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1 / 3)

青城山

所在省市:四川

景點簡介:蜀中名山青城山位於都江堰西南20公裏處。連峰起伏,蔚然深秀。全山以幽潔取勝,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其著名景區天師一帶,周圍青山四合,儼然如城,故名青城。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意思是天下名山中,青城山是最幽深,恬靜的一個。青城山確實有“幽”的特點。由於曆代開拓者頗為上山的人設想,在山路中,遊人每行10分鍾左右,就可以遇到一座小亭,略事休息。這些小亭,有的建在路旁,有的建在石橋上,與周圍景色頗為協調,而且越往上,亭距越短,因為這時遊人已感疲勞,需要多休息幾次。遊覽青城山的樂趣就在於沿著濃蔭密布的石階山路,一路上欣賞山上的多種美景,來到一處道觀,就可以坐下來喝一杯荼,欣賞觀中建築和所藏文物。青城山屬道教名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相傳東漢張道陵(後稱張天師)曾在此修煉,道教稱此山為“第五洞天”。全山樹木蔥茂,青翠滿目,鳴泉飛瀑,清冷怡人。山中有8大洞、72小洞,道家宮觀,遍布其間,由下而上,建福宮、天師洞、祖師殿、上清宮,令人目不暇接。登臨峰頂眺望,成都平原,平疇千裏,一一可見。山風高暢,令人心曠神怡。它的主要風景名勝有:建福宮,始建於唐代,規模頗大。它天然圖畫,遊人至此,如置身畫中,故將此建築名為“天然圖畫”。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巧,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附近有三島石、洗心池、上天梯、一線天等名勝。 著名的景點有:上清宮、建福宮、天師洞、天然圖畫等。坐落於丈人峰下的建福宮,始建於唐代,後經曆代多次修複,現僅存兩殿三院。建福宮建在丈人峰下,宮前有一條清溪,四周古木蔥蘢,環境幽美。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由此西行一千米,即至天然圖畫。它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蒼岩壁立,綠樹交映,雲霧繚繞,遊人至此,如入圖畫之中。其北行兩公裏,便至青城主廟—天師洞。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內現存曆代石木碑刻,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書碑、嶽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等。出天師洞,過訪寧橋,便到祖師殿,再向北去,可到朝陽洞,出之則直達高台上的上清宮。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山石刻。青城後山長期交通不便,自然風光保護完好,因而更具神秘色彩。古木參天,翠濕人衣;小橋流水,鳥鳴上下。近年來,已開始有保護的開發,新建了觀光索道和度假賓館等旅遊設施。青城山屬於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左右,素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之稱。旅遊指南:到青城山遊覽,最好的路線是從成都出發,乘一日遊旅遊車。上午七時發車,九時抵青城山,午飯後去灌縣遊覽都江堰,五時可返成都。青城山著名的物產,一是茅梨酒,香甜醇厚,別有風味;二是青城茶,古時曾是貢品。

青海湖

所在省市:青海

景點簡介:碧波浩瀚、鳥翼如雲的青海湖,在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東北部,位於青海東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間,湖麵海拔3195米,麵積達4583平方公裏,繞湖一周共約360公裏,為我國最大的鹹水湖。古稱西湖。青海湖蒙語叫“庫諾爾”,藏語叫“錯溫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青海湖風景名勝區以高原湖泊為主體,兼有草原、雪山、沙漠等景觀。湖中有海心山、三塊石、鳥島、海西山、沙島五個形態各異的島嶼,山巒疊翠,景觀獨特。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鹽量最大,浮遊生物稀少,透明度達8-9米以上,所以顯得格外湛藍。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寫過青海湖壯麗的景色:“海周七百五十餘裏,中有二山,東西對峙,水色清綠,冬夏不枯不溢。自日月山望之,如黑雲冉冉而來”。既然“水色清綠”,為何又“如黑雲冉冉而來”呢?其實,當你來到湖的近處,感到湖水是藍的,一種純淨的藍,深湛的藍,藍得比海洋純潔,比天空深沉,而這樣的藍從遠處看,確實是像黑雲冉冉而來。酈翁從日月山上所得到的感受是恰如其分的。青湖湖盛產湟魚,是一個豐饒的天然魚場。據調查,湖中藏魚量有402億噸,年產可達4000噸,民諺說:“石頭砸一條,棍子能打倆,下鉤釣一串,一網網千斤”。魚的種類主要是湟魚,學名裸鯉,長得肥胖,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湖麵有5個島嶼,最富魅力的就是聞名遐邇的鳥島,它高出湖麵10米,素有“鳥兒王國”之稱,觀賞這王國的盛況,最好是春末夏初去旅行。這時,正逢鳥兒們一年一度建築“鳥城”的時候,大鳥小鳥,雄鳥雌鳥,無不忙忙碌碌。每逢夏季,有十多萬隻珍禽異鳥來這裏棲息。島上密密層層的鳥窠,裏裏外外無處不是玉白色的、青色的、棕色斑點的鳥蛋,雌鳥伏在窠裏孵卵,雄鳥守在一旁寸步不離。若你在島上稍不留神驚動了鳥兒,萬鳥齊鳴突飛,聲揚數裏,鳥糞降落如雨,遮天蔽日,饒有趣味。而在冬季到來之前,留下來伴隨千裏冰封的大湖的,隻有天鵝、天鴨和百靈鳥少數幾種。湖區裏充滿生機,到處可見犛牛、黃牛漫步,羊群吃草,構成“風吹草低見牛羊”牧歌式的圖景。另外著名的唐蕃古道以及絲綢之路在景區留下了許多曆史文化遺址。日月山,就是因1300多年前唐文成公主過此地而得名的。

曲阜三孔

所在省市:山東

景點簡介:曲阜是春秋時期魯國的都城,是我國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故鄉。這裏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孔廟坐落在曲阜城內,其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麗、金碧輝煌,我國最大的祭孔要地。廟內共有九進院落,以南北為中軸,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所,“禦碑亭”13座。遊覽孔廟應著重遊覽中軸線上的奎文閣、十三碑亭、杏壇、大成殿及其廡的曆代碑刻。孔廟的主體建築為大成殿。殿闊45.78米,深24.89米,殿高24.8米,殿基占地1836平方米,金碧輝煌,是我國現存巨大的古建築之一,可與故宮的太和殿媲美。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麵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兩條巨龍,飛騰於雲彩之中,兩龍之間有一寶珠,故名之曰“二龍戲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氣勢磅礴。殿內有巨大的孔子塑像,像高3.3米,神采奕奕,威而不猛。孔子像兩側是顏回、曾參、孔及、孟軻“四配”的塑像,身高2.6米。另有“十二哲”塑像,身高2米。孔廟內的聖跡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大量的碑碣石刻,特別是這裏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數量最多的,曆代碑刻也不乏珍品,被人們視為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寶庫。最為珍貴的是22塊漢魏六朝石刻。其碑刻之多僅次於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孔林是孔子及其後代的墓園,位於曲阜城北,占地達3000餘畝。孔林是中國規模最大、曆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群和人造植物園。林中墓塚累累,碑碣林立,石儀成群,洙水河橫貫東西,除孔子、孔鯉、孔及這祖孫三代墓葬和建築外,還有孔令貽、孔毓垢、孔聞韶、孔尚任墓等。墓碑中有李東陽、嚴嵩、翁方綱、保紹基、康有為等名家的手跡石刻。孔子墓位於孔林中部,四周圍以紅牆,墓前立有明人黃養正篆書的“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碑,附近有宋真宗、清聖祖和清高宗謁墓時的“駐蹕亭”各一座。墓南二百米處的亭殿後,有子貢親手栽植的楷樹遺跡和“子貢廬墓處”。孔林中有環林公路,遊人可坐一種古式馬車觀覽,更添別樣情趣。孔府西與孔廟為鄰,是孔子世襲“衍聖公”的是世代嫡裔子孫居住的地方,使我國僅次於明、清皇帝宮室的最大府第。孔府占地240多畝,有廳、堂、樓、軒等各式建築463間,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為家廟,西路學院,中路為主體建築。大堂是衍聖公的公堂,內有八寶暖閣、虎皮大圈椅、紅漆公案。公款上有公府大印、令箭令旗、驚堂木、文房四寶等。兩側是儀仗,氣象森嚴可畏。七十二代衍聖公孔令貽的住宅和房內陳設保存完整。府內所藏曆史文物十分豐富。其中最著者為“商周十器”,也稱“十供”,原為宮廷所藏青銅禮器,清高宗於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賞賜孔府。曲阜是中國曆史文化古城,文物古跡很多,除了上述曲阜三孔以外,還有魯國故城遺跡、周公廟、顏廟、孟廟、少昊陵等勝跡。旅遊指點:交通:在兗州火車站下車改乘汽車。食宿:曲阜有曲阜賓館、孔府飯店及多家旅店、餐館等。特產:楷雕、尼山硯、絹花、琉璃及以其他工藝品。

三門峽

所在省市:河南

景點簡介:黃河從潼關附近折向東流,又進入一個峽穀,名叫豫西峽穀。三門峽就在豫西峽穀的中間,是黃河最險峻的峽穀河道之一,兩岸陡峭,相距僅二百五十公尺。三門峽的岩石,主要是閃長斑岩,色鐵青,質地堅硬。峽口河上有兩座大石島,北名神門島,南名鬼門島。兩島把河水分成三股,像為黃河開了三座大門,從北而南稱為人門、神門和鬼門,三門峽因此得名。三門中神門最深,鬼門最險,人門最淺,但是曆來過人門而遇難的成數也很高,清人宋琬有詩句說,「一下龍門過陝州,滔滔無盡古今愁。」陝州就是三門峽。早在漢代就有人想在這裏另辟一條河道,避開天險。唐代初年終於在人門以北開出了一條河道,稱為開元新河,俗稱娘娘河,長三百公尺,寬五至六公尺。可惜這條石質運河,水淺時不能通航,水大時也同樣湍急危險。後來又在山崖上開鑿了一條棧道,長九公裏,稱為砥柱槽道,至今仍可看到其遺跡。三門峽出口有三座石島頂住黃河的激流,從北而南稱為梳妝台、煉丹爐和砥柱石。砥柱石是成語“中流砥柱”的出處。唐代柳公權有詩句說,“一柱釘江心,頂壓三門險。

少林寺

所在省市:河南

景點簡介:我國有些寺廟在國內外都很有名,少林寺就是其中的一個。少林寺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源於少林拳。特別是前幾年拍了幾部以少林和尚、少林武功為題材的武打影片以後,少林寺就更出名了。專程來少林寺參觀遊覽的人絡繹不絕。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城西北12公裏。因寺院坐落在叢林茂密的少室山陰,以此得名。少林寺和少林拳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32年後,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宗。以後寺院逐漸擴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聲名大振。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稱為禪宗的祖庭。禪宗修行的禪法稱為“壁觀“,就是麵對牆壁靜坐。由於長時間盤膝而坐,極易疲勞,僧人們就習武鍛煉,以解除身體的困倦。因此傳說少林拳是達摩創造的。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揚名海內。少林寺和尚惠場、曇宗、誌堅等13人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征戰中,助戰解圍,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李世民後來封曇宗和尚為大將軍,並特別允許少林寺和尚練僧兵,開殺戒,吃酒肉。寺內有一塊《唐太宗賜少林寺主教碑》,記述了這一段曆史。由此少林寺發展成馳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稱號。在明朝,少林寺到達鼎盛時期,從清朝開始衰落。1928年軍閥混戰,軍閥石友三火燒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和鍾樓等主要建築統統毀於一炬;許多珍貴的藏經、寺誌、拳譜等化成灰燼。現在還存在的建築有山門、立雪亭、千佛殿等,其它建築正在陸續恢複中。寺僧練武的遺跡千佛殿內供毗盧佛銅像,因此亦叫毗盧殿。殿內磚地上還保存著20多個直徑約4.5厘米的窪坑,是往昔寺僧練拳習武時的腳坑遺跡。腳坑分布方圓不大,呈一條線狀,這是僧人刻苦練功的見證,也說明少林拳的所謂“曲而不曲,直而不直“的特點。千佛殿東側的白衣殿,三麵牆繪有少林拳譜壁畫,壁畫長約20米,很生動地表現少林寺和尚練拳習武的情景.我國最大的塔林在少林寺西約300米處的山腳下,有一塔林,這是唐以來少林寺曆代住持僧的葬地,共250餘座。這是我國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大都有雕刻和題記,反映了各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是研究我國古代磚古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少林寺內還保存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山門門額上懸掛的“少林寺“匾額,是清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山門後大甬道和東西小馬道旁立有碑碣數十通,稱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兩通碑刻是留學我國的日本禪僧撰寫的。少林寺雖曆經滄桑,但是留存下來的文物仍然相當豐富。如:自北齊以後的曆代石刻四百餘品;唐至清代的磚石墓塔二百五十餘座;北宋的初祖庵大殿;明代的五百羅漢巨幅彩色壁畫;清代的少林拳譜和十三和尚救秦王等彩色壁畫等等,都具有較高的曆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十裏秦淮

所在省市: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