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2 / 3)

廈門是中國著名的僑鄉,是福建華僑出入祖國最主要的港口。十六世紀中葉,就有一些廈門商人到達東南亞及日本的一些地區定居。鴉片戰爭以後,從廈門啟程前往海外的華工、華僑迅速增加。廈門市現有僑眷35萬多人,祖居廈門的海外華僑、華人有30多萬人。他們在廈門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甚為顯著。特別是近代以來,華僑大量投資於城市建設、金融業、工業和商業,推動了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據有關資料,近代華僑在廈門投資占華僑在福建全省投資的62.9%。在捐資興學造福鄉梓方麵,華僑貢獻彰著,最著名的當推旅居新加坡的陳嘉庚,他集畢生積蓄,先後捐獻巨款,創建了廈門大學和廈門航海學校、集美中學、小學、幼兒園等一批學校,在廈門和中國教育事業的史冊上寫下永為後人仰佩的篇章。

廈門與台灣省一水之隔,與金門島最近距離僅有1000米。明朝中葉,已有不少閩南人從廈門過海到台灣謀生。明代萬曆二十年(公元一五九二年),中央政府決定駐廈門的南路參將兼轄澎湖,發展了廈門與台灣間的經濟文化往來。清朝中央政府規定廈門港與台灣鹿兒門單口對渡,大陸與台灣的一切往來,均須經過廈門,更進一步加強了台廈之間的聯係。幾個世紀以來,閩南人絡繹不絕地從廈門等地前往台灣,與高山族人共同開發台灣寶島。台灣省現有人口百分之八十祖籍在閩南,兩地人民語言相通,習俗相同,血緣相親,交往中倍感親切。

廈門文化教育事業比較發達。全市有廈門大學、水產學院等8所全日製高等學校,化工、輕工、商業、水產,師範等7所中等專業學校,校友遍布海內外。魯迅、王亞南、林語堂等國內外知名學者先後在廈門執教。比較發達的教育使廈門人的文化程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曆屆全國高考中,廈門市考生升學率位列前茅,並湧現出一批專家、學者。廈門有水產、海洋、亞熱帶植物、電子等多個科研機構和一批科研人員。

廈門特區的建立

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舉辦廈門經濟特區,是整個對外開放格局中的一項重要部署,對充分發揮廈門的綜合優勢,振興中國東南地區經濟和促進台灣回歸祖國具有重要意義。

廈門特區從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五日中央批準舉辦,到一九八一年十月正式動工建設,這兩年多時間是醞釀籌建時期。福建省、廈門市按照中央部署,作出了在廈門湖裏建立經濟特區的具體安排,並從思想、組織、規劃、物質等方麵做了全麵準備。以一九八○年十月國務院批複設立廈門經濟特區的方案為標誌,前後可分為醞釀和籌建兩段。

一、醞釀

這一段主要解決了選址和區域範圍問題,製訂出實施方案報告中央得到批準。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五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設立深圳、珠海、廈門、汕頭四個特區,要求深圳和珠海先行建設,廈門和汕頭則進行抓緊籌備和規劃。在規劃過程當中,對特區是否辦在廈門曾有不同意見,有人主張設在福州市閩江口的琅歧島。因此,廈門市和福州市同時進行了特區的選址調研。經過反複比較和論證,各方麵認識逐步趨同於在廈門興辦。一九七九年下半年,國務院副總理穀牧率工作組到福建進行考察後,與福建省領導商定在廈門湖裏地區設立特區。一九八○年四月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關於建設廈門經濟特區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