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經濟特區的文件1(2 / 3)

五、物資體製,根據生產、基建等各項計劃,以省為主管理的體製,作相應的改變。廣東省管理的企業事業,生產和需要的統配、部管物資,由省平衡分配。按調整後的隸屬關係,確定一九七八年的調出調入基數,一九八○年起一定五年不變。今後增加或減少的調出調入數量,由省和國家有關部門商定,納入國家計劃,按照國家規定進行結算。

六、商業方麵,由於廣東實行以省為主的管理體製,在廣州市的五個中央一級站可以和省的有關商業機構合並,下放省管。核定實際調入調出商品的基數時,應包括供應市場和僑彙、旅遊、外輪、交易會等專項商品。今後增加調出調入商品,其處理辦法與上述物資體製相同。

七、勞動工資體製方麵,允許地方有靈活性。根據省內的情況,自行安排勞動力,不受國家勞動指標的限製。在國家統一工資標準和調整幅度範圍內,具體調整工資的辦法由省自定。獎金的提成比例,可略高於全國的水平,給地方以靈活性。

八、物價政策方麵,在執行國家物價總方針的前提下,適當擴大地方定價產品的範圍。地方產品的價格,省有權調整。價格的調整,要考慮到對鄰省的影響。對於中央管理的商品價格,屬於地產地銷部分,由省根據生產成本情況具體核定。屬於調出調入部分,仍執行國家統一調撥價格。

試辦出口特區

在深圳、珠海和汕頭三市試辦出口特區。特區內允許華僑、港澳商人直接投資辦廠,也允許外國廠商投資設廠,或同他們興辦合營企業和旅遊等事業。

特區的管理原則是,既要維護我國的主權,執行中國法律、法令,遵守我國的外彙管理和海關製度;又要在經濟上實行開放政策。外商投資辦廠受我國法律的保障;特區需用的進口物資和出口商品,實行優惠稅製;外商所得的合法利潤,在繳納各項稅款之後,可按有關規定彙出;簡化人員出入的手續;特區設中國銀行的機構,可同中國銀行港澳分行直接來往,開立帳戶,辦理結帳手續;特區的工資,可高於全國和廣東省的平均水平;我方在外資企業和合營企業的人員,其所得外幣工資上繳,按特區的工資標準,付給人民幣。具體管理方法,要根據上述原則,盡早製定細則。並建立海關、商檢、檢疫、邊檢、銀行、郵電等機構,辦理有關業務。

特區的建設,要搞好總體規劃,搞好基礎設施,如供水、供電、道路、碼頭、通訊、倉儲等。所需投資,采取財政撥款、銀行貸款和吸收外商資金等辦法解決。在發展步驟上,要先搞加工裝配、輕型加工工業和旅遊事業等,逐步積累資金,再興辦加工程度高的項目。三個特區建設也要有步驟地進行,先重點抓好深圳市的建設。

試辦出口特區,涉及麵廣,政策性強,搞得好壞都將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影響,我們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請中央有關部門加強領導,給予幫助。並擬邀請國內有關專家,來我省參與規劃和製訂辦法等工作。

切實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

廣東省在貫徹黨的三中全會和最近中央工作會議精神,實現工作著重點轉移的偉大轉變中,不僅麵臨著艱巨的調整國民經濟的工作,而且還擔負著在經濟管理體製上實行特殊政策和先走一步的光榮任務。廣東的經濟體製,從全國高度集中統一,基本閉關自守,改為給予相當的自主權,對外開放,必然引起經濟結構的改組,在思想上、工作上將帶來一係列新變化、新問題。要組織好這個大的轉變,關鍵在於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

首先,全省各級黨委要真正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經濟建設上來。要充分估計搞好國民經濟調整與體製改革工作的艱巨性和複雜性。我們的體製改革方案和一些設想,都還需要通過摸索試驗,在實踐中逐步完善。要重新學習和認真領會三中全會精神,繼續解放思想,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經常了解研究經濟工作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方針、政策,實行正確的領導。各級領導幹部要學經濟、辦經濟,真正鑽進去,取得領導權。要勇於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提高經濟工作領導水平。

第二、要加強對幹部群眾的政治思想教育。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加強政治思想工作,把堅持馬列主義的原則性和策略上的靈活性結合起來。要注意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及時把幹部、群眾中的錯誤思想傾向,解決在萌芽狀態中。要進行全局觀念、組織紀律觀念的教育,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廣東和兄弟省、市、區的關係。要發揚自力更生,奮發圖強,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精神,反對貪汙盜竊和鋪張浪費,打擊投機倒把和走私漏稅。要大力樹立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堅決同那些敗壞社會風氣的現象作鬥爭,警惕和抵製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襲擊。

第三、調整和加強經濟工作機構,配備和充實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工作的幹部。組織廣大幹部和群眾學科學、學技術、學管理,盡快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並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培訓一批精通經濟技術和國際貿易的專家,適應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的需要。

第四、要大力搞好企業整頓,深入開展增產節約運動。要搞好現有企業的挖潛、革新、改造,建立和健全以崗位責任製為中心的各項規章製度,提高各項經濟技術指標,特別是要下功夫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增加花色品種,改進包裝裝潢,努力趕超國內外先進水平。

第五、盡快製定一些必要的經濟法令,條例和規章製度。除應由中央統一製定頒布的以外,屬於地方職權範圍內的,我們要抓緊製訂並頒布實行。

第六、廣東當前突出的困難是,農業基礎薄弱,電力、燃料嚴重不足,交通運輸十分緊張,幾年內,如沒有中央大力支持幫助,這些困難是難以解決的,上述規劃設想也是難以實現的。因此,請求中央幫助解決幾個具體問題:

1.廣東省化肥供應很緊張,廣州石油化工廠的化肥,除繼續實行對半分成和按原有生產用肥予以調撥以外,每年給廣東增加供應化肥十萬至十五萬噸。

2.要求東莞沙角電廠(裝機容量六十萬千瓦)、茂名油頁岩電站,盡早上馬,加快建設。所需投資,由省財政包幹中支付有困難,請中央給予安排。沙角電廠用煤(每年二百四十萬噸)也請中央統一安排。

3.京廣線衡陽至廣州段的複線是廣東的咽喉,要求加快建設,力爭在三、四年內建成投入使用。

當前形勢很好。我們相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央各部委的具體指導和兄弟省市區的大力支持下,充分發揮全省五千六百萬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一定能夠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加快廣東經濟的發展,為國家作出更多的貢獻。

一九七九年六月六日

中共福建省委、省革委會關於利用僑資、外資,發展對外貿易,加速福建社會主義建設的請示報告

根據中央對福建對外經濟活動可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決定,我們在穀牧同誌帶領的工作組的指導下,就如何充分發揮福建的有利條件,發展對外貿易,加快國民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和體製等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研究。現將共同商討的意見報告如下:

(一)福建加快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福建是全國主要僑區之一,有五百多萬華僑和外籍華人旅居九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不少是科技專家或擁有一定資本的工商界人士。他們熱愛祖國,關心家鄉的建設,一九六五年以前累計投資八千萬元,去年僑彙近一億美元,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去年回國探親的達五萬人。粉碎“四人幫”以來,隨著國際國內大好形勢的出現,他們建設家鄉的積極性更加高漲,紛紛要求回省投資辦廠和興建其他企事業。今年一月國務院批準成立福建投資企業公司以來,已先後接談了六十多個項目,其中比較落實已簽和待簽合同的有八項,資金約三億美元;來料加工還有四十多項,工繳費一千二百多萬美元;還有許多華僑介紹外商、財團來福建投資。

福建地處亞熱帶,背山麵海,自然資源比較豐富。地下礦藏有六十餘種,森林一億畝,蓄積量達二億四千萬立方米;可開發的水電資源有七百三十多萬千瓦,目前隻開發八十萬千瓦;海域遼闊;岸線曲折,有廈門、湄州灣、羅源灣等天然良港;近海漁場麵積有七萬六千平方公裏,水產資源豐富,可供養殖的淺海、灘塗有一百五十萬畝,可供圍墾的海灘地在一百萬畝以上;全省盛產甘蔗、茶葉、水果,發展經濟作物條件很好。此外,名勝古跡較多,發展旅遊有廣闊的前景。

我省工農業生產有一定基礎,一九七八年工農業總產值達九十五億九千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六十億九千萬元,農業總產值三十五億元,分別比一九七六年增長百分之四十四點五和百分之二十二點四。對外貿易不斷發展,不少名牌產品和傳統手工藝品、土特產品暢銷國外。

但是,由於林彪、“四人幫”的長期幹擾破壞,加上工作上的缺點和管理體製上的問題,有利條件未能較好發揮,致使經濟發展緩慢。農業方麵,近兩年雖然恢複發展較快,但一九七八年糧食平均每人隻占有五百九十四斤,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有些經濟作物還未恢複到曆史最好水平。工業方麵,燃料、電力、原材料嚴重不足,特別是交通運輸十分落後,鐵路、港口的通過能力和吞吐量很低,已成為發展國民經濟的嚴重障礙。人民生活多年積累下來的欠帳較多,待業人員達三十多萬人。

現在,中央決定對福建對外經濟活動采取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我們提出了新的任務,這是對我們的關懷和鞭策。我們一定要按中央決定辦事,把握住有利的時機和條件,迅速動員起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艱苦奮鬥,使福建的國民經濟發展得更快、更好。

(二)發展規劃設想

一、方針

按照中央決定精神和福建的實際情況,我們發展對外貿易,積極利用僑彙、僑資、外資,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加速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采取“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和“積極慎重,穩步前進”的方針。充分利用本省資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逐步實現。既要有積極的態度,大膽放手,敢字當頭,闊步前進,又要深入細致,調查研究,穩紮穩打。辦一個企業,一定要落實資金、原材料的來源,產品的銷路和償還能力,搞好綜合平衡,看準一個,辦好一個,不斷總結經驗。

二、方法步驟

采取“突破中間,武裝兩頭”的做法,積極吸收僑彙、僑資、外資,集中力量把輕工業和農副土特產搞上去,擴大對外貿易,同時發展旅遊事業,積累資金,武裝農業和基礎工業,促進工業和農業的現代化。

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立足於現有基礎,大力開展挖潛、革新、改造,積極發展換彙率高的、在港澳和國外暢銷的傳統的輕、手工業產品和農副土特產品,並積極擴大原材料和建築材料產品的出口;充分發揮勞動力多的特點,廣泛開展中小型的來料加工,擴大就業,學習技術和積累經驗,同時積極發展旅遊事業,多積累,多創彙。第二步,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生產出更多的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能力的高級產品,奪取更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