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與食品機械工業(3 / 3)

從事包裝、食品機械技術人才培養的學校,過去一直很少,僅在幾所輕工院校的輕工機械專業中,開設了食品機械和包裝工程課程。這是這個行業技術人才十分缺乏的主要原因。據一九八五年統計,全行業技術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還不到5%,熟悉包裝、食品機械的專業技術人員則更少。八十年代初,教育部把包裝工程和食品機械工程列為高等院校的試辦專業,在一些機械院校中增設包裝工程、食品機械專業課程,但培養的人數有限,還不能滿足需要。

產品開發與創新

“六·五”期間,包裝和食品機械行業的有關部門,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引進和消化國外先進技術,試製出許多具有較高水平的包裝和食品機械,使這個行業的產品結構,起了明顯的變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主要方式有:

合作生產。這種方式剛開始發展。如機械工業部同外國一個公司合作,在山東省乳山縣建成一條蘋果濃縮汁生產線,在四川省萬縣建成一條柑桔濃縮汁生產線。主要設備由國外提供,其餘設備由外商供圖,由國內工廠生產。從合同生效到投產,蘋果汁線隻用了一年零一個月,柑桔汁線隻用了一年零三個月。通過合作生產,使國內的有關工廠和科研單位較快地消化和掌握了國外先進技術。目前,四川省包裝和食品機械公司,組織有關廠、所,在消化吸收國外果汁生產線製造技術的基礎上,已設計製造出更加適合中國國情的小型柑桔濃縮汁生產線,效果良好。又如輕工業部南京輕工機械廠,同外國一個公司合作生產汽水灌裝機,外商提供全套圖紙和部分零配件,國內生產其餘的零部件並負責組裝,外商負責技術指導,產品標上雙方的廠名出售,在較短的時間內,已生產出每小時1.8萬瓶的小型飲料灌裝設備。

購買樣機,消化吸收先進技術。這是較為普遍采用的方式。在中國舉辦的多次國際包裝機械、食品機械展覽會上,留購一批設備作為樣機,還通過其它渠道購到一批樣機。利用這些樣機進行消化吸收,製造出一批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包裝、食品機械。如一九八二年,機械工業部安排試製的100多種包裝、食品機械新產品中,消化吸收外國樣機技術的就達58種。不少設備還結合國情進行了改進。如廣州人民機器廠,消化吸收外國油炸方便麵生產線製造技術,將油炸工藝(用棕櫚油炸)改為蒸幹工藝,這種生產線所生產的方便麵,不僅降低了成本和售價,而且解決了中國缺乏棕櫚油資源的矛盾。一九八五年,該廠為適應用戶的不同需要,又補充設計生產了油炸設備,可以提供油炸和蒸幹兩種方便麵生產線,已達到國外同類產品的技術水平,基本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並已開始出口。

引進軟件技術。一是許可證貿易方式引進技術。這種方式花錢較多,成交較少,但對一些技術要求較高、較為複雜的設備,仍屬必要。如廣東輕工機械廠引進的啤酒灌裝機製造技術。二是采取技貿結合方式引進技術。如中國煙草總公司組織有關卷煙廠,統一向外商購買一批煙草加工機械,通過貿易關係,外商不另收費提供了卷煙機全套圖紙,經輕工業部許昌輕工機械廠等單位消化吸收,已試製出每分鍾卷2000支香煙的香煙機。這種聯合機器使用部門和製造部門,采用技貿結合方式引進技術,是值得大力提倡的。

以產品返銷方式引進技術。這種方式花費較少,但成交不多。如廣東球閥廠,承接外國一個公司的合同,按外商提供的圖紙和工藝,生產食品和化工用的不鏽鋼球閥。開始是全部產品返銷國外,現已大量在國內市場銷售,並有少量出口。這種球閥已經達到國際上七十年代末期的技術水平。

收集消化國外技術資料,派人出國考察、學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這種方式花費較少,渠道較多,因而采用的不少。如機械工業部機械科學研究院和青島鍛壓機械廠共同研製的電阻焊金屬三片罐生產線,就是在參考國外有關技術資料的基礎上,派人出國考察、學習,結合國產原材料和配套件的實際情況研製完成的。用電阻焊工藝製造金屬罐是當前的先進製罐技術,它不僅避免了錫焊造成的鉛汙染,改善了罐頭的密封,還節約鋼材。在瑞士、美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先後製造出這種設備後,歐、美各國的食品和醫藥管理部門就宣布,一九八五年以後錫焊罐不得進入歐美市場。為此,一九八二年機械工業部作出決定,由中國包裝和食品機械公司牽頭,組成以機械科學研究院主任工程師胡傳東和青島鍛壓機械廠總工程師劉誌田為首的30多人的科研設計隊伍,開始研製電阻焊三片罐自動生產線。這條生產線結構複雜,加工精度高,全線自動化生產。其關鍵設備是電阻焊罐身成型組合機,該機從取料分送、撓曲成型、定位傳送、罐體焊接、罐內補塗料、塗料烘幹直到自動翻邊、封底,有近30個動作必須協調同步。開始曾經打算與國外進行技術合作,但外商斷言中國目前還沒有能力製造,不願合作。於是隻得下決心收集國外技術資料,派技術人員出國考察、學習,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結合國情自行設計。首先對收集到的國外同類設備的技術資料進行逐項分析,提出了焊輪結構和汞密封、Z形棒加工、間歇撥料裝置和凸輪計算與加工、電源電壓補償裝置、雙片檢測器、光折射液麵自動控製器、焊接電源電壓與變頻自動控製、機電組合調機等8個技術關鍵,然後組織力量逐項攻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在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下,於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研製出焊接速度為每分鍾15—23米的電阻焊金屬三片罐生產線樣機,經機械工業部、輕工業部和山東省機械工業廳、輕工業廳共同驗收。又經一年的試生產,批量生產了140萬個三片罐,質量符合要求,設備運轉正常。機械工業部對該生產線進行了部級鑒定。使用部門和有關專家認為該機技術先進,設計合理,整機各項技術經濟指標達到設計要求,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特別是全部機械、電器元件達到國產化,使不少專家感到驚訝。外商看見這條生產線後,對全部元器件國產化也十分讚賞。由於國產化程度高,這條生產線的價格僅相當於進口同類生產線價格的三分之一,做到價廉物美。這條生產線研製成功,不僅填補了國內製造這種生產線的空白,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有的能製造電阻焊三片罐生產線的國家之一。這一事實充分說明,發揮主管部門和基層單位的兩個積極性,科研單位和工廠緊密結合,組織強有力的技術隊伍,認真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密切結合中國國情,強調元器件立足於國內,狠抓技術攻關,用這種方式引進技術,效果是比較顯著的。

“六·五”期間,為適應國內市場的迫切需要,各部門、各地區都努力開發新產品。包裝和食品機械的品種,五年翻了一番。其中有的是技術水平較高、比較複雜的設備,有的是量大麵廣的設備,也有的是為開發中國傳統名特食品的專用設備。在這些新產品中,有大型成套設備,但較多的是適合中國現在國情的中小型設備。包裝和食品機械的門類、品種繁多,除前麵已經列舉的以外,再介紹幾個實例,就可以從中看出“六·五”期間中國開發包裝、食品機械新產品的概貌。

涮羊肉切片機。涮羊肉是北京的風味食品,深受國內廣大群眾和外賓的喜愛。它要求羊肉片又薄又勻,並且整齊地碼放在盤內。多年來,一直是受過專門訓練的工人用手工切片,不僅勞動強度大、效率低,而且衛生狀況也差。北京的許多涮羊肉館,因為人工切肉片能力有限,不能敞開供應涮羊肉。為了改善這種狀況,開發風味食品,北京食品機械研究所與東來順飯莊合作,組成以該所工程師趙汝修為主的研製小組,經過三年的努力,於一九八一年研製成功SH—4型涮羊肉自動切片機。該機從送肉、切肉片、碼齊到計量分盤,達到全部自動化。該機可以調整所切肉片的厚薄,不僅可用於切涮羊肉片,也可切其它肉片。一台機器相當於15個熟練工人的生產能力,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衛生狀況也有很大改善。該機的研製成功,為開發中國傳統風味食品機械樹立了榜樣,於一九八一年獲得國家科委發明三等獎。它一問世,在國內就十分暢銷,並部分出口到國外。

骨泥設備。豬骨內含有多種營養成分,除大量的鈣質外,還有健腦的磷脂質、磷蛋白,防止老化作用的骨膠原、軟骨素,促進肝功能的蛋氨酸和各種氨基酸、維生素等,是兒童和成年人的健康食品,也是老年人的保健食品。由於缺乏骨泥加工設備,長期以來,大量豬骨未得到充分利用。四川省包裝和食品機械公司,組織成都市機電研究所、成都機床修配廠、眉山紅星機械廠、自貢工業泵廠等,從一九八三年起開發骨泥加工成套設備,一九八五年完成樣機試製。這套設備由碎骨機、絞碎機、攪拌機、磨骨機組成。經過試生產加工出的骨泥符合質量要求。可按適當比例摻入午餐肉、肉丸子、香腸和肉餡中,也可作為添加劑生產富鈣肉食罐頭。摻入骨泥的肉製品,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味道更加鮮美。

虹吸式射流自動灌裝機。南通醋酸化工廠研製的HZG型虹吸式射流灌裝機,獲國家發明四等獎。它的發明者是一位自學成才的青年工程師劉建,他刻苦鑽研,大膽革新,將射流技術應用到灌裝機上,有其獨特的實用價值。射流技術突出的優點是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在潮濕、腐蝕、振動和有電磁波影響的條件下,射流元件仍能正常工作。這種射流自動灌裝機,用於粘度4.5厘泊以下劇毒、強腐蝕、易燃、易爆液體的灌裝,可以改善勞動條件,確保安全。為了表彰劉建的這項發明創造,國家經委和中國包裝技術協會,一九八三年授予他全國優秀包裝工作者稱號。

氣調保鮮庫。水果、蔬菜的保鮮貯存是一門科學。采摘後的果蔬仍保持著一定程度的生命活動,如何最大限度地抑製其新陳代謝,比較先進的方法是用氣調保鮮庫保鮮。氣調保鮮庫是在冷藏庫的基礎上,提高其氣密性,配上氣調係統、加濕係統和相應的檢測儀器。根據果蔬的不同品種、不同生理特點,采用最佳的溫度、濕度和氣體成分,達到較長期地保鮮貯存,以調節市場淡、旺季的供應,減少果蔬損失。中國果蔬保鮮貯存的技術和能力,一直比較落後,因而果蔬大量損失。據統計,每年損失的水果約占總產量的30%,即二、三百萬噸。市場上往往出現“旺季爛、淡季斷”的現象。大連市機電研究所一九八四年開始,在吸收國外先進的氣調保鮮貯存技術的基礎上,研製有關設備和建庫技術,已建成了500噸、1000噸氣調保鮮庫,填補了國內自己建造氣調保鮮庫的空白。

中國的包裝和食品機械製造業,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會有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