴吃不成,不唱大本曲的日子過不成。”白族同胞這樣評價著與他們的生存息息相關的民族說唱藝術。大本曲曆史悠久,是在白族古老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一人手持扇子、手帕、醒木等道具演述故事,一人彈三弦伴奏。有以白族語言演唱的,也有專以漢語演唱的。唱詞句式獨特,以五個七字句、一個五字句組成一小節的“山花體”為主。音樂屬聯曲體,於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成套的職能專用、組成穩定的腔調係列,有的長於詠歎,有的長於宣敘。有南腔、北腔兩大流派:南腔委婉柔和,有九板十八調之稱;北腔質樸粗獷,有九板十三腔之講。

白曲(又稱本子曲),是有別於大本曲的另一種說唱形式,以常用曲牌〔白曲〕而得名。一人操龍頭弦子自彈自唱,隻唱不說,注重抒情,多以人物自白或相互對答推演故事,顯示著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花柳曲則形式奇特、不同一般,二男子盛裝登場,各出一手共執一棵柳枝,主唱者專以演述故事,助唱者用詼諧簡短的語言不時地插科打諢。除扶柳之手外,另一手則揮動犛牛尾或拂塵、手帕增強氣氛。曲目長篇、短章均有,以笛子或樹葉為其伴奏樂器。

傣族曲藝

祖祖輩輩生長在雲南西雙版納州的傣家人,也有著自己本民族的說唱藝術——讚哈調(傣語,意為“歌師調”)。它曆史悠久,形式簡便靈活,一人手持紙扇半遮其麵坐而演唱,另一人吹“”伴奏。傳統書目多為神話故事與古老傳說,也有大量的見景生情即興演唱的獵歌、酒歌等。當今,活躍在全州的半職業讚哈調藝人即有1500多名,足以證明它在傣家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