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商品生產發展以後,社會分工由粗到細,在包幹到戶的基礎上出現了各種形式的協作聯合。一部分是原來集體經濟職能的轉化,一部分是商品經濟發展後新產生的聯合體。
農戶協作和聯合的需要首先是在農業直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然後才產生了工副業、商業和服務行業的聯合體,進而走向城鄉聯合、跨地區跨行業的聯合。協作聯合在發展過程中,大體有以下幾個層次:簡單協作,如農忙季節的互助、換工,聯產養魚、育苗等;手工作坊的協作,有社會分工,但無內部分工,如聯辦豆腐坊、油坊;手工工場式的聯合體,內部實行分工,如棉糧加工廠、采石廠、小型手工采礦、小型磚瓦廠等;農戶向集體企事業投股聯合經營工廠,農戶以股東身份參加企業管理。在一些商品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聯合向較高的層次發展。如河北省蠡縣,腈綸加工業遍及全縣,集體辦的化纖紡織廠和針織專業戶到一九八四年已擁有針織橫機8,000多台,年產近2,000萬件腈綸衫。全縣針織專業戶和推銷專業戶達10,021戶,占全縣農戶總數的12%,紡織聯合體1,582個。圍繞著產前產後服務,縣、社、隊成立了80多個專業服務公司,把多種行業和眾多的專業戶聯係起來,向係列化、多層次的聯合經營方向發展。
三、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
八十年代初期,由於農業生產持續大幅度增長,促使更多的農業人口脫離土地,進入其他產業領域,從而引起農村整個產業結構的變革。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一九八四年與一九七八年比較,我國農林牧副漁業的總產值構成,開始發生了一些變化。
從上表看出,農業比重有所下降,林業、牧業有所增加,副業增加得更多些。從主要農作物播種麵積構成看,糧食作物麵積穩定(一九七八年占農作物播種總麵積80.3%,一九八四年占78.3%),經濟作物比重有所增加(一九七八年占9.6%,一九八四年上升為13.4%),其中主要是棉花、油料作物麵積增加了。這些,都說明我國農村產業結構已開始起變化。但是,從總的看,農業的產業結構還不那麼合理,農業內部各個方麵的關係不很協調,農業的生產同社會的需要仍有某種程度的脫節,農村產業結構單一的局麵還沒有根本扭轉。許多地區種植業中的經濟作物比重偏小,而且品種少;林牧漁業還是“短腿”;農村經濟中的非農業產業的比重也偏小。這種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已成為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為了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國家決定從一九八五年開始,對農村實行進一步放開的政策,改革計劃體製和改革農副產品收購製度,擴大市場調節,促進農業比較協調地發展。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大體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調整種植業結構,使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達到合理的比例;二是調整大農業結構,使林牧漁業得到充分發展,形成大農業各業的良性循環;三是調整整個農村經濟結構,逐步把務農的勞力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中去,並不斷提高其經濟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首先是大力發展技術層次比較低的產業,如交通運輸業、采礦業、建築業、服務業等。
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將加快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的進程,是一場廣泛的深刻的變革,是一次農業經濟的大改組,也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新型的城鄉關係、縮小三大差別的戰略措施。
農業的現代化和新技術推廣
一、我國農業現代化概況
我國農業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曆史時期。傳統農業的基本特點是主要靠人畜糞肥來恢複地力,靠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麵積產量。而現代農業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用化肥、農藥、除草劑、農業機械(包括耕作、儲運、加工機械)等現代生產資料來裝備農業;二是提高農業單位產量,不是單靠精耕細作,而是更多地靠現代科學技術,包括優良品種、科學栽培、新的飼養技術、先進的管理方法等。
我國農村全麵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和廣泛開展多種經營以後,調動了億萬農民購置現代農業技術裝備、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積極性。從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四年,全國農用大中型拖拉機從55.7萬輛增到85.4萬輛,手扶拖拉機從137.3萬輛增加到329.8萬輛,農用載重汽車從7.3萬輛增加到34.9萬輛,化肥使用量從884萬噸增加到1,739.8萬噸,農村用電量從253億度增加到464億度。農業現代化水平,有一定程度提高。
廣大農民學科學、用科學蔚然成風,培育新的動植物優良品種,使用配合飼料,采用塑料薄膜覆蓋技術、科學栽培及飼養技術等日益廣泛。農民對知識、知識分子有了新的觀念,大家認識到“知識就是財富”。有真才實學的科技人才,農民當作“財神爺”請回農村,幫助他們發財致富。但是總的來看,我國農業科學技術水平還很落後,起步晚,基礎差,同發達國家比差距很大。廣大農民的文化水平不高,農村受過農業科學技術訓練的技術人員十分缺乏(每萬名農業人口中,美國有科研人員21人,日本8.9人,蘇聯7.1人,我國不足1人),工業為農業提供的現代化生產資料也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要求。
二、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
把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的農業生產力,把科研成果從實驗室移植到廣大農村,這是我國農業經濟管理的一項艱巨任務。我國不少地區在全麵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同時,對農業科學技術推廣體係進行了改革。縣一級成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或總站,鄉建有推廣站或農民科學種田協會、科學普及協會,生產隊有農業技術員。到一九八四年全國已有農業技術推廣站14,035個,牲畜配種站720個,畜牧獸醫站7,386個,種子站、種子公司2,545個,良種示範繁殖場2,414個,氣象台(站)2,568個,初步形成了一個新的農業技術推廣組織體係。
我國在科學技術推廣工作中,各地有以下幾種作法:
(一)簽訂技術承包合同。這是一種比較普遍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組織各級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單位或各種服務公司(如種子、植保公司),以及農業技術人員,“能工巧匠”,同農戶簽訂綜合或單項技術承包合同,共同承擔責任,共同分享成果。例如,山西省雁北地區組織全地區739名農業科技人員和4,000多名災民技術員,分別同28萬戶(占農戶總數一半)農戶簽訂了承包合同。一九八二年實行承包的38.9萬畝糧食作物,比全地區平均畝產高85.6%;承包的1.9萬畝油料作物,比全地區平均畝產高12%。一九八三年據雁北地區粗略估算,承包增產的糧食占全地區增產總數的37%。
(二)發展科技示範戶。例如,吉林省四平市一九八三年全市農村科技示範戶已發展到36,400多戶,占總農戶的8.1%,基本上是村村有、屯屯(隊)有。這些科技示範戶都是土生土長的,他們接受新生事物快,多為農業生產的行家裏手,有較多的科學技術知識。他們成功的經驗,群眾看得見,摸得著,因此科技示範一經興起,就象磁石一樣吸引著左鄰右舍,帶動著前村後屯和千家萬戶。
(三)發展農業教育,開發科技人才。如安徽省滁縣地區,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已辦起初具規模的農業技術學校和農民業餘學校75所,培訓學員8,223人,辦短期農技培訓班2,076期,培訓基層幹部和農民技術員、科技示範戶農民、專業戶農民77.7萬人次。這個地區的鳳陽縣自己拿出投資60萬元和南京農學院掛鉤,創辦了兩所農民技術學校,分別按全日製大專院校要求培養回鄉高中畢業生;並采取短期訓練班的方法培養專業戶、聯合體、基層組織中的技術骨幹,培養農民技術員。
(四)開展科技宣傳,普及科技知識。我國不少地方根據不同的農事季節,采取舉辦農業科技廣播講座、印發資料、出農技專刊、辦黑板報、展覽實物、組織巡回報告團和召開現場會等多種形式,宣傳普及農業科學技術,以滿足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需要。
三、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技術政策
我國農業的技術水平不高。例如,一九八二年日本每公頃糧食產量為10,652斤,法國9,908斤,一九八三年我國才6,792斤;棉花,埃及每公頃產皮棉2,089斤,蘇聯1,914斤,我國才1,526斤;油菜籽,英國每公頃產6,795斤,法國4,470斤,我國才2,336斤。因此,應該針對我國國情,采取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技術政策。
(一)現代最新科學技術同我國傳統優秀技術相結合。一方麵,需要從農業科學技術發達的國家引進優良品種、栽培技術、育種技術,以及生物工程、電子計算機、激光等最新農業科學技術,另一方麵也要注意結合采用我國農業傳統技術中優秀而目前仍然有潛力的部分,諸如旱作農業技術,高複種多茬栽培技術,土地利用中的養用結合技術,精耕細作技術,生物防治以及獸醫治療中的針刺技術,等等。
(二)以生物技術的進步為主,實行生物技術與機械技術相結合。在當前農業生產力水平下,農業技術可分為生物技術和機械技術兩大類。前者指育種、化肥、農藥、灌溉、土地基本建設等類技術,目的在於提高單位麵積土地上的產量。後者指農機具技術,目的在於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單位農產品中活勞動的耗費。這兩類不同技術在不同類型國家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在農業勞動力過剩、耕地不足的我國,生物技術的進步就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當然,實行生物技術的進步,進行集約經營,沒有逐步增加的農業機械來解放農業勞動力,特別在地多、人少的地區,仍然是有困難的。因此,要以生物技術進步為主,實行生物和機械技術的結合。
(三)采取立體、多層次利用的集約農業技術體係。針對我國人多耕地少(每人平均隻有0.1公頃)的特點,實現單位地上的高額產量,必須采用集約經營。集約農業技術體係包括以下三個方麵:(1)多層次、多熟製栽培技術。(2)高投入的綜合技術。(3)相互利用產品、多次增殖技術。
(四)實行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在高度集約經營的情況下,由於高投入,容易產生生態平衡的破壞,以及在經濟上的報酬遞減。因此,一方麵要保持農業及農田的生態平衡,創造一個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另一方麵在投入增加的情況下,必須及時進行經濟上的評價,保持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是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農業技術體係時必須著重予以考慮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