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和承包國外水運工程建設(1 / 3)

援助和承包國外水運工程建設

概述

為了加強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和互助合作,支援發展中國家的建設事業,早在五十年代中期,中國政府就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以無償援助方式承擔了國外水運工程建設。第一項工程是一九五九年援助越南民主共和國建設海防船廠。截至一九八五年底,援助和承包的國外水運工程有越南、朝鮮、緬甸、柬埔寨、阿爾巴尼亞、坦桑尼亞、赤道幾內亞、剛果、馬耳他、毛裏塔尼亞、墨西哥、哥倫比亞和巴林等十幾個國家的數十餘項。

一九八○年二月十五日,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了中國港灣工程公司,作為交通部承包國外水運工程和提供勞務合作的直屬大型聯營企業。交通部直屬的航務、航道和設計等工程部門均為其地區性成員公司,設備精良,實力雄厚。第一項承包工程是馬耳他共和國大港灣的連接碼頭。六年來,中國港灣工程公司簽訂國外工程合同241項,有近4000名工程技術人員在國外施工現場工作。他們信守合同、不畏艱難、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和友好合作的崇高風尚,深受所在國家的稱讚,幾十家國際承包公司紛紛與中國港灣工程公司建立了業務聯係或合作關係。

主要援外水運工程介紹

一、馬耳他幹船塢公司30萬噸級修船幹塢和修船碼頭工程

馬耳他共和國位於地中海中部,是大西洋通往地中海東部和印度洋的交通要衝,修造船工業素為主要經濟支柱之一。一九七二年一月三十一日中、馬兩國正式建交後,馬耳他政府即提請中國政府援助興建30萬噸級修船幹塢和修船碼頭。中國為了滿足馬耳他共和國的急需,毅然應諾,轟動了世界航務工程界。周恩來總理指示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和有關部門要全力以赴、團結協作、為國爭光,並以此增進兩國人民的友誼,擴大與地中海沿岸各國的友好合作。工程於一九七三年完成勘測和設計,一九七五年一月正式開工,一九八○年十月建成交付使用,定名為馬耳他幹船塢公司6號船塢。

船塢位於馬耳他大港灣內的法蘭西灣西岸,與東岸相隔180米,距大港灣的東北岸也僅有480米,水域狹窄。在總圖設計中,將塢軸線的方位角定為北偏西23度,與大港灣航道中線間的夾角為100度。塢口外線自相鄰的試驗室碼頭線後移70米,使塢口與對岸的距離增至550米,與航道中線的間距達到1.4倍船長,30萬載重噸級船舶在拖船的幫帶下可順利進出船塢。此外,還將原修船碼頭線裁直,保持了法蘭西灣水域的原有寬度。

設計中,以345艘大型油船的資料為基礎,並兼顧某些散雜貨船,確定船塢長360米,寬62米,深10.7米。鑒於地基是第三紀沉積的軟質石灰岩,承載力低,且裂隙發育,滲水性強,塢首和塢室均采用了分離式結構。塢首段長21米,泵房設在西墩內,東、西塢墩均為重力式結構;底板寬62米,厚3.O米,下設錨杆。塢牆和底板均為襯砌錨杆結構,錨杆長6.0—7.5米,塢牆厚1.35米,豎向坡度10:1,底板厚1.0—1.2米。塢門為鋼質單麵板氣壓式臥倒門,重970噸,底部裝有2個鉸鏈,箱型梁外側設有18個直徑60厘米、長100厘米的緩衝橡膠筒,在承壓鋼框外緣設有止水橡膠。工程中采用了鋼板樁格形圍堰,總長220米,由10個主圈和11個副圈組成,使用了2036根平板型鋼板樁和浮式鋼圍囹。塢坑開挖使用了預裂爆破法,碎石則用開底泥駁拋到外海。在防滲堵漏方麵,在塢牆與碼頭之間擋水石壩下做了帷幕灌漿,基本上實現了塢坑幹開挖。施工中曾因灌漿深度不足基坑開挖後,深層水沿著基岩裂隙大量湧出。後經反複試驗,針對不同情況分別采用埋管導流壓漿、脹管壓漿、鐵帽壓漿和抽水豎管灌漿等方法,有效地堵住了深層水的滲漏。船塢共設置錨杆4397根,用鑽機鑽孔,插杆後用灰漿泵壓漿封固。混凝土是用當地的低強度碎石和石粉(代砂)拌製的,通過精心設計配合比、使用高效減水劑並對澆注和養護加強管理與控製,達到了不裂不漏的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