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集體工業
黑龍江集體工業概述
黑龍江省在舊中國是個地廣人稀、交通閉塞的省份,工業基礎十分薄弱。“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在黑龍江辦起了一些掠奪資源的工業、裝配工業,以及為洋人生活服務的殖民地工業。就手工業而言,數量極少。據一九四○年偽滿州國經濟部工務司《滿州國工場名簿》統計,黑龍江全省(當時包括偽滿龍江、三江、牡丹江等省)隻有鐵匠爐、木匠鋪、皮革等作坊435家,從業人員6645人。此外,大部分是分散的個體手工業。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三年經濟恢複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手工業有了迅速發展。據一九五六年六月手工業普查資料統計,全省手工業共有5.7萬戶,9.93萬人,其中組織起來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不到十分之一,主要產品有300多種。一九五六年合作化高潮以後,手工業合作社的產值由合作化前一九五四年的5700萬元增加到3.1億元。經過三十多年的生產建設,全省城鎮集體工業有了很大發展。
黑龍江城鎮集體工業主要包括二輕集體企業(原手工業合作企業),油田、礦山、鐵路、森工、部隊等係統辦的集體企業,城市區街工業和廠辦校辦商辦工業,以及勞動服務公司新辦的集體企業。一九八八年,全省共有城鎮集體工業企業8803個,職工221.77萬人,工業總產值68.6億元。在城鎮集體工業中,二輕集體企業是骨幹。一九八八年,全省二輕集體企業共有2248個,占全省城鎮集體工業企業總數的25.5%;職工28.1萬人,占全省城鎮集體工業職工總數的12.6%;工業總產值24.76億元,占全省城鎮集體工業總產值的36%。在全省二輕工業中,集體企業占絕大部分。一九八八年,二輕集體企業數、職工數和產值分別占全省二輕工業企業總數、職工總數和總產值的96%、92.3%、和83.8%。至一九八八年,全省二輕集體企業的產品品種增加到3500多種,花色規格1萬多種;創省優、部優和國家優質產品658種,獲國家金質獎1枚、銀質獎9枚;出口產品增加到80多種,產值達9500多萬元。
“六五”期間,以集體企業為主的黑龍江省二輕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工業總產值每年平均遞增8.7%,利潤每年平均遞增6.7%;完成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項目345項,累計新增產值5.3億元,新增利潤8707萬元。這期間,引進國外生產線60條,塑料加工、製革、服裝、家具、家電、五金等行業的專用設備1500多台(套),加速了這些重點行業的發展。
幾個重點行業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黑龍江二輕工業對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進行了全麵技術改造,開發新產品,使一些主要行業有明顯的發展。
一、塑料工業
東北解放初期,全省僅有幾家靠進口原料生產酚醛塑料電氣材料和一些日用商品的小作坊,年產量僅25噸。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一九八二年以來,通過引進技術設備,塑料工業生產獲得較快的發展。到一九八八年,全省塑料工業企業發展到168個,職工3.75萬餘人,生產能力已由一九八○年的6.5萬噸增加到25萬噸,新增產品230多種,花色品種上千種。一九八八年主要產品的產量達到9.58萬餘噸,產值近5.13億元。
一九八二年齊齊哈爾市塑料二廠引進萬克注射機,實現當年投資,當年投產,並取得了顯著經濟效果。隨後,各市、縣重點塑料工業企業也開始引進了技術設備,進行全麵技術改造。到一九八四年末,有42個引進項目投產,普遍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果。一九八五年,二輕工業部門又同國外廠商簽訂了48項技術引進合同,陸續進口設備104台(套),合同金額共計2643萬美元,投資人民幣1.13億餘元,占當年全省二輕工業投資額的85%左右。
一九八八年生產的主要產品有新型包裝材料,包括複合包裝膜、編織袋、打包帶,周轉箱等;塑料建築材料,包括上下水道管件、室內裝飾材料等;農用膜;人造革、合成革及製品;以及各種塑料日用品。
八十年代以後,黑龍江省的塑料工業已由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幾個大中城市向縣、鎮發展。到一九八九年,在縣級市和縣城已建立50多家塑料廠。海倫縣已建成規模較大的三家塑料廠,加上兼並和改造的幾家小廠,組成了塑料企業群體,生產能力已超過5000噸,主要產品有鋪地材料、編織袋和搪塑鞋。海倫塑料製品廠生產的編織袋曾獲國家銀質獎。肇州縣塑料包裝印刷廠建於一九八二年十月,廠長李榮是個農民企業家。他用貸款引進寬幅織機生產編織袋,同時引進設備新建一個生產衛生潔具、周轉箱等產品的分廠。一九八八年,這個廠生產塑料製品5500多噸,盈利650多萬元,該廠被評為省“六好企業”,廠長李榮被選為省特級勞動模範。
二、皮革工業
一九八八年,全省皮革、毛皮及其製品企業共有166個,職工2.58萬人,其中集體企業144家,職工1.75萬人;產值2.58億元,其中集體企業產值1.59億元。
到一九八八年末,黑龍江省皮革工業已完成以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為中心的10家重點皮革廠和皮鞋廠的技術改造,使用資金3700萬元,引進各種製革、製鞋、毛皮和生產代用革的設備127台(套),可增加皮革年產量81萬張、皮鞋150萬雙、再生革700噸;製革和製鞋能力比一九八○年都增加近1倍。
“六五”期間,全省皮革工業共研製投產新產品、新花色品種200多種,其中有4種產品獲輕工業部優秀產品設計獎。齊齊哈爾黑龍江製革廠皮革研究所研究試製的豬苯胺服裝革、箱包革、壓花革、山羊鞋麵革等36個新品種都已在生產中應用;其中豬納帕革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同時,還研製成功豬正麵革傷殘修補新工藝,使皮革出材率達75%,一級品率達50%以上。
黑龍江省氣候條件適宜野生毛皮動物的生長和繁殖。為開辟細毛皮新的原料來源,一九八四年輕工業部和黑龍江省二輕廳共同貸款投資在集賢縣建立野生動物養殖總廠,主要飼養烏蘇裏貉、水貂、赤狐三大品種。一九八七年種獸存欄數已發展到5000多隻,一九八八年開始向社會飼養戶和專業戶供應良種,並提供飼養和防疫技術。到八十年代末,全省已有10餘個縣、市開展了野生動物的飼養,為方便飼養戶銷售皮張,省裏還組建了野生動物原皮收購點,收購各專業戶的皮張。
三、五金工業
新中國成立後,黑龍江省的五金製品工業發展很快,按產品可分為日用五金、建築五金、五金工具、燈具、鋁製品、廚房設備和不鏽鋼製品等幾個行業。一九八八年共有企業355個,職工4.9萬人,產值3.74億元。
過去,黑龍江省內市場銷售的五金工具,都靠從省外進貨,八十年代以後,全省二輕工業已經能夠大批量生產各種規格的木工工具、金屬工具、電工工具。其中北安市第一工具廠是生產金屬帶鋸條的全國獨家生產廠家,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燈具工業的發展也很快,全省生產燈具的企業雖然隻有5家,職工2000多人,但產品卻獨具風格。主要產品有各種建築燈具、裝飾燈具、礦山防爆燈具等,其中為鐵路生產的汞氙機車前照燈,已為全國約四分之三的機車采用,一九八七年獲國家銀質獎。
四、家具工業
黑龍江省木材資源豐富,是國家主要林業基地,森林麵積、蓄積量和年采伐量均占全國首位。省內所產黃波蘿、水曲柳、楸子、色木等珍貴樹種,是生產中、高檔家具的優質木材。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為發展家具和木製品工業提供了十分優越的條件。
三十多年來,黑龍江省家具工業經過革新改造,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已經成為全國家具的重要產地之一。一九八八年全省有家具工廠152家,其中集體企業133家;職工2.6萬多人,其中集體企業職工2.2萬餘人;每年可生產各式家具8大類、100多個品種,400多萬件;一九八八年實現產值1.59億餘元。
隨著生產的發展,大部分家具工廠的工人已經擺脫了笨重的體力勞動,機械化程度達到50—70%。其中哈爾濱市龍江木器廠三十多年來增加各種木工機械200多台,從國外引進一條板式家具生產線,基本上實現了部分產品單機自動化生產和流水作業,家具產量比一九五八年提高20多倍。
為了充分利用木材資源,各地除生產家具外,還積極開展木材綜合利用,發展以木材為原料的其它產品。如為建築行業生產的各式門窗、木板活動房子,各式紡織紗管和體育器材等。一九八八年,生產各種木製品的集體企業有71家,職工6261人,產值達4551萬元。黑河、孫吳等地的二輕工業利用當地盛產的白樺,生產衛生筷子、牙簽、雪糕棒和兒童桌椅。孫吳縣北疆文體用品廠利用當地質地細膩沉重的黑樺生產象棋。其中該廠設計生產的圖型中國象棋,為全國獨家產品,被國際比賽選用,一九八五年獲得了國家銀牌。綏化、五常等市、縣利用樹頭、樹杈,生產各式木鞋楦,為製鞋工業配套,年產量30多萬雙。尚誌縣工藝美術廠利用當地白丁香、野杜鵑根生產的茶葉桶、水杯和根雕花架、台燈等工藝品,暢銷省內外。各木製品企業還生產炊事用具、木玩具、鏡條、算盤、木析尺、儀表箱、水平尺等產品,供應國內外市場。由於在生產中注意了木材的綜合利用,大料大用,小料小用,用刨花生產纖維板,用木屑生產木粉,一些企業的木材利用率達到80%左右。
為了填補國撥材的缺口,各地家具工廠積極開展了同林業部門和林場等原料產地的經濟聯合,同時加強了家具原材料基地的建設。此外,哈爾濱、牡丹江、佳木斯、伊春、海林、呼蘭、樺南等地已發展16家人造板工廠,生產刨花板、纖維板、膠合板、貼麵板等,為家具生產開辟了新的原料來源。
五、文體用品工業
黑龍江省地處亞寒帶地區,是國家冰上雪上體育運動的訓練基地。為了加快黑龍江冰雪體育器材的生產,有關部門增加投資,幫助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解決原材料供應等具體問題。到八十年代初,省二輕工業企業已成為全國冰雪體育器材重要生產基地。一九八八年全省輕工業部門生產文教體育用品的企業共有25家,其中生產文教用品的11家、體育用品的9家、樂器和其他文娛用品的5家,年產值5846萬元。在生產體育用品的廠家中,生產冰刀、冰鞋、冰球拍、滑雪板等產品的有5家工廠(其中集體企業4家),職工1600多人,有10幾種主要產品,近百種花色規格。其中哈爾濱牌冰球拍一九八三年獲國家銀質獎,黑龍江牌高級速滑冰刀一九八四年獲國家金質獎,此外還有花樣冰刀、冰鞋、速滑刀、冰球刀等10幾種產品被評為輕工業部和省的優質產品。全省年產各種冰刀、冰鞋20多萬雙,冰球拍2000—3000支,產品已基本滿足社會需要。
“五製一聯”配套改革的推行
一九八六年,省二輕工業廳總結了幾年來經濟改革的經驗,經過對比分析,在所屬的二輕工業、區街工業中,推行了“五製一聯”的配套改革。“五製”,即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承包經營責任製、股份製、租賃製和倒閉製;“一聯”,即開展橫向經濟技術聯合。通過“五製一聯”配套改革,使集體所有製企業真正成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主經營、民主管理的獨立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潛在積極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一、完善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
一九八六年,全省二輕集體企業有764家實行了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約占二輕集體企業的三分之一。
一九八六年,雞西市二輕局總結了推行廠長負責製的經驗,在全係統34個企業全麵推行了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具體做法是:在核實企業財產狀況的基礎上,規定了廠長在任期三年內必須完成的經濟技術指標;經全廠職工充分討論,製訂企業的發展目標,並將目標分解到各業務部門和車間、班、組,同時製訂一係列實現發展目標的保證措施;形成以廠長為核心的行政指揮係統,使廠長能夠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全麵負責;建立目標管理控製體係、考核和獎懲辦法,以及企業內部的信息反饋網絡。實行這項製度,有效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一九八六年雞西市二輕係統完成工業總產值3715萬元,比上年增長13.1%,實現利潤293萬元,比上年增長37.4%。省二輕廳總結了雞西市的經驗,並在全係統推廣。
一九八六年,在牡丹江市東安區的59戶區街工業中,有57戶的廠長同主管部門簽訂了三年任期目標合同。到年底,完成第一年任期目標的企業占80.7%,完成工業總產值2009萬元,比上年增長28.5%,人均創利822元,比上年增長56.3%。年終兌現了合同,有46名廠長受獎,有11名廠長受罰,對3名工作失職未達到目標的廠長解聘免職,重新安排工作。
二、完善企業承包經營責任製
到一九八七年末,全省二輕工業、區街工業等城鎮集體工業企業中,已有85%以上推行了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製,承包期限一般為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