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山古刹
所在省市:內蒙
景點簡介:在綏遠歸綏市北一百公裏,是遼闊的蒙古草原上眾多喇嘛廟宇中的一座。四周有茫茫無際的古原大地,殿宇雄偉的姿態映襯在藍天和綠草之間,就像繡在綠色緞麵上的精美圖案。陰山古刹規模並不很大,但建築精巧玲瓏,金碧輝煌。大殿建於方整的台基上,樓高兩層,飛簷微翹;紅柱回廊,柱頭雕飾彩繪精美。殿門兩旁有壁畫圖案,殿內的壁畫更琳琅滿目,牆壁、楝梁、布幔,都有絢麗的彩晝,色澤鮮明,經久不變。題材除佛教故事人物以外,還有鳥獸花卉,生動多姿。廟頂建築為歇山形式,四周圍以天台走廊。遊者登上古刹,可沿著走廊而行,眺望莽莽草原,極目無際。遠處的蒙古包升起縷縷炊姻,偶爾聽到幾聲羊叫,頓時劃破了塞外無邊的寂靜。
玉佛寺
所在省市:上海
景點簡介:坐落在市區北側的安遠路、江寧路口。建於1918年,是一座仿宋殿宇建築,布局嚴謹,結構和諧,氣勢宏偉。寺內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玉佛樓(方丈室),左右兩側有臥佛堂、觀音殿、銅佛殿和齋堂,錯落有致。每逢初一、十五或佛教傳統節日,善男信女,三皈居土,接踵而至。院內香煙飄漫,福燭高照,都市風光中的叢林名刹,自是別具韻味。公元1882年,即清光緒八年,普陀山慧根法師經五台,曆峨眉,入西藏,到印度,禮佛後過緬甸,在當地華僑的讚助下,開山取玉,雕琢了五尊玉佛,並攜返普陀山。路經上海,留下了坐佛、臥佛各一尊,即在江灣鎮造廟供奉,稱玉佛寺。1918年,寺廟毀於兵火,重擇現址新建,新寺易名為“玉佛禪寺”。步入第一進殿——天王殿,可見三扇朱紅大門,本意為“三門解脫”。過去因寺廟多建在崇山峻嶺中,廟門也稱“山門”,“山”與“三”異字同音,“三門”也成了寺廟的代名,殿前供奉的是家喻戶曉的彌勒菩薩,其實,這位方臉大耳、胸袒腹露的笑佛是五代時浙江奉化契此和尚。因他常持布袋,隨處行乞,故也稱“布袋佛”。公元916年,布袋和尚在浙江奉化密林寺圓寂。因臨終偈語:“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始被認作彌勒化身,後人塑像作為彌勒供奉。二進主殿為“大雄寶殿”。內供三尊金身大佛,正中是釋迦牟尼佛主;東側是東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王;西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寶殿後方設“海島觀音”壁塑,中間手持淨水法瓶、腳履鼇魚、慧眼向著人間的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她站在鼇魚頭上,漂洋過海,前往拯救解脫眾生。觀音的兩旁倚立著龍女和善財,他們都是觀音的弟子。壁塑的外兩側,左邊是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右邊是騎青獅的文殊菩薩,觀音塑像上方那位雙手抱膝,麵容疲乏的則是如來佛出家六年後,曆經艱險苦難時的造型。第三進即為方丈室。匾額稱“般若丈室”,般若,意為智慧,丈室,世稱方丈,意為一丈方地,容量無限。正掛禪宗始祖達摩畫像,方丈室樓上即是玉佛樓了。正中供奉的即是慧根法師請回的玉佛坐像,像高1.92米,重一噸,由整塊白玉精雕而成,玉質細潔,造型優美,為釋迦牟尼的法相。佛身上裝貼的金箔和鑲嵌的寶石,光彩奪目,係信徒們所捐。遊客到此,無不讚歎玉佛雕琢精工,巧奪天工,精美絕倫,舉世無雙。玉佛兩側櫥櫃內,珍藏著清刻《大藏經》七千餘冊。 寺廟西側臥佛堂內,供白玉臥佛一尊。此為慧根法師請回的另一尊玉佛,長96公分。紅色佛龕中,佛祖如來,側身而臥,右手支頭,神態安詳,這是釋迦牟尼80歲圓寂像。1989年,新加坡信徒又贈一尊大臥佛,長約4米,就供在對麵。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和舊城區的改造,玉佛寺的東側,崛起了一座集商業、花園小區、住宅樓為一體、建築麵積17萬平方米的“玉佛城”。城內飛瀑流泉、桃紅柳綠,一派祥和。寺內晨鍾暮鼓,幾多悠閑,繁華鬧市有如此一片樂土,十分難得。
豫園
所在省市:上海
景點簡介:豫園座落在安仁街132號,因是曾任四川布政使的潘允端為孝敬父母而造,取意於“愉悅雙親,頤養天年”,故起名為“豫園”。豫園曾被譽為“奇秀甲於東南”,是一座揉和了我國明、清兩代園林藝術的名園,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一進園門,迎麵的建築是三穗堂,抬頭仰望,“城市山林”的四字匾額,形象的反映了豫園所處的環境:周圍是喧鬧繁華的都市,園內則充滿了山林野趣。穿過仰山堂,一座大假山隔池相望。山高12米左右,是用2000噸武康黃石堆疊而成,迂回曲折,氣勢磅礴。豫園的圍牆,是由蜿蜒起伏的五條龍所組成的,龍頭高昂,造型精致,栩栩如生,有吞雲吐霧的氣勢。這兩條龍,龍頭相對,中間有一顆珠,被稱為“二龍搶珠”。豫園內園係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建,全園麵積僅2畝許,但山石池沼、大廳堂室、亭軒樓台一應俱全,花牆小廊,布置得宜,益使小園曲折迂回,疏密有致。內園還新建有古戲台一座。“點春堂”,因宋代文豪蘇東坡的詩句“翠點春妍”而得名,“點春”在這裏暗喻點看喜歡的戲曲和演員的意思,因為對麵就是一座大戲台。“點春堂”曾是太平天國時期上海小刀會起義軍的指揮所。“玉華堂”前,臨水而立的有三座石峰,中間一座,便是著名的“玉玲瓏”它與蘇州留園的"瑞雲峰",杭州花圃的“皺雲峰”合稱為江南園林的三大名石,它高3.3米,石上有72個孔洞,從下麵燒一燭香,上麵會孔孔冒煙,從上麵澆一盆水,下麵又會洞洞流泉,相傳是宋代花石綱的流散物,至今立在這裏已有400多年的曆史了。豫園的圍牆,上飾遊龍蜿蜒起伏,把園林30多畝的地方分隔成不同的景區,以虛隔作幛景,似隔非隔透出園林豐富的景層,成為豫園內一大特色。豫園中還有許多有趣的問題,比如這隻銅獅子,共有兩隻,一雄一雌,你知道這隻是雌的還是雄的嗎?還有這裏的九龍池,隻看到四條龍,那還有五條龍在哪裏呢?毗鄰豫園的城隍廟,原為一座古廟。光緒年間,在廟前後逐漸聚集了不少江湖藝人,加上附近開設有不少茶館、食肆,這一帶變得異常熱鬧,極富地方色彩。
紮什倫布寺
所在省市:西藏
景點簡介:位於西藏日喀則市的近郊,是西藏佛教格魯派(黃教)四大寺院之一,又是西藏地區班禪四世之後曆代班禪舉行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此寺是格魯派祖師宗喀巴的徒弟達賴根敦珠巴興建,始建於1447年,後經整修成如今之規模,周垣長約2000米,大佛堂鍍金彌勒銅像高達26.7米,是由九世班禪曲尼瑪於公元1914年開始,曆時四年左右,用紫銅32萬多斤,還采用了大量的珍珠、琥珀、珊瑚、鬆耳石等製成的,此外寺中還有幾世班禪的靈塔殿。紮什倫布寺充分表現了西藏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吸引了國內外佛教徒和旅遊者到此朝拜和觀光。
昭君墓
所在省市:內蒙
景點簡介:位於呼和浩特市南9公裏的大黑河畔,墓身為人工夯築的封土堆,高達33米,矗立在一片平疇中,更顯其巍峨高聳,姿態雄偉。遠望陵墓呈青黛色。據說每年“涼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時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曆代相傳稱為“青塚”。“青塚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昭君墓占地1.3公頃。墓前有平台及階梯相連;與中原地區漢代帝王陵墓的形製頗近。第二層平台及墓頂各建有一亭。佇立墓頂,極目遠眺,陰山逶迤崢嶸,平疇阡陌縱橫,墓草青青,古木參天。昭君墓周圍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時時都有變化。民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峰,午如鍾,酉如縱”,更增添了昭君墓這一塞外孤墳的神秘色彩。在我國古典文獻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部抹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漢元帝時入宮為宮女。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和親,昭君自願遠嫁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趙州橋
所在省市:河北
景點簡介:趙州橋在河北趙縣。以曆史悠久而聞名於世,被譽為“華北四寶”之一。趙州橋出自工匠李春之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在橋兩端的石拱上,辟有兩個券洞,這種結構叫“敞肩拱”,是世界橋梁中的首創。
鎮江南郊風景區
所在省市:江蘇
景點簡介:鎮江南郊風景區是江蘇七大風景區之一,山間有招隱寺、昭明太子讀書台及增華崐閣、竹林寺、鶴林寺等古跡和遺址。南郊距市中心以南2.5公裏,東起鎮寶路、南至官塘橋、西迄小九華山、北達林隱路,風景區麵積3.67平方公裏,保護區總麵積18平方公裏,景區內重巒疊翠,茂林修竹,山深水秀,泉湧溪流。山不高卻深邃,水不多而通幽。北宋書畫家米芾譽之為"城市之林"。山上有鬆、杉、竹、櫟等樹木160餘種,林間有黃鸝、壽帶、鳶、畫眉等飛禽70多類,數目與種類之多,居滬寧沿線之首。南郊還是鎮江曆史上最早聞名的遊覽勝地,鶴林、竹林、招隱三古寺皆創建於東晉。尤其南朝,文土名流,流連題詠,盛名一時。這裏靜觀四季,史跡豐富,有泉可飲,有洞可探,有鳥可聽,有寺可棲,尤以"鶴林煙雨"和"招隱紅葉"為其特色。為江蘇省級風景名勝區。
中山陵
所在省市:江蘇
景點簡介:中山陵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東郊鍾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穀寺,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麵積共8萬餘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鍾擺錘。"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因此整個大鍾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製,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麵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下麵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石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壁,鍾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台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設計非常成功,所以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南京解放後,劉伯承任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裏。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麵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鬱蔥蔥,景色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