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的構成(2 / 3)

上述峰穀相間的變動特點,對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和各種社會設施的合理配置是不利的,從婦幼保健事業到托兒所、幼兒園,直至小學、中學,將在不長時期內相繼經曆由過載到過剩的衝擊,某些年份在勞動就業的安排上也會麵臨特殊的困難。峰穀相間的特點還增大了婚姻配偶年齡選擇上的不平衡。按照中國習俗和兩性生理,通常夫大於妻2歲左右,但年齡構成的波動,已部分地使這種選擇成為不可能。例如,1995年全國32歲的女性人數比34歲的男性多1.44倍,相反,3歲的女性人數又比5歲男性少四成,這種顯著的不平衡已促使中國傳統的配偶年齡選擇模式發生一些變化,在某種程度上還增多了獨身和早婚現象。

目前,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正在繼續推進,年齡構成預計將進一步朝著平均年齡增大、老齡化程度加深的方向發展,其速度還可望比前一時期加快,不同年齡段的人口比例也將出現一些新特點:0~6歲幼托組人口的絕對數量近年已開始減少,7~12歲小學組和13~18歲中學組人口將分別在2005年和2010年以前開始減少,而15~49歲育齡婦女人數和男16~59歲、女16~54歲勞動年齡人口數將保持長期的增長趨勢,直到2040年前後才會隨總人口一起在高位趨於穩定。而老年人口數將快速大幅揚升,這是未來年齡構成變化的顯著特點,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國際上一般認為,老年人口比重達到7%即屬於老年型國家,現在預計中國將在2000年前後達到這一水平,隨後大約再經曆26年時間,即到2026年前後,該比重將翻一番達到14%,而西方發達國家由7%增至14%則用了45~120年。到21世紀後半葉,中國老年人口比重還將進一步增加到20%以上。這些說明中國的老齡化具有來勢猛、速度快的顯著特點。其另一個特點是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很大,1995年已達8000萬人,預計到2040~2050年,即中國總人口達到曆史峰值時,將增至2.9億人;未來50年內,中國總人口預計增長30%,少年兒童人口減少12%,而老年人口將猛增2.6倍,屆時中國將是一個老人多於兒童的國家。

對於上述趨勢,首先應視為一件好事。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標誌著生產力得到了發展,人口得到了控製,人的壽命也得到了延長。一些歐洲國家老年人口比重早就達到了15%~18%,他們並沒有因此失去民族的活力,中國還要幾十年才會達到這一程度。在這幾十年中,社會會有很大進步,科學技術包括醫療保健事業會有很大的發展,與現在相比,衡量老齡化的標準肯定會有所不同。所以,對中國老齡化的前景,完全不必產生憂慮。當然,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環境所必然造成的多方麵的影響,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當前,我國針對老年人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狀況的各類生活、文化、醫療設施還比較薄弱,照顧孤寡病殘老人的社會機製還有待完善,尊老養老的社會風尚也需要不斷提倡,尤其是還應進一步健全社會養老保障體製。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華民族又素來崇尚孝道,隻要全社會加以重視,隨著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以上問題都是不難解決的。

中國人口年齡構成在地區和城鄉之間存在著明顯差異,總的態勢是:東部沿海地區偏於老齡化,廣大內地和邊疆偏於年輕化;城市偏於老齡化,鄉村偏於年輕化。

根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資料,可以把各省、區的年齡構成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老齡化型,僅包括上海,占全國總人口1.2%。其少兒比重為18.2%,老年比重為9.2%,老少比高達50.7%,比居全國第二位的北京高出近20個百分點。盡管如此,上海的老齡化程度仍低於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

接近老齡化型,包括北京、天津、四川、遼寧、浙江、江蘇等6個省、市、區(按少兒比重由低向高排列,下同),合計占全國總人口24.3%。其少兒比重介於20.5%~23.7%;老年比重為5.7%~6.9%。90年代中後期,這些省、市、區均將進入老齡化階段。

中間型,包括山東、黑龍江、湖南、吉林、山西、甘肅、內蒙古、湖北、安徽、陝西、河北、河南、廣東等13個省、區,合計占全國總人口55.7%。其少兒比重為26.6%~30.0%,老年比重為4.0%~6.2%。

偏於年輕型,包括青海、福建、江西、雲南、貴州、新疆、廣西、海南、寧夏、西藏等10個省、區,合計占全國總人口18.8%。其少兒比重為31.2%~35.2%,老年比重為3.1%~5.5%。

年齡構成省市區類型的劃分,與前述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區分是非常相似的,少兒比重與人口出生率呈完全正比例的關係。較為老齡化的省、市、區基本上都位於東部沿海,位於內地隻有一個四川省。該省計劃生育工作卓有成效,人口出生率明顯低於相鄰各省;此外,人口包括育齡婦女的大量外流,也有利於抑低該省的出生率。人口較年輕的省、區基本上都位於西部,少數民族比重大,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相對滯後,這些省、區都存在著較大的人口增長慣性。福建、江西兩省不屬於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偏於年輕反映其計劃生育工作與先進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

1990年中國城市的總人口中,少兒比重為21.8%,鎮為23.7%(市和鎮均未包括政區範圍內的鄉村),而縣則高達29.6%,前者偏於老齡化,後者偏於年輕化,充分反映出年齡構成和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城鄉差異。此外,如前文中已經述及的,受人口遷移影響,丈夫在市鎮工作、妻子留在鄉村的情況相當普遍,而根據現行戶籍製度,所生育的子女的戶口均掛在母方,這客觀上也增大了鄉村的少兒比重。從老年比重看,市為5.4%,鎮為4.4%,縣為5.7%。導致這似乎是反常的現象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市鎮人口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鄉村的移民,其中有一些退休後返居鄉村。中國不少市鎮是近幾十年新建或設立起來的,其建設者相對年輕,絕大多數迄今尚未進入老年期。③在生活和醫療保健有一定保障的前提下,鄉村環境可能較城市更有利於人的長壽,這一點在全國長壽老人主要分布於鄉村而不是城市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新疆1990年每百萬人口中平均有百歲老人41.6人,對比之下,天津市僅為3.1人,二者相差約13倍。

三、民族構成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全國共有56個民族,習慣上把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少數民族總人口為9120萬,占全國8.0%。其中人數最多的壯族達154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1.37%,其餘各民族按人口規模可分以下幾級:

500~1000萬,包括(按人口數由多向少排列,下同)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等6個民族,人口合計占全國4.00%。

100~500萬,包括蒙古、藏、布依、侗、瑤、朝鮮、白、哈尼、哈薩克、黎、傣等11個民族,人口合計占全國2.17%。

10~100萬,包括佘、傈僳、仡佬、拉祜、東鄉、佤、水、納西、羌、土、錫伯、仫佬、柯爾克孜、達斡爾、景頗等15個民族,人口合計占全國0.40%。

1~10萬,包括撒拉、布朗、毛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溫克、京、基諾、德昂、烏孜別克、俄羅斯、裕固、保安等15個民族,人口合計占全國0.04%。

1萬以下,包括門巴、鄂倫春、獨龍、塔塔爾、赫哲、高山、珞巴等7個民族,其中人數最少的珞巴族僅2312人。

此外,還有一些迄今未正式識別的民族,其人數共74.9萬人,占全國0.066%。

少數民族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雖然不大,但地理分布範圍很廣,1995年僅民族自治地方(5個省級、78個地級、641個縣級)的總麵積即達616.4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64.2%。這些民族自治地方計有人口1606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為7232萬,大約占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四分之三,其餘四分之一則散居於漢族地區。

與過去相比,少數民族在地理分布上有日益廣泛的趨勢,這一點從全國各省、市、區民族個數的顯著增加上得到清楚地反映。如1982~1990年間,江蘇省和浙江省的民族數都增加了14個,山東省增加了15個,其他如河北、湖南、天律、河南等也增加了10個以上,北京市成了全國第一個民族個數齊全的一級行政區。這說明,隨著經濟、文化和人口遷移的發展,少數民族正從以往僻處邊陲的狀態更多地走向全國,從而提高了各民族之間的混合度,這無疑將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經濟和人口的活力。

但盡管如此,少數民族在地理分布上仍是很不平衡的,這從各省、市、區總人口中少數民族所占比重的懸殊差異上可以看得很清楚(這種差異比過去確有一定程度的縮小)。根據這一差異,可把全國各省、市、區劃分為4種類型。

(1)少數民族比重不足1%,基本屬於純漢族聚居區。包括(按該比重由小到大排列,下同)江蘇、江西、山西、上海、陝西、浙江、廣東、安徽和山東等9個省、市、區,它們多分布於東南沿海地區。

(2)少數民族比重為l%~10%,包括河南、福建、天津、北京、河北、湖北、四川、黑龍江、湖南、甘肅等10個省、市、區,它們一般仍屬漢族聚居區,但都有大小不等的少數民族占優勢的局部地區。

(3)少數民族占10%~45%,包括吉林、遼寧、海南、內蒙古、寧夏、雲南、貴州、廣西、青海等9個省、區。

(4)少數民族占60%以上,包括新疆和西藏。

漢族是中國最主要的民族,其人口數在全世界2000多個民族中也遙遙領先,比世界第二大民族印度斯坦人多4倍。漢族之所以能發展到如此巨大的規模,是由一係列因素造成的。

首先,漢族從古到今基本的活動範圍內,擁有廣闊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自然條件之優越在世界範圍內也不多見,從而為人口的繁衍和民族的興旺提供了良好基礎。

其次,漢民族曆史極其悠久,統一的中央國家政權即延續了幾千年。長期的統一是漢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曆史上雖也曾多次陷於分裂,但總的看來統一的時間仍大大超過分裂的時間。

最後,漢民族自古代起就一直有著相對發達的經濟和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始終處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尤其是她的文化,具有豐富的形態和獨特的魅力,源遠流長,曆久而不衰。這種文化,以及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心理素質和民族感情,是保證民族統一的持久而強大的凝聚力量。此外,它也使得漢族成為民族融合的一個大熔爐,正如毛澤東同誌曾經指出的:“漢族人口多,也是長時期內許多民族混血形成的”。

中國的各少數民族絕大部分都是在本國境內成長發育起來的,對中國的曆史發展均作出了各自的貢獻。但在舊中國,由於多種因素,尤其是統治者一貫奉行的民族壓迫和歧視政策,使少數民族的人口長期陷於停滯,甚至萎縮狀態。

新中國建立後,各少數民族地區均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其人口也轉為持續增長,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1953年為6.08%,1982年為6.70%,1990年已達8.04%。

由於社會經濟環境改善,促升了出生率,抑低了死亡率,是少數民族人口顯著增長的主要原因。1964~1982年間,少數民族的自然增長率達到曆史最高水平,期內扣除民族成分識別和更正的因素,其人口平均增長27.5‰,比漢族高7個千分點。此後,隨著現代化進程加速,加上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一定進展,自然增長率顯著減小,1982~1990年間為年均17.5‰,比漢族僅超出3個千分點。從人口出生率來看,以1989/1990年度與1981年相比,全國平均數上升0.07個千分點,而少數民族地區卻大多趨於下降,其中廣西下降6.54個千分點,寧夏下降5.09個千分點,新疆下降4.41個千分點,青海、西藏、內蒙古下降3~4個千分點,少數民族較多的海南、雲南、貴州等省也有明顯下降,從而與這一時期一部分漢族地區人口出生率的大幅反彈形成鮮明對比。盡管少數民族與漢族就總體而言處在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的不同階段上,有一些情況不完全可比,但前者在計劃生育工作上已取得初步成效,確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