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津
所在省市:安徽
景點簡介:位於合肥市舊城的東北角,是一座約20萬平方米的城市公園。逍遙津古為淝水上的一個津渡。公園外,有一座西津橋,又有逍遙橋,是合肥對外交通要道。逍遙津名稱曆史悠久,以三國古戰場聞名後世。曹魏與孫吳為爭奪合肥,鏖戰32載,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戰鬥就在古逍遙津畔。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故事,即由此而來。至今逍遙湖心3島中還有一土丘,相傳為張遼的衣冠塚。逍遙津公園四季長青,環境優雅寧靜,曲道幽長迂回,假山假石磷峋逼真,不對稱式園林布局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公園既有北方園林的古樸典雅,又有南國園林的嫵媚清秀;就像一位亭亭玉立、著裝入時的村姑。足踏逍遙津公園,悠久的曆史傳說會使人盡發思古之幽情;而引人入勝的自然風貌和人工建築又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在這裏,既可想象出古戰場的彌漫硝煙,又可品覽祖國壯麗河山的錦繡。公園最大的特色是園內有湖,湖中有島,島上有亭,極富情調;若逢淡霧朦朧的天氣,或霞光萬丈的時辰,更是別有一番風味。
興凱湖
所在省市:黑龍江
景點簡介:位於中蘇邊境,是古代火山爆發後,因地勢陷落積水而成。「興凱」是滿語,意思是水從高處流向低陷的地方。湖略呈橢圓形,麵積四千三百八十平方公裏,湖麵海拔六十九公尺,最深處達十公尺,共有九條河流注入,湖水從東北方溢出,最後流入烏蘇裏江。湖之北麵有小興凱湖,全在中國境內,麵積一百四十平方公裏。兩湖間有約寬一公裏之沙壩,水漲時則相連為一。唐代稱興凱湖為湄沱湖,以盛產“湄沱之鯽”馳譽。興凱湖一帶,水道縱橫交錯,是東北地區的一個漁業中心,出產的淡水魚有數十種之多,除“湄沱之鯽”最負盛名外,鯧魚、鱘魚和鮭魚亦屬品質優良的特產。興凱湖景色幽美,多姿多采。春夏之際,煙波浩淼,碧水藍天,渾然一體;湖邊的半圓曲線上,點綴著高山、平野、農舍,風光旖旎,泛舟湖上,使人有身在圖畫中之感。秋冬來臨,冰封雪結,遼闊的湖麵,銀光閃閃,皎潔晶瑩,仿如一個玲瓏剔透的琉璃世界。
鴨綠江
所在省市:遼寧
景點簡介:鴨綠江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下遊渾江口至江海分界處的大東港之間。鴨綠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源出吉林省東南中朝邊境長白山主峰白頭山,西南流至丹東市東溝縣境鴨綠江口入海。全長795公裏,景區段210公裏,麵積約400平方公裏,分水豐湖、太平灣、虎山、大橋、東港等5個景區。區內碧綠的江水蜿蜒,江中翠島棋布,沿岸群山疊翠,鶴鳥翱翔,景色殊美。丹東素有"東北小蘇杭"、"杜鵑城"之稱,隔江與朝鮮的新義州相望,鴨綠江大橋為中國人民誌願軍搞美援朝戰爭勝利回國的凱旋門,現為一景。丹東文物古跡比比皆是。市東北12公裏處的九連城與河尖古城址隔河相望,明人詩雲:"九連城畔草芊綿,鴨綠江頭生暮煙。"寫的就是這處形勢險要的城池,漢代西安平縣遺址,在市東北15公裏河心的沙洲上,漢以後,高麗、遼、金時期亦曾沿有此城。風景名勝亦複不少。五龍背溫泉,四時噴湧。水無色透明,屬性泉,主泉溫度達69攝氏度,水中硫磺氣味較少,現已建了多處療養院。大孤山素有"河隨岸曲"、"峰逼瀾回"等著名景觀。乘船從丹東市上溯到渾江口,可以飽覽中朝兩國的自然風光,又可一睹水豐湖的風韻,著名的中朝共用的水豐發電站,就在她的懷抱之中。在市屬寬甸滿族自治縣境,受到保護的文物就有抗聯英雄紀念塔、黎明抗聯遺址和雅河抗聯遺址等。明長城遺址自鴨綠江邊綿延而西,有遺物可考。"六奠"為明時所建,城堡迄今猶存。白石砬子綜合自然保護區,自然風光美麗,物種繁多,紅鬆原始林就有7333公頃。還有岫岩縣的龍潭灣、清涼山、嶽山、鹿圈石門溝和鳳城縣的玉龍湖、東湯溫泉、蒲石河等,景觀各異,別有情趣。岫岩北溝新石器文化遺址,對研究遼南地區的曆史頗具重要價值。鬆樹羊老古廟,建築造型奇特,四周風景秀麗。
雅魯河橋
所在省市:內蒙
景點簡介:橫跨於劄蘭屯公園內雅魯河的一段河麵上,是一座吊橋。橋長約五十公尺,寬十公尺。結構非常簡單,隻由兩礅三節組成,礅麵以石塊鋪成堅穩的橋道平台,每座槨麵平台上,豎立希臘多利亞式圓柱兩根,柱頂係著粗大鐵鏈,懸吊著橋身,隻要用手一推,整個橋身就會像搖籃似的搖動起來,煞是有趣。全橋造型獨特,富有西方的浪漫色彩。雅魯河是嫩江的一條支流,源出大興安嶺東坡,東南流到嫩江省龍江縣境彙入嫩江,全長三百六十六公裏。下遊有很多牛軛湖,從山頂下望,就像橫七豎八地散放著無數閃亮的巨弓,構成一幅似靜實動的天然奇景。雅魯河河水清澈,景色秀麗,尤其是劄蘭屯一帶流域,格外怡人,一幢幢紅色的樓房,隱現於兩岸一叢叢的綠柳之間,如詩如畫。雅魯河水勢平緩,在三百多公裏的流程中,可以說沒有一段激流,也沒有一處急湍,因此以平靜見勝。流到劄蘭屯公園內,河麵較為寬闊,仍然波平如鏡,乍看似是一個麵積不大的內陸湖。白色的雅魯河橋橫駕碧波之上,蕩漾的倒影,宛如矯捷的遊龍。每當盛夏時節,總有許多不辭跋涉的遊人,來到這個偏遠的避暑勝地,或徘徊於綠柳依依的雅魯河畔,或漫步於雅致的吊橋之上,或泛舟於碧波間,享受涼風吹拂,聆聽水聲、蟲鳴,無異置身於神仙世界,煩惱盡消。
雁蕩山
所在省市:浙江
景點簡介:雁蕩山位於浙江樂清市境內,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美譽,史稱“東南第一山”。雁蕩山因“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蕩,秋雁宿之”而得名。 雁蕩山景色優美,眾多詭形殊狀的峰嶂洞瀑,錯落分布於450平方公裏的景區內,以至於三顧雁蕩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擲筆而歎:“欲窮雁蕩之勝,非飛仙不能!”全山分為靈峰、三折瀑、靈岩、大龍湫、雁湖、顯勝門、仙橋、羊角洞八個景區,其中東南部風景薈萃,“二靈一龍”(靈峰、靈岩、大龍湫)被稱為“雁蕩三絕”。雁蕩風景以峰、洞、岩石、泉、門、嶂稱勝。奇峰怪石,懸崖疊嶂,聳峙嵯峨;古洞石室,茂林幽穀,曲折迂回;飛瀑流泉,碧潭清澗,如帶若練;雁湖日出,百崗雲海,一向為遊客所讚賞,至於靈峰夜景,靈岩飛渡更為神奇幻絕。雁蕩三絕(靈峰、靈岩、大龍湫),靈岩正當其中,人視為雁蕩山的“明庭”。元代文學家李孝光雲:“峭刻瑰麗,莫若靈峰;雄壯渾龐,莫若靈岩。”正道出了“二靈”審美風格上的區別。以靈岩古刹為中心,後有燦若雲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對峙,壁立千仞。因“渾龐”而生肅穆,人處其中,頓覺萬慮俱息。靈峰使人情思飛動,靈岩則使人心境沉靜。但人又怕沉靜太過,於是就有“靈岩飛渡”的準雜技表演。其實,靈岩也有許多奇巧的景點,如天窗洞、龍鼻水、龍湫、玉女峰、雙珠瀑等,隻是都被藏掖到隱蔽處去了。人皆知藏拙,不知藏巧更須具一副手眼,靈岩知此中三昧,才成其為博大。據說最早叩問雁蕩之門的著名文人是曾任永嘉郡守的南朝大詩人謝靈運,但他顯然在雲遮霧罩、亂石荊蔓擋道的門前躡足而止,未能一窺仙山的奧堂。這樣,使雁蕩名彰於外的使命便落到了唐代的三位僧人頭上:一位是因“花村鳥山”之偈率三百弟子飛錫龍湫而被後人奉為開山祖師的西域高僧諾巨那,一位是畫《山川兩戒圖》留下“南戒盡於雁蕩”之語的一行和尚,最後一位是寫出膾炙人口的名句“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晚唐詩僧貫休。“始於唐,盛於宋”,雁蕩山來晚了一步,未能在“五嶽”中分得一席之地,所以它從來沒有一位稱為什麼“大帝”的山神,隻有秋雁曾年年飛臨山頂棲息於蒼蒼蒹葭之中。沒有金碧輝煌的塗飾,村野之山的雁蕩倒因此多了份遊灑風神。“雁蕩自奇,不附五嶽;龍湫所注,別為一川”,在前輩文人所有關於雁蕩出的文字中,此聯最令人神思。雁蕩,自有它不同於別的名山的獨特性!雁蕩山還有一個特點,欲觀山景,不必耗費級大的體力去攀登陡峭的山徑,隻消沿著一條平坦的石子路,緩緩行走,各種姿態的奇峰怪石就可以收於眼底,這是因為這些山峰多是平地拔起之故。可謂是遊者之福。
揚州個園
所在省市:江蘇
景點簡介:個園建於清代中葉。因園主愛竹,園內遍植竹子,因竹葉的形狀象“個”字,故以“個園”名之。竹是中國古代文人喜歡歌頌和表現的題材,認為它是清高、有節氣的象征。蘇東坡曾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之語。個園麵積約30畝,但由於布局巧妙,顯得曲折幽深,引人入勝。揚州園林素以疊石為勝。個園就是一個以假山堆疊精巧而著名的園林。造園工匠們選用褐黃石、太湖石、雪石和狀如竹筍的石筍,疊成四組假山,表現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稱為四季假山。春景,在竹叢中選用石筍插於其間,取雨後春筍之意。夏景,是在濃蔭環抱的荷花池畔,疊以湖石,使人感到仲夏的氣息。人們稱讚這一組假山疊得好,說它是“夏山蒼翠而如滴”。表現秋景的是坐西朝東的黃山石,這座假山疊得最好,也最高大,長達五十米,峰巒起伏,登山四望,使人有秋高氣爽之感。冬景是用白色的雪石堆砌,象征隆冬白雪。遊園一周,如經曆春夏秋冬四季。
楊村“小世界”
所在省市:天津
景點簡介:楊村“小世界”位於武清縣楊村鎮西青年路。地處天津和北京之間,是集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風格的建築與美麗風光為一體,配以相應的文化活動和服務措施的綜合性遊樂場所。楊村“小世界”占地32公頃,整個布局基本按照地球的自然版塊,以1:15或者1:30的比例將80各國家的137個景點縮微於一圈,園區內“五大洲”、“四大洋”山水相間。園內配合縮微景觀還舉行不同國家有代表性的民俗風情活動,還有不同國家的各種風味小吃。
醫巫閭山
所在省市:遼寧
景點簡介:滿語意為翠綠的山,簡稱閭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隋開始,此山便為“四大鎮山”的“北鎮”,從而聲名鵲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時,都照例到山下北鎮廟遙祭此山,故其聲名日隆,一躍而為東北名山之首。醫巫閭山位於北鎮縣西北5公裏處,主峰望海山海拔867米。由京沈鐵路錦州站或溝幫子站下火車,再轉乘汽車,即可直達北鎮縣。醫巫閭山景點有:北鎮廟、聖水橋、魚池、觀音閣、四角亭、曠觀亭、蓬萊仙境、蓮花石、望海寺、萬年鬆、名山、老爺閣、風井、桃花、白雲關等。除北鎮廟在山下外.其餘景點全在山上,而且集中在觀音閣一帶,彼此相距較近。北鎮縣有條路直通北鎮廟、聖水橋和道隱穀。自道隱穀起,此路雖始分為兩支,但左右環通,無論左行或右行,山上景點皆可遍遊。一般說,以右行先至魚地、觀音閣為佳。醫巫閭山古建築大多始建於遼、金,重修於清,其中,以坐落在山腳下的山神廟即北鎮廟最享盛名。此廟西距北鎮縣僅2.5公裏,建在山坡上,東西寬109米,南北長240米,占地甚廣。山門、神馬門、鍾鼓樓、大殿、禦香殿、內香殿、更衣殿、寢殿(後殿)等建築,皆依坡勢排列,上下相形,參差錯落,十分壯觀。大殿為主體建築,內供醫巫閭山山神。元、明、清帝王登基時,即於此殿舉行儀式,以遙祭此山山神,托其庇佑國祚連綿。殿屋頂覆以綠琉璃瓦,殿梁枋飾以彩繪,殿內壁繪以星宿像,既富麗堂皇,又莊嚴肅穆。北鎮廟內碑刻甚多,計有元碑11塊,明碑9塊,清碑25塊,上麵鐫刻著曆代帝王的題詠或重修廟字的記事等。這些碑刻,是研究北鎮廟沿革的重要文物,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醫巫閭山山形奇特,回環掩抱,竟有六重之多。山上,古木蒼蒼,鳥鳴啾啾,令人賞心悅目;碑碣、摩崖題刻隨處可見,又能令人一發思古之幽情。每當春日百花盛開時,遊者如雲,滿山遍野,都蕩漾在歡聲笑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