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部門管理的機械製造業(2 / 3)

鐵道部由於“大躍進”初期鐵路車輛修理工廠紛紛轉向製造,打破了原來與一機部修造分工的局麵,一九五八年秋經國務院批準將兩個部的機車製造力量合並,歸鐵道部管理。鐵道部成立機車車輛工業總局,加強了製造與修理的統一管理。隨著鐵路運輸事業的發展,機車車輛製造業的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繼“一·五”時期自行設計製造蒸汽機車之後,從一九五八年開始,大連、青島四方、北京“二七”和江蘇戚墅堰機車車輛工廠相繼試製成功內燃機車。一九五九年在湘潭電機廠的合作下,湖南株洲電力機車車輛廠試製成功“韶山型”交流電力機車。六十年代初,內燃機車和電力機車都開始投入批量生產,其他鐵路客、貨車的生產也有較大發展。一九七八年後,又進一步試製了大功率電機車、空調客車、地鐵電動客車等新產品。內燃機車及電力機車的運行故障率已接近國際水平。到一九八五年,不同功率的東方紅型、北京型、東風型的內燃機車,韶山型電力機車和普通客車、貨車都已經成批或大量生產,此外還能製造多種專用車輛、高級車輛以及供地下鐵道用的電動車組。一九八五年,鐵道部共有機車車輛修造企業33個,職工26.4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75萬人,固定資產原值34.9億元,各種設備6萬多台,其中金屬切削機床1.8萬多台。工業總產值達26.4億元。新造各種機車746台、客車1447輛、貨車19325輛。新造機車中,內燃機車285台、電力機車100台,合計產量第一次超過蒸汽機車(361台),標誌著中國牽引動力生產進入以內燃、電力機車為主的新時期。全年還修理機車、客貨車、軌道吊車共50528台、輛。成為修造結合、各種配套產品自給的獨立的生產體係。

民用飛機製造,已經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科研水平和相當生產規模的新興產業部門,已經成批生產了支線、中遠程旅客機、運輸機、直升飛機和小型多用途飛機等。“六·五”期間提供使用的飛機有運七飛機、運八飛機、運十一飛機、運五飛機、運十二—Ⅱ型飛機、直九機等,以及蜜蜂型和蜻蜓型等多種超輕型飛機。運七飛機經過一段時間的貨運試用考驗,民航局已決定轉入客運航班使用,這是投入民航客運航班使用的第一種國產支線客機,是民用飛機工業發展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國家醫藥管理總局歸口的醫療器械和製藥機械製造業,原由一機部管理,“一·五”時期,在主要大中城市發展了一批生產醫療器械骨幹企業。一九五二年試製了中國第一台200毫安X線機。一九五六年建立了遼陽製藥機械廠。一九五八年開始成批生產計劃生育器械和醫用電子儀器。為了適應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一九六○年八月,國務院確定由衛生部統一管理醫療器械生產。逐步發展形成了上海、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山東、遼寧、廣東、湖北、四川、陝西等醫療器械製造業的生產基地,並成立了12個研究所。一九六六年開始生產醫用核子同位素設備,七十年代初又發展了醫用化驗設備。醫療器械由簡單到複雜,產品品種與技術水平不斷得到發展。製藥機械生產發展比較遲緩,除進口部分設備外,大多數製藥廠裝備簡陋、工藝落後。一九七八年國家醫藥管理總局成立,加強醫療器械及製藥機械的規劃發展,一九八四年九月召開的製藥裝備“七·五”規劃會議上,進一步明確了“優先發展製劑機械、加快飲片加工及中成藥機械開發步伐,有重點地組織原料藥單元設備攻關”的技術發展政策。一九八五年國家醫藥總局中國醫療器械公司共有歸口企業382個,職工11.6萬人,固定資產原值6億多元,年總產值達12.65億元。其中,醫療器械企業352個,職工10.4萬人,產值.6億元;製藥機械企業30個,職工1.18萬人,產值1.05億元。除12個醫療器械研究所外,新建了技術開發中心和檢測中心各1個。在生產技術與品種發展方麵,一九八五年底,生產的醫療器械約有1700個品種,7000個規格;製藥機械140多個品種,539個規格。醫療器械中的手術器械類產品,采用含鉬不鏽鋼新材料和真空熱處理新工藝以及自行研究專用測試儀器,生產技術水平和產品性能指標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X線設備類產品,研製成功了1250毫安X線機、碘化銫影象增強管,心血管造影快速換片機。應用微電子、超聲、纖維光束、激光、深低溫、核子、同位素等新科學技術,研究出了一批具有國際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初水平的大型精密醫療儀器設備,其中B型線陣實時超聲診斷儀、鉀鈉氯離子生化分析儀達到國際八十年代初水平,纖維光束內窺鏡、心律失常監護儀、連續流動式生化分析儀、程控消毒器等達到國際七十年代末水平;X線顱腦斷層掃描裝置(CT)、醫用直線加速器的研製成功,標誌著中國大型精密醫療器械的研製水平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製藥機械製造業的碟片式離心機、逆流萃取離心機、薄膜蒸發機、一步法製粒機及水針異物自動燈檢機等,也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醫用高分子材料和人工器官的研製也得到了一定發展。

輕工機械,新中國建立初期由一機部歸口管理,專業製造廠少,當時的國營廣州通用機械廠、遼東省營機械廠、公私合營上海中華鐵工廠,浙江省手工業聯社機械實驗廠等主要是發展造紙和製糖機械,另有上海、天津、沈陽三個自行車製造廠,其它輕工機械大都屬兼業生產。一九五九年輕工業部成立機械設備局,協同一機部安排輕工機械企業的生產和建設。此後,在管理體製上有過多資調整,逐步轉向以輕工業部為主。一九六六年開始,輕工業部先後新建了西安、宜賓造紙機械廠、西安鍾表機械廠,在合肥、長春、安陽、許昌、昆明、重慶、貴陽等地新建了10個大中型輕工機械廠,生產能力有了較大發展。但因輕工機械門類繁多,長期以來仍與一機部交叉發展。一九八○年成立了中國輕工業機械總公司(對內為輕工業部機械局),進一步加強輕工機械的歸口管理,“六·五”期間生產與科技水平進一步提高,已具備年產30萬噸紙和紙板、30萬噸糖、20萬噸塑料製品、400萬張皮革、200萬箱卷煙、40萬噸玻璃製品、4億件日用陶瓷製品、30萬噸啤酒等37個行業所需要的成套設備的生產能力。發展主要新產品143項,其中118項達到國際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水平。一九八五年列入輕工業部計劃的輕工機械企業204個,職工10.14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5670人,工業總產值9.14億元,年產量達16.44萬噸,並設有西安、廣州、杭州、沈陽4個輕工機械設計研究所和南京工藝技術培訓中心。常德電光機械廠試製完成了設計能力每小時生產1900隻的10瓦以下小燈泡生產線設備,南通輕工機械廠試製成功自行車圈成型生產線,上海江灣機械廠試製的多功能高效縫紉機,有倒縫、自動切線、自動抬牙腳等多種功能,都能較好地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雙滴料八分部行列式製瓶機和供料機的試製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並具有國際七十年代的技術水平。

第三,從修理到製造,與機械工業部交叉發展的,有冶金、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部門。

隨著鋼鐵工業的發展,冶金工業部門在不斷擴大鋼鐵、有色金屬企業機修力量的同時,陸續擴建和新建了一批重型機械製造企業。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三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19.03億元,為同期機械工業部係統重型機械行業總投資的37.4%(不包括有色金屬行業)。一九八三年四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成立,冶金工業部將部分修造企業劃給該公司管理。到一九八五年,冶金工業部共有重點冶金機械企業97個,其中,重點鋼鐵企業附屬和省局所屬機械廠81個、部直屬和雙重領導以地方為主的冶金機械企業16個。職工總數15.5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9043人。年工業總產值15.6億元,總產量達95.4萬噸。並設有鞍山、武漢、北京3個冶金設備研究所。八十年代以來,通過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科研開發,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為鋼鐵工業技術改造,發展了一批新技術裝備。主要有:首都鋼廠1200立方米高爐,采用了無料鍾爐頂、內燃式熱電爐等37項技術;鞍山鋼廠180噸轉爐,采用了柔性傳動新技術;連鑄機普遍采用了同位素液麵測定自動控製新技術;太原鋼廠氬氧冶煉爐,采用了全懸掛傾動新技術等。還有154噸電動輪自卸汽車、47噸震動壓路機、30噸多用灑水車、2000公斤·米液壓碎石機、直徑100毫米邊坡工程岩芯鑽機和直徑380毫米大型牙輪鑽機等。這些新技術和新裝備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成立以來,組織企業定點生產與分工協作,調整產品結構。一九八五年有重型機械、礦山設備和備件製造企業80多個。其中,直屬的有色冶金機械製造企業15個,職工2.7萬人,工業總產值2.4億元,產量6.4萬噸。研製成功的鋁電解多功能聯合機組、鎳冶煉加壓浸出釜、R6米方坯連鑄機、鋁連續鑄軋機等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在有色金屬礦山設備方麵試製成功了YE—55型牙輪鑽、天井鑽機、DCY—1型電動裝運機和液壓台車、600×200型鉻礦石強力破碎機、高效液壓圓錐破碎機、節能型球磨機、壓力過濾機等。一些產品由於吸收了國外先進技術,性能也接近國外同類產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