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3 / 3)

南通狼山風景區

所在省市:江蘇

景點簡介:聞名遐邇的狼山風景區位於南通南郊,距市中心約5公裏,由狼山、劍山、軍山、馬鞍山、黃泥山組成。五山麵江矗立,平地突兀,玲瓏嬌小,秀麗多姿。它扼江控海、地處險要,古稱“江海鎖鑰”;宋代書法家米芾(元章)題贈狼山為“第一山”。登臨狼山,放眼大江東去,水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而泛舟江流,五山則又如同一幅山色空朦的水墨畫,一尊精美絕倫的水石盆景。五山拱北,狼山居中,狼山又稱“紫琅山”,海拔104.8米,麵積18公頃,為我國佛教八小名山之一。它挺拔俊秀,南暢北出。山頂以佛殿禪寺為主體,統稱廣教禪寺。廣教禪寺始建於唐總章年間,殿宇雄偉,建築布局疏密有致,自山腳仰望,恰似一條倒懸的巨龍,隱現在霧嵌山嵐與古木蔥蘢之中,“法乳堂”原為廣教寺的大雄寶殿,1983年改建而成,堂內有十八高僧瓷磚壁畫。殿中“十指成林”匾額,乃“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遺墨。“葵竹山房”位於南坡山腰,依山取勢,深邃幽靜,是庭院園林建築中的佳作,被收入《江南園林圖錄》。院內二十餘處景點,一步一景,令人流連忘返。山下大江奔騰,煙波浩淼,鷗飛鳧浮,田野阡陌,山門前石柱刻寫的楹聯“長嘯一聲山鳴穀應,舉頭四顧海闊天空”,不由人忘情釋憂。支雲塔是狼山的最高建築,建於宋,塔高38.6米,磚木結構,五級四層,朱欄黃瓦,昂首雲天。古詩讚雲:“空塔支青雲,去天五尺五,天上星與辰,曆曆皆可數”。狼山以西,為馬鞍山、黃泥山,至今依然半臨江水。馬鞍山東嶺有“望虞樓”,是張謇為懷念其恩師而建。1982年在張謇“梅宅”舊址附近所建的“梅林春曉”,是一座亭閣環峙、回廊相連的江南庭園式的建築。黃泥山山雖不高,但峰如雄獅盤踞,磯若猛虎嶙峋,大江落日,在這裏盡得風流。軍山、劍山位於狼峰東南。狼山北麓園在山北絕壁之下,辟建於1956年。這裏奇石嵯峨,溪水潺潺,巧借自然風光,廣植花卉樹木,構築亭樓軒閣。著名景點有趙繪沈繡之樓,是為紀念我國元代著名書法家趙孟和我國“仿真繡”創始人沈壽兩位藝術家所建。狼山不僅是蘇北旅遊勝地,佛教名山大刹,也是曆史名人和革命烈士的墓葬所在。“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墓,文天祥僚屬金應將軍墓和灤州起義領袖、李大釗的老師白雅雨烈士墓俱在此。市區東南、距五山不遠處的嗇園,係我國著名民族實業家,清末狀元張謇的陵園,占地10公頃,園中廣置亭台樓閣,廊廡水榭,山石魚池,奇花嘉樹,是南通市一個新的旅遊點。

怒江大峽穀

所在省市:雲南

景點簡介:怒江發源於青海唐古拉山的南麓,流經西藏、雲南、出國境穿過緬甸,最後注入印度洋。雲南境內的怒江,奔騰於高黎貢山與碧羅雪山之間,兩山海拔多在4000-5000米。怒江河床海拔僅800米左右,河穀與山顛等相差達3000-4000米,形成著名的怒江大峽穀。怒江兩岸盡是高山夾峙、峭壁千仞、危岩嶙峋,不少江岸都是垂直的石壁。沿怒江的瀘水、福貢、貢山等幾縣境內生活著傈傈族、怒族、獨龍族、白族勒墨人、藏族等少數民族。據說怒江因穀深流急、水聲咆哮如怒吼得名;又聽說因怒江兩岸地區古代有怒人移民居住,故而得名為怒江。抗日戰爭時期大名鼎鼎的“駝峰航線”就從這裏穿過,97年還發現了一架當年“飛虎隊”的飛機殘骸。從昆明往西北方向,乘坐100元左右一張票的客車,行程638公裏,即到怒江州府所在地六庫鎮,這是個有特色的江邊之城。沿穿城而過的怒江往上遊走,或是順著怒江州流淌著的獨龍江、瀾滄江進去,沿江的坡上一路都可以看見少數民族的村寨,用竹篾和木頭捆綁起來的“千腳落地”房。六庫北麵貢山縣東北邊的丙中洛,赫赫有名的怒江第一灣就在這附近,碧羅雪山常年積雪,大片的原始森林茂密蔥鬱,怒族、傈傈族、藏族、獨龍族等多種民族在這裏聚居。說到民風民俗,那更是古樸自然。

蓬萊閣

所在省市:山東

景點簡介:坐落在山東半島的蓬萊閣,自古就有"仙境"之稱。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菜仙境",後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丹崖山立在海邊,臨海的一麵是陡的絕壁,山岩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蓬菜閣建於山頂。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話中的仙宮。蓬萊閣古建築群麵積32000多平方米。主要的建築有呂祖殿、三清殿、蓬萊閣、天後宮、龍王宮、彌陀寺等,布置得錯落有致。蓬萊閣建於北宋,在它的兩側有觀瀾亭、賓日樓、避風亭、臥碑亭、薑公祠等建築。蓬萊閣坐北朝南,是一座雙層木結構建築,雕梁畫棟,色彩絢麗;閣底環列16根大紅楹柱,閣的上層繞有一圈精巧明廊,可供遊人遠眺。遊人至此,仿佛置身於海天之間,真有出塵超凡之感。在蓬萊閣上,有時可以看到"海市蜃樓"。蓬萊閣是神州九大觀日處之一。蓬萊閣觀日處位於丹崖山巔,賓日樓為最佳地點。清晨,極目滄海,日出扶桑,彩霞萬道,大海金光粼粼,甚為壯麗。蓬萊閣遊覽區還包括"水城"在內。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在丹崖山下,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築起,周圍約3華裏,中間是一個人工湖。水城的南門與陸路相通,北門叫水門,是出海口。水門設有巨大的閘門,平時閘門高懸,大小航船進出無阻;有事則放下閘門,切斷海上通道。水門外東西兩側,各有炮台一座,互為犄角,控製著附近海麵。水城初建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後經多次整修擴建,形成了一個完整嚴密的海上防禦體。明代名將戚繼光曾在這裏訓練水軍,指揮沿海的抗倭鬥爭。如今,兩艘古代戰船停於城內,接待遊人在水城中航行,飽覽水城雄姿。旅遊指點:蓬萊閣屬煙台地區,遊覽蓬萊閣一般從煙台前往。路程約70公裏,乘長途汽車約2小時。蓬萊住宿有蓬菜賓館、鳳凰賓館、蓬菜縣政府招待年、仙閣飯店、仙閣旅社、萬壽旅館。煙台水陸交通方便。火車可直達北京、濟南、南京、青島。輪船可通大連、溏沽。從北京去煙台、蓬萊,路程1018公裏,行車約20小時。在煙台可停留2天,一天遊覽蓬菜,一天遊覽煙台。煙台有張裕葡萄酒公司出產的金獎白蘭地、味美思、煙吧紅葡萄;還有玉寶三鞭酒、山東大花生、煙台蘋果、煙台大櫻桃、菜陽梨、龍口粉絲等。煙台海產品豐富,有對蝦、鷹爪蝦、青魚、"天鵝蛋"、"西施舌"、海參、扇貝、鮑魚等。在蓬菜,也可以品嚐對蝦、加吉魚等海鮮。工藝品有抽紗刺繡品、草製工藝品、地毯、玉雕、錫鑲茶具、美術瓷、絹花、玩具等。

棲霞山

所在省市:江蘇

景點簡介:棲霞山古時稱攝山,位於南京市太平門外22公裏處。山有三峰、東峰如龍稱龍山;西峰似虎稱虎山;主峰三茅宮又稱鳳翔峰、海拔286米。山西側稱楓嶺,有成片的楓樹,每到深秋,滿山紅遍,景色十分迷人,是棲霞山吸引遊人的主要景致。另外棲霞山古跡名勝很多,奇岩怪石不少,因此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棲霞山風景區的第一景是明鏡湖,它位於棲霞寺大門西麵,麵積約3000平方米。清乾隆年間興建,湖中有湖心亭,並有九曲橋與岸相連。造型精巧,景點名"彩虹明鏡"。向東有月牙池,然後就是棲霞寺大門。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唐代時稱功德寺,增建了殿宇40餘間,規模很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岩寺、湖北荊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現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毆、毗盧殿、攝翠樓、藏經樓等,為南京地區最大的寺廟。從棲霞寺南側圍牆外山路向東行不遠,就可看到舍利塔,該塔用白石砌成,五層八麵,高約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態生動傳神。塔基上刻著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誕生、出遊、苦行、坐禪、說法、降魔、涅磐。千佛岩在舍利塔東邊,依山而建,據統計共有佛龕294個,佛像515尊。大部分佛龕中有一尊主佛,兩旁是其弟子或菩薩。其中最大的一尊是無量壽佛。佛像有坐有立,姿態各異,造型精美。但由於長期風化,雕像中許多細微部分都已剝落或模糊。棲霞山還有若幹自然奇觀,饒有情趣。如棲霞寺東北.平山頭的南坡上有一處青灰色岩石,表麵呈波浪狀,人稱"迭浪岩",十分罕見。此外還有"青鋒劍"、"天開岩"、"一線天"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觀,足以吸引四方遊人。

千佛山

所在省市:山東

景點簡介:千佛山公園位於濟南市南部偏東之處,離市中心不遠。千佛山峰巒起伏,林木森森,恰似濟南的天然屏障。它是濟南三大(趵突泉、大明湖)名勝之一。千佛山古稱曆山,亦名舜耕山。相傳上古虞舜帝為民時,曾躬耕於曆山之下,因稱舜耕山。據史載:隋朝年間,山東佛教盛行,虔誠的教徒依山沿壁鐫刻了為數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沿盤道西路登山,途中有一唐槐亭,亭旁古槐一株,相傳唐朝名將秦瓊曾拴馬於此。半山腰有一彩繪牌坊,即"齊煙九點"坊。登上一覽亭,憑欄北望,近處大明湖如鏡,遠處黃河如帶,泉城景色一覽無遺。千佛山上的石佛雕刻集中在興國寺後的千佛崖上。興國寺又名千佛山寺,始建於唐代,後經曆代增建,規模漸大。寺門外西南上方的山崖上刻有"第一彌化"四個篆體字,每字約有4米見方。千佛崖上有隋代石佛60餘尊,年代悠久,具有根高的藝術價值。千佛山之東,佛慧山上也有雕刻石佛。其中主峰山麓有一佛龕,內有一尊頭部佛像,高7米,寬4米多,俗稱"大佛頭",這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石雕。

青島棧橋

所在省市:山東

景點簡介:棧橋位於青島市區中山路南端海邊。當海輪緩緩駛近青島港口時,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深入海中的長堤——棧橋。棧橋是青島的標誌,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1年),清政府在這裏修建了供海軍碼頭使用的木橋。1931年經過改建,棧橋全部使用巨大的花崗石砌成,全長440米,寬10米。棧橋兩邊有鐵鏈護欄和蓮花路燈。棧橋的盡頭建有三角形防波堤,呈“個”形,以減弱風浪的衝擊。最南端處築有一座鋼筋混凝土雙層雙簷琉璃瓦覆頂的八角亭——回瀾閣。這座亭閣規模較大,裝飾華麗,可登臨遠眺。棧橋的北端兩側是綠草平鋪,百花盛開的棧橋公園。棧橋的西廂,因風浪有了棧橋的阻攔,蔚藍的海洋,顯得平靜柔和。盛夏季節裏這裏的第六海濱浴場,遊者雲集。棧橋不遠的東南海上是小青島,它又名“琴島”。有海堤與海岸連接。島上山岩聳秀,林木長青,故名“小青島”。島上建有白色燈塔一座,入夜,導航的燈光一明一暗,燈影與波光交相輝映,構成一幅奇妙有趣的夜景。

秋霞圃

所在省市:上海

景點簡介:秋霞圃是我國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建於1502年,是當時的工部尚書龔宏的私人花園,由三座私家園林和城隍廟合並而成,園內建築大多建於明代,而城隍廟則可以上溯至宋代,是上海地區最古老的園林。秋霞圃分為四個景區:桃花潭景區的池上草堂,有“一堂靜對移時久,勝似西湖十裏長”的讚譽。堂南的一副對聯:“池上春光早,麗日遲遲,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草堂霜氣晴,秋風颯颯,水流花放,疏雨相過。”此聯將秋霞圃春秋兩季景色描繪的淋漓盡致。桃花潭東側的凝霞閣,是園中景色最佳處。相傳秋霞圃清鏡塘內的銀爪甲魚味道特別鮮美,不知怎麼傳到乾隆皇帝的耳邊,命人到嘉定的秋霞圃捕捉進貢,乾隆品嚐後,讚不絕口,秋霞圃清鏡塘內的銀爪甲魚從此出名。在園的東部,有一保存完好的城隍廟大殿和寢宮,是南宋嘉定年間建造,明朝洪武三年從南大街移建到這裏。縱覽秋霞圃,景物與色彩的變化都不大,好象籠罩著一層淡淡的秋意,充滿著詩情畫意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