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聯合進行調試,共同保證質量。工程成套設備和大型專用設備,製造工廠都要派人到現場,和用戶一起進行調試,各項技術指標達到要求後,才算完成任務。
軍工專用機械產品主要服務於四個方麵:即為國防科研部門試驗研究和基地建設提供新產品和專用設備;為國防工業部門武器生產、試製提供測試儀器、專用配套產品和鍛件毛坯等;為部隊運動機械化和軍事工程施工提供機械裝備;平時為戰時轉產作準備的武器動員產品。
三十多年來,軍工專用機械產品的生產,經曆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常規到尖端,從測繪仿製到自行設計,從單機到工程成套的發展過程。機械工業係統比較固定承擔這類任務的企業、研究院所,有617個。生產過的品種,有1.6萬多種。在常規武器配套產品方麵,基本適應了部隊訓練和邊境自衛作戰的需要。在戰略武器和航天技術方麵,配合有關部門,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突破了原子彈、氫彈、導彈和核潛艇技術,八十年代勝利地完成了洲際運載火箭的發射,潛艇水下導彈的發射,通信衛星的發射和定點等艱巨複雜的高技術任務,為國防現代化作出了貢獻。
產品的發展與成就
一、為核能技術提供專用設備
(一)反應堆裝置。
反應堆是以天然鈾作燃料,石墨作慢化劑,水作冷卻劑,發生鏈式反應而取得原子彈材料鈈239的裝置。第一個反應堆,是在六十年代初期開始製造的。這個反應堆裝置,由10多個功能係統構成。有反應堆本體係統,包括保護結構、工藝管道、上下部導向管、上下部分組集流管、外殼等。裝、卸核燃料係統,包括裝料機構、卸料機構、遙控卸料係統等。燃料轉運係統,包括水力提升機、分類機等。水淨化係統,包括帶洗滌器的蒸發設備、離子交換器等。事故處理和檢修係統,包括模擬車、事故切割裝置、專用工具等。自動控製係統,包括各種儀器、儀表、控製棒、事故棒等。一回路係統,包括主熱交換器、主循環泵、大型閥門、前置熱交換器等。保護係統,包括電離室、石墨砌體膨脹測量儀以及濕度信號係統、嚴密性檢查係統、計量係統等。
這些設備、儀器,共有654項,由105個工廠和研究所承製。材料主要是不鏽鋼、碳鋼、鋁合金、鑄鐵和一些特殊材料。
以六十年代初期中國機械工業水平,第一次設計和製造具有當時國際水平的反應堆設備,困難是很大的。僅以一個三層不鏽鋼波紋管小零件為例,當時就遇到不少困難,一是0.5毫米厚的不鏽鋼板,尚須進行試製;二是沒有焊接技術力量和專用焊機;三是缺乏水壓試驗、X光檢查、熒光探傷、氦氣檢漏等一係列測試和檢查技術力量,以及相應的測試設備。為突破這種波紋管的製造技術,組織了設計單位(武漢熱工機械研究所)、原材料生產單位(上海第五鋼廠)、科研單位(一機部機械科學研究院、桂林電器研究所、上海汽輪機鍋爐研究所)、專用設備製造單位(上海電焊機廠)、生產單位(上海熱工儀表研究所、西安儀表廠)以及使用單位(武漢鍋爐廠)等10多個廠、所,進行工序協作,一條龍攻關。經過一年的努力,產品的疲勞壽命達到2萬多次,終於試製成完全符合技術要求的波紋管。
從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五年,一機部第一辦公室從全國各地抽調了機械、電工等方麵的技術專家,與核工業部聯合成立了設計處,完成了全部設備的設計工作。會同原材料工業部門,試製出特殊、新型材料。廣大技術人員和工廠,群策群力,攻克了設備製造的一係列技術難關。比原計劃進度提前一年左右,全部完成了任務。這個反應堆,一九六六年投入使用,一直運行正常。
在製造這套反應堆設備中,武漢鍋爐廠的郭長倬、王國祥,上海鍋爐廠的程聖明、馮錫良,沈陽水泵廠的範景春、楊關福,上海汽輪機廠的於同塵、陳振聲等人和機械科學研究院、武漢熱工機械研究所、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等單位,在攻克新技術、新工藝的難關方麵,付出了創造性的勞動,取得了突出的成果。特別是楊關福,冒著原子輻射的危險,進入堆內檢查主泵運行後的質量情況,表現出中國科技人員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第一套反應堆裝置製成以後,又製造了另一套同樣裝置,也於七十年代完成了任務。通過反應堆成套裝置的研製,機械工業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反應堆裝置單項設備的研究、設計、製造、管理等方麵的生產技術體係。
(二)擴散機組。
擴散機組是用氣體擴散法,從天然鈾中提取高濃縮度的鈾235同位素的裝置。是生產原子彈材料的另一種方法,它的生產能力要比反應堆的生產能力大得多。也是目前世界上用於軍事及商業生產高濃縮鈾235的主要方法。
擴散機是一種高效、精密、尖端的大型設備,世界上隻有少數幾個工業發達國家能夠設計和製造,其技術一直處於絕對保密狀態。
從一九六三年開始,按工藝流量大小,先後研製了四種擴散機組。每套擴散機組,包括分離器、壓縮機、電機、冷卻器、調節器、閥門、管道、儀表等,此外還有300多項配套的非標準產品。共組織了150個工廠和研究所承製,在北京重型電機廠、上海電機廠、哈爾濱汽輪機廠、四川東風電機廠等工廠總裝。
開始試製小流量機組時,圍繞著試製中機械加工、大麵積電鍍、耐腐蝕鋁合金鑄造、冷作焊接、特殊電機製造、整機總裝測試等6大技術關鍵,組織了11個工廠、11個研究所,進行了上千次的試驗研究,先後攻克了306項技術關鍵,於一九六七年按期完成了任務。
大流量機組是自行研究設計製造的,困難更大。如材料,鋼板要求含磷、硫雜質低,而且在寬2.4米的表麵上,不能有任何缺陷。僅這一項要求,鞍山鋼鐵公司試製了幾年才過關。又如電機溫升問題,要求最高不能超過60攝氏度,而且功率因素和效率還有較高的要求。為此,邀請了全國知名的電機專家,設計試製了11次,最後采取了通水、通風加特殊材料的密封屏蔽結構。但在通水後,經長期運行,又發現因冷卻水含氯離子,引起不鏽鋼水腔腐蝕漏水,又用三年時間,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又如電鍍,為了保證鍍層的厚度、結合力、孔隙率等技術指標,幾乎調集了全國電鍍行業的知名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攻關。由於大量的電鍍汙水給當地造成環境汙染,為解決這個問題,又多次攻關,結果創造了無毒液電鍍技術。
類似這樣的技術關鍵還有10多項,當時動員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攻關,由於十年動亂的幹擾,經過八年時間才將大流量機組研製成功。經工業性運行考驗,於一九七九年正式定型。
在研製擴散機組中,北京重型電機廠的嚴維楨、鄭懷英,上海先鋒電機廠的蔣有倫、周啟章,上海電機廠的於桂東、薛南行,上海汽輪機廠的潘森根,東風電機廠的穆偉文、劉秀清,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的曾良宇,西安儀表廠的趙躍文,哈爾濱汽輪機廠的宋協軍,哈爾濱電機廠的張大全和沈陽鑄造研究所,壓縮機研究所等單位和技術人員都作出了優異的成績。
(三)高通量工程試驗反應堆。
高通量工程試驗反應堆,是一種多種用途的工具堆。全套設備包括壓力殼筒體、堆芯設備、控製機構、主熱交換器、主泵和各種泵、熱室機床,以及各種控製儀器、儀表等七個部分,共123項。都由四川省機械工業係統的30多個工廠和研究所承製。
一九七○年開始,由二機部和一機部的研究所和工廠進行設計,一九七八年全部完成設備製造任務。經過一年的安裝調試,於一九七九年十二月達到首次臨界,一九八○年十二月實現了高功率運行,到一九八五年已經運行了6年。這個工程,獲得國家銀質獎和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