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與口語的統一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與你說話的人恨不得不是在與你說話,雖然他看起來好像喜歡跟你在一起似的。這情況可能是:這人麵對著你,臉上帶著笑容並不時點頭;但這人的身體和腳卻是指著別人或是指著門。這人身體或腳指的方向,就是表示他想去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在談判時,當一方想停止談判而離開時,他會把身體或腳指向最近的出口。
在麵對麵接觸時如果發現這種信號,你應該想辦法吸引他的注意力使他參與,否則就先結束會談以保持主動。
為了解人們如何使用姿勢,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個情景:某人正在就某一特定的題目發表見解。聽者在聽取講話者的意見時,身子靠後在椅子上,雙臂和雙腿都交叉著。當他不同意講話者的觀點時,他會改變姿勢,準備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可能會身子向前傾,兩臂和兩腿鬆開。當他提出反駁後,他會靠回椅子,再一次擺出第一個姿勢,雙臂和雙腿交叉,他也可能擺出更具容納意味的第三種姿勢,靠回椅子後,兩臂和兩腿分開,表示他願意聽對方的回答。
離開房間、去打一個電話、拿香煙、上廁所——任何打斷交談的行動也可終止一個姿態。如果那人回來,那麼新的一個姿態又開始了。
正如低頭表示陳述完畢,或在提問結尾時抬起頭一樣,人體姿勢上較大的變化表明人際交往、一個想法或一句陳述的終結。例如,你的姿勢做了改變,不再麵向你對著說話的人,常常意味著你說的話完了,你想暫時把注意力轉到別的地方。
我們對此都是熟悉的,尤其是熟悉一個小孩聽厭了父母教訓時的那種誇張的反應。他在說“哎、哎,我知道了”這句話時,還會做出一個轉身動作以表示:“夠了!讓我走!”
我們不能試圖去把姿勢上的特定變化和口頭上的特定陳述聯結起來。我們應當防止臆斷,說人體姿勢上的某個變換總是意味著一個特定的意義。一個活動的意思或動作並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它與前後活動的聯係。我們必須從前後因果關係中來研究這個變換,以找出答案。
通過握手有效地傳達信息
肢體語言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日漸突出,以握手這一普遍現象為例。握手是現代社會交際中一種最普通的禮儀,它是世界上最通行的常用禮節。在各類商務、公務及普通的社交場合,握手禮是使用最頻繁的禮節形式,不同的握手方式展現給人不同的形象。
與人握手時,握得較緊較久,可以顯示出熱烈和真誠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瑪麗·凱·阿什是美國著名的企業家,她是退休後創辦化妝品公司的。開業時,雇員僅僅10人,20年後發展成為擁有5000人,年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的大公司。
瑪麗·凱在其垂暮之年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她說,她是從懂得真誠握手開始的。
瑪麗·凱在自己創業前,在一家公司當推銷員。有一次,開了整整一天會之後,瑪麗·凱排隊等了三個小時,希望同銷售經理握握手。可是銷售經理同她握手時,手隻與她的手碰了一下,連瞧都不瞧她一眼,這極大地傷害了她的自尊心,她的工作熱情再也調動不起來。當時她下定決心:“如果有那麼一天,有人排隊等著同我握手,我將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站在我麵前同我握手的人身上——不管我多麼累!”
果然,從她創立公司的那一天開始,她多次同數人握手,總是記住當年所受到的冷遇,公正、友好、全神貫注地與每一個人握手,結果她的熱情與真誠感動了每一個人,許多人因此心甘情願地與之合作,於是她的事業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