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波及麵廣,成效顯著。這次改革除二輕集體工業外,還包括了全省的城鎮集體工業企業。省內著名的改革典型漯河市東風建築公司就是建工係統的集體企業。
(四)見效快,成績大。這次改革由於帶有明顯的撥亂反正性質,有的企業當月改革,當月見效,有的企業改革一年,產值、利潤翻番。職工們都說:“改革是治懶、治窮、高產、增盈的靈藥”。改革帶來了大發展。據統計,到一九八三年底,全省城鎮集體工業企業已達1.26萬餘個,占全省工業企業的75.7%;實現產值42.75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5.9%,比一九八二年增長9.8%。一九八三年,集體所有製單位安排就業人員占當年就業數的55%,為解決城鎮就業問題做出了很大貢獻。
經過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的改革,提高了全社會對集體經濟性質、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集體企業基本恢複了集體經濟固有特征,煥發了生機和活力。到一九八五年底,省二輕係統已有1930個企業實行了廠長負責製。隨著改革的深入,各種形式的經濟承包責任製出現並得到充實和完善,向科學化、製度化發展。到一九八五年底,全省已有96%以上的二輕集體企業實行了經濟承包責任製。
實施技術進步和人才開發
河南的城鎮集體工業企業,長期以來,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管理不善,人才匱乏,效益不佳。據一九八二年對二輕集體工業統計,職工中文盲占8%,小學文化程度的占27.9%,工程技術人員僅占0.04%,職工平均技術等級為2.5級;現有設備中具有七十年代水平的不到30%;百元產值提供稅利僅6.61元,為全國輕工業平均水平的58.9%,百元銷售收入提供稅利為9.38元,是全國輕工業平均水平的47.7%。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進行,鄉鎮工業的迅猛發展,市場競爭日趨強烈,河南城鎮集體工業麵臨著一場嚴重的生存危機。為了克服困難,迎接挑戰,“六五”期間,全省二輕集體工業著重抓了技術進步和人才開發。
一、技術進步
“六五”期間,全省二輕集體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2億元,新增固定資產2.14億元;其中用於技術改造和設備引進的資金達1.78億元,使用外彙3064萬美元。通過設備引進,對770個企業、815個項目進行了初步技術改造。五年中,先後從國外引進各種先進設備391台(套),引進製革、服裝、皮鞋、塑料等大型生產線10條,對於促進全省城鎮集體工業的技術進步,改善企業素質,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物資消耗都起了很大作用,不僅加速了“六五”期間的發展,而且為以後長期持續發展增加了後勁。
“六五”期間,河南二輕集體工業的技術改造重點是皮革、塑料和服裝行業。皮革行業改造了38個企業,總投資3860萬元,用彙266萬美元,更新、改造設備897台(套)。一九八五年全省皮革工業達到國外七十年代水平的設備占47.5%,年產值由一九八○年的1.75億元上升到一九八五年的2.5億元。經過技術改造,出現了一些現代化程度較高、經濟效益較好、產品質量過硬的樣板企業。新鄉市製革廠是在五十年代皮革生產互助組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這個廠從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四年間,先後從國外引進先進設備23種、33台(套)。該廠使用這些新設備,圓滿地完成了國家“六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提高山羊皮革(正鞋麵革部分)質量的研究,於一九八五年十一月通過了國家級技術鑒定。用這項攻關新工藝生產的山羊打光苯胺鞋麵革三次獲全國行業評比第一名,並於一九八四年榮獲國家質量獎金質獎章,成為全國製革行業唯一獲國家金質獎的產品。經聯邦德國、意大利等國專家和有關機構論證,該產品已經達到國際水平。
塑料行業共改造了46個企業,更新、改造設備323台(套),占設備總數的30.7%,引進項目用彙1108萬美元。經過改造,河南塑料工業的PVC電纜科、LLDPE超薄地膜、礦用塑料網等產品在國內市場已有一定的優勢;PVC大口徑管材生產線、複合包裝薄膜生產線、聚酯鈕扣生產線等均填補了省內空白。全省塑料工業的生產能力已由一九八○年的3.2萬噸,提高到一九八五年的8.3萬噸。
“六五”期間,河南二輕係統開發應用新技術542項,組織實施了27個重點科研項目,推出新產品、新品種、新花色、新裝潢4800多個。其中有3種被評為國家經委優秀新產品,21種被評為部級優秀新產品,268項被評為省級優秀產品。
通過加強生產管理,應用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全省二輕集體工業的產品質量也穩步上升。重點產品的質量穩定提高率一九八○年為64.3%,一九八五年達到了87.5%。五年中先後獲國家質量獎金質獎2個,銀質獎3個;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2個;獲部優質產品獎21個,省優質獎135個。
“六五”期間,河南城鎮集體工業的許多企業開始改變傳統的企業管理方法,試行了全麵質量管理、價值工程等現代管理方法,加強了標準化和計量工作。據統計,到一九八五年,二輕係統有343個企業實行了全麵質量管理,在省、地、市注冊的全麵質量管理小組有523個。二輕係統共製訂、修訂省、地(市)級產品標準539項,加上已執行的國家和部頒標準,使省以上計劃產品中無標準產品的比例由一九八○年的23%下降到5%,有23個企業通過了省級計量驗收。
二、人才開發
為了提高全省二輕集體企業的職工素質,“六五”期間,組織了全係統的職工文化補課和技術補課。經過培訓,到一九八五年底,文化補課合格人數為52893人,占應補對象的90%;技術補課合格人數為45397人,占應補對象的83%。“六五”期間,全省二輕係統用於教育的投資、補助有700多萬元,建成了2所全日製中等專業學校、3所職工中專學校、6所幹部學校,各地還自辦了一些電大、函大教學班,初步形成了職工教育網絡。五年內共向全係統輸送了大中專畢業生371名,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500人。另外,通過參加輕工業部係統的協作、代培,在外省輕工院校培訓了家具、服裝設計、輕機製造、企業管理等13個專業的300多名學員。
此外,各級主管部門麵向社會招聘人才也取得了好成績。僅一九八四年就從外地、外係統招聘各類專門人才1100名。這些應聘人員大多擁有各種技術職稱,為企業解決了許多生產管理和技術上的難題,有些人還擔任了企業的主要領導人。
“六五”期間,河南二輕集體工業係統以改革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大力推進技術進步、智力開發和人才引進,積極開展橫向經濟聯合,使全省二輕集體工業有了較快的發展,並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一九八五年實現產值28.6億元,超過“六五”計劃24.5億元的指標,五年內平均年遞增11.1%。主要輕工產品的產量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特別是一些名優產品和市場緊俏商品,產量都成倍增長。一九八五年與一九八○年相比,西服和羽絨服裝分別增長52倍和21倍,塑料製品增長1.66倍,家具增長1.05倍,大型及專用衡器增長1.79倍,美術陶瓷增長3倍。一九八○年,全省二輕集體工業稅利1.26億餘元,其中利潤6303萬元;到一九八五年,實現稅利達到2.56億餘元,其中利潤1.21億餘元,分別比一九八○年增長了103%和93%。全省二輕集體工業五年累計向國家提供的稅利80808萬元,相當於同期全省二輕集體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2.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