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一年底,為準備迎接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周恩來總理對研製新型電瓶新聞攝影燈提出了明確要求。輕工業部會同有關部門積極組織力量,較快地試製成功亮度高、射程遠、光色好的電瓶新聞攝影燈。
一九七三年,輕工業部將鹵鎢放映光源、介質膜冷反光鏡、金屬鹵化物燈列為重點科研項目。當時,周恩來總理和李先念副總理都很關心新光源的科研工作。一九七三年,李先念副總理在看了一份大功率鹵鎢燈質量攻關取得成功的簡報後作了重要批示,要求生產部門和使用部門共同努力,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繼續改進,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一九七四年初,輕工業部下達了試製高壓鈉燈的任務,促進了北京、遼寧、上海等地高壓鈉燈研製工作的開展。一九七四年上半年,北京市積極組織北京燈泡廠、清華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係、北京照明器材廠、建築科學研究院建築物理研究所和建築材料科學院、北京路燈隊等單位,共同成立了高壓鈉燈攻關組。當年國慶前夕,該組就趕製了100多隻高壓鈉燈,安裝在北京東單一帶的道路上,使路麵平均照明度顯著提高,照明度的均勻性大為改善,駕駛人員普遍反映:看得遠,看得清,眩光小。這一試驗的初步成功,極大地鼓舞了人們對發展這一新型電光源產品的信心。
一九七六年三月,輕工業部在北京召開高壓鈉燈經驗交流會。會議製訂了半透明氧化鋁瓷管的技術條件,要求有關單位努力提高原材料配套件和整個產品的質量,把高壓鈉燈的科研和生產推向一個新水平。一九七七年五月,輕工業部在沈陽召開了高壓鈉燈現場經驗交流會。會議通過了高壓鈉燈暫行技術條件,擬訂了新的技術攻關和推廣計劃。在協助北京大華陶瓷廠等有關企業試製和生產半透明氧化鋁瓷管的過程中,清華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係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九七六年底,輕工業部召開了全國燈泡工業會議。一九七七年初,國家經委、輕工業部、第一機械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商業部聯合召開了全國電影電視照相工業會議。根據這兩個會議的決定,一九七七年,輕工業部將23項電光源科研項目和新產品試製、鑒定計劃列入了國家計劃。這些項目,包括介質膜冷反光鏡、耐高溫鎢絲、電極材料和製燈設備等。
從一九六九年以來,我國電光源工業企業和科學研究單位密切配合,在開發新型高光效電光源方麵取得了一批成果。一九六九至一九八三年,輕工業部共安排了重大科研項目60項,包括基礎理論、光源、燈具、材料、測試技術等內容,其中有13項獲國家科技成果獎。在新光源的科學研究中,上海複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及其所長蔡祖泉教授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在我國,照明用電占全國總發電量的8%,年照明耗電在250億度到300億度之間,研究高光效電光源是節約用電的一個重要方麵,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二、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究
(一)製燈新工藝、新材料。普通白熾燈采用雙螺旋燈絲是白熾燈生產的一個重大改進,它有利於提高光效、節約能源。這一試驗是由有關燈泡廠和鎢鉬材料廠共同進行的。一九八二年,沈陽燈泡廠和四平鎢鉬材料廠合作試驗的雙螺旋燈絲的白熾燈泡通過鑒定,並投入生產;同年,上海亞明燈泡廠、嘉定團結燈泡廠、寶雞燈泡廠和杭州燈泡廠等單位也試製成雙螺旋燈絲白熾燈泡,並進行了批量生產。
在熒光燈生產中,原先使用醋酸丁酯塗粉,不但成本高,而且汙染環境。一九八一年以來,部分生產廠采用國外介紹的水漿塗粉新工藝,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消除了醋酸丁酯對工人呼吸係統的刺激作用。
一九八一年三月,輕工業部製訂了鋁合金燈頭研製規劃,在國家經濟委員會和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支持下,組織了對鋁合金燈頭的研製,並已初步取得成效。
(二)鎢鉬材料生產新技術。一九八三年,贛州鎢鉬材料廠與中南礦冶學院合作研究“藍色氧化鎢添加工藝”和“鎢粉酸洗工藝及整套裝置”,在國內首先投入批量生產,並且通過部級鑒定,鎢粉質量達到先進水平。一九八三年,山西忻州地區鎢絲廠與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合作,試驗了等靜壓圓鎢條工藝,采用這種工藝生產的圓鎢條,能夠避免采用方形鎢條加工時容易產生裂紋等缺陷,這一試驗已通過部級鑒定。此外,輕工業部電光源材料研究所還在進口的裂紋探傷儀上設計、製造了微機控製裝置,自動記錄裂紋的數量、位置和總長度,已經通過鑒定,並獲得科研成果四等獎。
(三)窯爐節能技術。熔製玻璃的窯爐,是電光源產品生產過程中耗能最大的設備,窯爐能耗占行業總能耗的60—70%。一九八○年,輕工業部對電光源工業的玻璃窯爐進行了普查和重點調查,掌握了窯爐能耗的基本情況和問題。一九八一年三月,輕工業部在無錫召開全國日用矽酸鹽、電光源行業節能經驗交流會。會後,各地的電光源企業努力加強能源管理,大力開展以窖爐為中心的節能技術改造,在積極更新吹泡機的同時,改革了窯爐結構,並且采取了推廣窯爐全保溫技術和提高窯爐自控水平等技術措施,使全行業的窯爐能耗顯著降低。根據輕工業部對44個重點企業的不完全統計,一九八○年每萬隻電光源產品平均綜合能耗折合標準煤為8噸,一九八一年減為7噸,一九八二年降到6.5噸。這些企業通過降低能耗,一九八三年共節約標準煤3.6萬噸。
(四)汞汙染的治理。在熒光燈和一些高壓氣體放電燈中需要使用少量的汞作為放電或發光物質。在生產過程中,液態汞暴露在空氣中易於蒸發,汙染環境,危害操作人員的健康。因此,對汞汙染的治理一直是電光源行業的一個重大技術課題。長期以來,不少工廠先後采取了改進車間布置、加強通風和改進工藝、減少汞逸散等措施,減輕了汞汙染,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一九七五年開始,輕工業部和冶金工業部共同研製用鈦汞齊製熒光燈。經過幾年的努力,在一九八○年初研製成功。同年四月,通過了《鈦汞齊製熒光燈鑒定》,證明用鈦汞齊製成的熒光燈質量全部達到了部頒標準,汞的耗用量減少了90%。由於鈦汞齊在攝氏400度以下的分解率隻有3%,加工過程中沒有汞逸散,這就從根本上防止了汞汙染。
三、標準化工作
30多年來,電光源產品及其附件的標準化工作對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和提高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建國初期,燈泡生產附屬於無線電工業。從一九五九年起,第一機械工業部對各種燈泡陸續製訂了15項專業標準、部頒標準和國家標準。
一九六六年後的10年間,標準化工作基本停滯。一九七六年,國家標準計量局和輕工業部確定由北京電光源研究所作為電光源工業標準化工作的歸口單位。
近年來,在我國的電光源工業標準中,已經開始大量采用國際電工委員會(簡稱IEC)的推薦標準,加快了電光源標準的製訂和修訂速度,促進了我國電光源產品質量的提高,對開發新產品和節約能耗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從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三年,電光源工業共製訂、修訂了部標準和國家標準83項,其中已正式頒發實施的有64項。在這些標準中,產品標準24項,占32%;原材料標準11項,占14.7%;半成品標準21項,占28%;基礎標準19項,占25.7%。7年來,全行業製訂和修訂的標準數量,相當於“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5.5倍。一九八四年,我國電光源工業的主要產品品種和主要原材料、半成品品種,都已經有了相應的標準,並認真加以貫徹執行。
四、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
電光源工業的發展涉及許多科學技術領域。除國際電工委員會外,國際照明委員會、國際電光源科學技術討論會和國際氣體電離現象科學討論會等學術團體(會議),都與電光源技術有關。因此,積極開展國際學術技術交流,對促進我國電光源工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九七五年九月,我國首次派員正式參加在荷蘭海牙召開的第四十屆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光源專業會議。一九七九年四月,第二屆國際非相幹光源會議在荷蘭舉行,中國代表團在蔡祖泉教授率領下首次應邀參加大會。一九七九年八月,國際照明委員會在日本京都召開第十九屆大會,中國代表團首次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了大會。一九八○年六月,我國派員參加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的第四十五屆國際電工委員會,並且提出了增加3千瓦鹵鎢燈標準的建議。一九八二年九月,我國派員參加了在聯邦德國威斯巴登召開的國際電工委員會第三十四技術委員會的專業會議,會議通過了我國提出的3千瓦鹵鎢燈標準的提案。一九八三年四月,第三屆國際電光源科學討論會在法國吐魯茲召開,輕工業部和教育部分別派出代表參加,我代表在會上宣讀4篇論文,受到國際上的好評。一九八三年八月,國際照明委員會第二十屆大會在荷蘭召開,我國派觀察員參加。
為了積極學習和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科學技術,出國考察電光源技術的人員逐漸增多。一九七三年,輕工業部首次派出電光源技術考察組赴英國和荷蘭考察。這次考察,既促進了國內對金屬鹵化物燈和直徑1米的大型介質鍍膜機的研製工作,又學習了高壓鈉燈的生產技術。在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一九七四年我國電光源工業對高壓鈉燈的研製技術迅速取得了成功。一九七八年六月,中國輕工業學會組織有關部門的技術人員赴日本對鎢鉬絲生產技術進行考察,為提高國產鎢鉬絲的產品質量及生產效率取得了值得借鑒的經驗。同年,輕工業部派出了製燈設備考察組赴羅馬尼亞、匈牙利考察製燈設備及燈泡、燈具的生產。一九七九年以後,各級輕工業部門先後組織了赴美國考察製燈技術代表團和赴匈牙利、瑞士、英國、聯邦德國、民主德國、波蘭、芬蘭、日本等國的電光源技術考察或訂貨小組。上述活動對加速我國電光源工業技術改造的步伐,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我國的電光源工業30多年來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電光源工業的產品質量和技術裝備水平較之世界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為了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電光源工業的生產技術要繼續努力提高,並在發展新光源、新材料、新品種等方麵取得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