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三年,一機部重型礦山機械局重建液壓處。同年十二月,在長沙召開液壓行業座談會,製訂了科研、新產品、標準化規劃,進行了生產布點和產品整頓,強調了加強企業管理和提高產品質量,組織了行業組並決定開展行業產品質量檢查評比活動,對液壓元件製造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此後,在全國開展了開發新產品、組織聯合設計、組織產品質量攻關、製訂和貫徹標準、進行行業產品質量檢查評比等項活動,取得明顯效果。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七年間,先後組成高壓多路閥、高壓液壓閥、內曲線液壓馬達、工程缸、插裝閥、疊加閥、比例閥、蓄能器、濾油器等聯合設計組,研製成功一批新產品並相繼投產。
七十年代末,中國液壓元件製造業在調整中出現了新局麵。一九七九年對全國500多個專業和兼業液壓元件生產廠或車間統計,職工達2.4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000多人。列入國家計劃的有158個廠,計劃內產量158.6萬件,主機廠自產自用產量57.4萬件,出現曆史上最高水平。一九八○年四月,一機部通用機械總局在北京召開液壓行業組長廠會議,以專業對口的原則整頓行業組織,成立了10個專業組,有104個單位參加行業活動。10個專業組相繼開展行業產品質量檢查和技術交流活動,並製訂了產品質量分等規定。“六·五”期間,隨著地方工業的調整改革,上海、北京、遼寧、四川、江蘇、山東和天津,先後成立了液壓工業公司或總廠。
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執行,液壓元件製造業共引進21項製造技術,其中8項已形成批量生產能力。主要有北京液壓公司從聯邦德國曼內斯曼力士樂公司引進的軸向柱塞泵和高壓液壓閥,榆次液壓件廠從美國威格士公司引進的液壓閥等,進一步提高了液壓元件製造業的技術水平。
液壓方麵的第一項國家標準是一九六五年發布的。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中國液壓氣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北京成立,負責組織協調液壓氣動國家標準的製訂和貫徹,並代表中國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第131技術委員會。到一九八五年,國家標準局已發布液壓氣動的國家標準共20項。
(二)液力元件。五十年代末期開始發展液力元件。第一汽車製造廠和吉林工業大學合作,於一九五八年製成第一台汽車用液力變矩器。同年,青島四方機車車輛工廠、北京工業學院和大連熱力機車研究所協作,研製成功第一台內燃機車用變矩器。
六十年代,液力元件逐步由仿製過渡到自行設計。一九六四年,天津工程機械研究所與廈門工程機械廠合作,試製成功單級液力變矩器,用於輪式裝載機。同年十一月,撫順挖掘機廠製成軸流渦輪變矩器。一九六七年天津工程機械研究所與成都工程機械廠合作,製成外分流液力機械變矩器,用於160馬力輪胎式快速推土機。沈陽水泵廠從一九六七年開始研製電站用中速大功率偶合器,於一九七○年用於遼寧電廠鍋爐給水泵。
一九七八年,大連液力機械廠從英國液力驅動公司引進調速型偶合器製造技術,一九七九年從聯邦德國伏依特公司引進限矩型偶合器,並在消化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同北京起重運輸機械研究所合作,自行設計研製了20種新產品。一九八四年,蚌埠液力機械廠與聯邦德國伏依特公司簽訂了引進調速型液力偶合器的合同。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液力元件製造業已初具規模,到一九八五年,有33個生產廠,其中專業廠有6個,即大連液力機械廠、天津液力機械廠、浙江臨海機械廠、蚌埠液力機械廠、沈陽煤礦機械廠、長沙第三機床廠。
(三)氣動元件。新中國氣動元件的製造也是從無到有。“一·五”期間,許多重點項目在設備上使用了氣動元件,包括氣源處理裝置、轉閥、電磁閥及氣缸等。最初這些元件都是從蘇聯配套進口的,後來由設備製造廠和用戶自己解決生產配套和維修問題。
六十年代中期,為落實第二汽車製造廠所需氣動元件的設計和生產,機床局組織成立閥類和氣源三聯件兩個攻關設計組,同時進行生產布點。各地相繼建成了一些氣動元件生產廠,如濟南東風機械二廠、無錫利民五金廠、廣東儀表廠、長春氣動元件廠、上海長虹機械廠等。七十年代初,各地又安排了一些氣動元件生產點,如煙台機床廠、威海工具廠、阜新機床自動化元件廠等。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所和濟南鑄造鍛壓機械研究所,負責組織換向閥聯合設計。一九七五年一月,一機部重型局在廣東肇慶召開氣動元件座談會,交流經驗,討論氣動元件發展規劃,組織了換向閥、控製閥、氣缸、邏輯元件四個聯合設計組。到一九七八年,共研製了邏輯元件、氣缸4個係列、換向閥27個品種56個規格、控製閥27個品種73個規格,這些產品都已成為氣動元件製造業的主導產品。
一九八四年,上海氣動元件廠消化掌握從聯邦德國海隆公司引進的氣動元件製造技術,試製了3個係列88種規格,其中1個係列46種規格達到引進技術標準,已投入批量生產。到一九八五年,氣動元件製造業已有16個專業廠,職工4602人。一九八三年氣動元件產量約38萬件,一九八四年為52萬件,一九八五年為70.6萬件,增長速度較快。
四、緊固件
新中國建立初期,僅在沈陽、上海、天津、廣州、重慶等城市有幾個機械加工和修理廠的標準件車間、工段和一些設備簡陋的小五金、小螺絲、小鐵工廠等,製造少量粗製緊固件。當時的生產條件極為落後,生產手段主要是烘爐鍛打和熱壓、切削,產品僅能供粗糙的配套和維修使用。
一九五三年,在沈陽建立了第一個大型的專業生產緊固件的沈陽螺釘廠(即現在的沈陽標準件廠),並於一九五四年將上海螺釘廠遷並到沈陽螺釘廠。一九五六年,上海市將分散在全市的1000多戶生產緊固件的廠鋪合並,組成了上海市螺釘工業公司。在沈陽、天津、廣州、武漢、重慶、哈爾濱等工業發展較快的城市,相繼成立了公私合營或地方國營的緊固件專業化生產廠。緊固件生產開始列入國家計劃。到一九五六年,已擁有35個初具規模的緊固件專業化生產廠,其中一九五六年新建廠有15個,占當時總廠數的42%。
從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六年的十年中,緊固件製造廠發展到206個。一九五九年,一機部對全國緊固件製造業進行規劃布點,選定具有一定基礎的8個企業,進行扶持和投資,逐步形成一批專業化生產緊固件的骨幹廠。為了解決地區配套,各地經過多年的艱苦創業,也發展了一批有一定技術水平的中小型專業化緊固件生產廠。
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年,進行“三線”建設期間,上海標準件公司將部分力量先後內遷到重慶、成都、柳州、貴州凱山、江西宜春等地建立新廠或車間,天津機製螺絲廠援建了內蒙古包頭市標準件廠,江蘇省無錫市和靖江縣標準件廠共同援建了西寧標準件廠,沈陽標準件廠援建了西安標準件廠、寶雞標準件廠和吉林輝南標準件廠(現吉林省標準件廠)。這些工廠迅速形成生產能力,成為內地和邊遠地區緊固件製造業的基礎力量,解決了地區補缺和工業配套問題。
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又增加了一批緊固件專業化生產廠,這些廠多數是地方辦的小廠,起著彌補地方配套的作用。七十年代末期,在國民經濟調整中,各地把本省的緊固件生產廠組織起來,成立各種聯合體。到一九八二年,全國有18個省、直轄市成立了標準件工業公司,按各廠的基礎和條件統一規劃,調整了產品分工,積極開發新產品,使整個行業加強了按地區供給緊固件的能力。
“六·五”期間,緊固件製造業在工藝和裝備方麵做了大量的更新和改造工作。在消化引進技術的基礎上,先後設計製造了臥式高速冷鐓機、高速攻絲機、高速行星滾絲機,逐漸形成國產的高速冷鐓機係列設備。使中國緊固件製造業的設備、技術水平達到了工業發達國家七十年代的水平。
在機械工業部歸口的企業中,沈陽標準件廠、上海標準件公司、北京標準件工業公司、天津機械配件公司、廣州標準件公司、重慶標準件公司、哈爾濱標準件廠、西安標準件總廠、太原標準件廠等企業為重點骨幹企業,它們的產量占機械工業係統緊固件總產量的70%。這些重點骨幹企業技術力量雄厚,擁有較先進的高效生產設備,采用較先進的生產工藝,每年向主機生產廠提供近300億件緊固件。
一九八四年八月,在北京成立了跨部門的中國緊固件工業協會。協會協助政府部門在企業之間起協調作用。通過協會發展了中國緊固件製造業與國外同行業的聯係和交往。
產品的標準化、係列化和通用化在緊固件製造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九五八年,國家標準局發布第一批緊固件國家標準120項,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六年,又分兩批發布了224項緊固件國家標準(試行),並於一九七六年將其中202項轉為正式國家標準。一九七八年開始向國際標準過渡。到一九八五年,全行業生產的國家標準緊固件有190個品種,非國家標準緊固件和英國、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等外國標準的緊固件約130個品種。
三十多年來,緊固件製造業隨著機械工業的發展,取得巨大的進步。從新中國建立初期屈指可數的幾個小廠,發展到具有較高水平的專業製造廠,工廠比新中國建立初期增加16倍,職工總數增加50倍。從粗製螺釘、螺母發展到生產各種高精度、高強度、防腐、耐高溫、異形緊固件,品種增加30倍。從切削、熱壓切削工藝,發展到冷鐓、自動冷鐓、冷擠壓工藝。從進口專用設備,發展到自行設計製造高效專用設備,並為埃及、羅馬尼亞等國興建緊固件廠提供了成套設備和專業技術。
一九八五年,機械工業係統緊固件總產量408億件,其他部門生產各類緊固件約100億件。
五、密封件
密封件包括機械密封件、橡膠密封件和柔性石墨密封製品。機械密封件主要用於泵、離心壓縮機、石油化工機械等的旋轉軸密封。中國的機械密封技術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九五九年,蘭州煉油廠為解決泵的泄漏問題開始研製機械密封產品。一九六二年,一機部通用機械研究所開始研製離心壓縮機用的機械密封。一九六五年,一機部在北京組織泵用密封設計。一九六九年在天津召開第一次密封技術交流會。一九八○年成立機械密封行業組。
“六·五”期間,機械密封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天津機械密封廠首先從英國克朗公司引進4類9個係列的機械密封產品。沈陽水泵廠機械密封分廠從聯邦德國布爾曼公司、上海水泵廠從美國色羅公司、浙江奉化機械密封廠從日本依古爾公司,先後引進了鍋爐高速給水泵熱流體動力型密封、多層金屬波紋管型密封技術和碳化矽密封環專有技術,以及部分關鍵設備。天津機械密封廠對引進技術消化快,已投入批量生產,結束了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麵。一九八五年,山東濱州柔性石墨密封件廠在上海材料研究所的配合下,從日本東洋碳素公司引進了柔性石墨板材料製造技術和關鍵設備,又進一步提高了密封材料和密封件的製造技術。
一九八五年,機械密封專業廠、兼業廠已有16家,產量為263萬套。可以生產耐高溫、高壓、高速等特殊工況的機械密封,最大直徑1.05米;水泥窯用機械密封最大直徑可達2.86米,最高線速度達79米/秒,工作溫度達470攝氏度。
橡膠密封件,包括擠壓形密封(如Ο形密封圈等)、旋轉密封(各類油封)、往複唇形密封件(Y形、滑環形密封等)和專用密封件(如閥杆密封件、軸承橡膠密封件、高壓電氣密封、隔膜密封等),廣泛用於汽車、農機、冶金機械、礦山機械、起重運輸機械和液壓、氣動係統的動靜密封。隨著機械工業的發展,機械產品的壓力和溫度越來越高,使用條件越來越苛刻,工作介質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但是,由於國產密封件質量差、水平低,機械產品“三漏”(漏油、漏水、漏氣)問題一直比較嚴重,影響了機械產品的質量與聲譽,浪費能源和資源,汙染環境。一九七三年,一機部要求全國機械行業迅速采取措施解決機械產品“三漏”問題。同年十二月,一機部和燃化部在南寧聯合召開機械產品橡膠密封專業會議,商定由燃化部安排專業廠生產橡膠密封件。一九七五年,廣州機床研究所成立密封潤滑研究室。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八年,一機部先後在陝西興平、遼寧鐵嶺、北京、廣州,選定了4個工廠專業生產橡膠密封件。一九七九年,農業機械部相繼選定青島、天津、海門三個橡膠密封專業生產廠。到一九八五年,機械工業係統橡膠密封件專業廠已發展為14家,共有職工約5000人,一九八五年產量約1.5億件。
“六·五”期間,大多數橡膠密封件廠進行了技術改造,得到較大發展。一九八○——一九八一年,青島、天津、北京、鐵嶺、興平、廣州6個密封件廠先後從日本荒井製作所引進了橡膠密封件製造技術和關鍵設備。一九八二年青島密封件廠又從日本荒井製作所引進閥杆密封製造技術和關鍵設備。一九八五年,青島、鐵嶺橡膠密封件廠從英國伍德威爾公司引進軸承密封件製造技術和設備。通過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提高了工藝裝備水平、產品質量和產品技術性能,增加了品種,擴大了服務領域。例如,青島密封件廠生產的防溫水油封、耐壓油封和矽橡膠密封圈,性能指標已達到日本荒井製作所同類產品的水平,油封的使用壽命可提高2—3倍。同時還發展了耐極壓添加劑的聚丙烯酸酯橡膠、改性丁腈橡膠、氯醇橡膠等新型密封材料和流體動力油封,滿足了汽車工業的急需。
六、鏈條
新中國建立前,僅在上海與遼寧地區有一些小規模的生產作坊,仿製自行車鏈條和少數規格的工業用滾子鏈。五十年代,鏈條生產從小作坊方式逐步發展成專業化鏈條生產廠,在東北與華東建立起鏈條製造業的基礎。產品以仿製、修配為主。主要企業有杭州鏈條廠、上海中國機器廠、沈陽鏈條廠、齊齊哈爾農機配件廠。生產工藝較落後,產品質量差。
六十年代中期,隨著機械工業的發展,又建成一批鏈條廠,如四川鏈條廠、株洲鏈條廠等。對原有的鏈條廠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重點是整頓工藝、更新設備、更新模具、試製專機、減少手工操作、提高機械化程度。經過改造,生產效率大為提高,並試製出一些新品種,如杭州鏈條廠的無級變速鏈、上海中國鏈條廠的滾子鏈、沈陽鏈條廠的重型彎板鏈、齊齊哈爾農機配件廠的油鋸鏈等。
七十年代中期,鏈條製造業對石油鏈、農機鏈、礦機鏈組織了質量攻關,使這些鏈條的壽命明顯提高。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杭州鏈條廠、蘇州鏈條廠進口了裝配機和熱處理爐,為在行業裏推廣先進技術創造了條件。
進入八十年代,鏈條的產量和質量進一步提高,鏈條產品外銷量逐漸增加。一九八三年五月,在成都成立了全國鏈條行業組,共有45個製造廠。重點企業有杭州、上海中國、沈陽、蘇州、齊齊哈爾和四川等鏈條廠。主要產品有傳動鏈、輸送鏈、起重鏈、特種鏈等66個係列、127個品種、788個規格,年產量1000多萬米。一九八一年,一機部在蘇州成立出口聯合體,一九八五年鏈條產品出口433萬米,創彙281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