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集體工業
吉林省地處鬆遼平原腹地,土地肥沃,地廣人稀,當地人民“向以農為業,不事工商”。清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以後,在省內修鐵路,開礦山,辟商埠,城市手工業作坊漸次興盛。據統計,一九一八年長春縣城內手工業有57行、1700多戶,一九二二年吉林縣城內有手工業作坊69戶,從業人員千餘人。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建立了偽滿州國,日本資本侵入,日貨充斥市場,手工業者受著政治上與經濟上的雙重壓迫和剝削。國民黨統治期間,連年戰亂,手工業倍受摧殘,作坊倒閉,工匠逃散。新中國建立後的吉林省集體工業,就是在這異常貧弱而又落後的傳統手工業的基礎上,誕生並發展起來的。
吉林集體工業的發展
一九四八年吉林省全境解放,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扶持下,使陷於困境的手工業得到了生機。一九四九年,農安、吉林、延吉等地創辦了造紙、縫紉、洋鐵、陶器生產合作社,179人入社為社員;長春市創辦建築、軍鞋、皮鞋、麻繩等15戶勞動合作社,社員3512人。這些就是吉林省建立最早的一批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在過渡時期總路線指引下,到一九五七年三月,全省實現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九五七年底,全省共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1485戶,社員6.27萬餘人,當年總產值達到2.06億元;在全省地方工業中,社員占職工總數的18.3%,產值占9.55%。這期間,先後試製成農藥噴霧器、汽車水箱、鎢絲燈等市場奇缺的產品,長春的地毯、枕套、鐵窗紗等13種產品銷往國外。這一切都顯示了手工業合作社集體所有製的優越性。
一九五八年以後,吉林省的手工業合作組織(一九六五年以後的二輕集體工業)同全國各地一樣,無例外地遭受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次大折騰,使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落實對集體經濟的各項政策,二輕集體工業才得到複蘇,生產有了恢複和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方針的貫徹,城鎮集體工業進一步在全省各地、各部門廣泛地發展了起來。到一九八七年末,全省集體工業已發展到2.67萬戶,職工91萬人,工業總產值達63億元;占全省職工總數的18.7%,工業總產值的23.8%。據統計,在56個主要工業部門和行業中,除原鹽、竹木采運、化學纖維3個行業之外,都有集體所有製工業。
在眾多集體工業中,二輕集體工業是骨幹力量。一九八七年共有二輕集體企業2667戶,職工27萬人,工業總產值28.1億元,分別占全省集體工業企業數、職工數和工業總產值的10%、29.67%和44.6%。新興的廠辦集體工業發展迅猛而穩定,已成為集體工業中僅次於二輕集體工業的一支力量。一九八七年廠辦集體工業共有1.13萬餘戶,工業總產值19.2億元,分別占全省集體工業企業數和工業總產值的42.32%和30.48%。縣(區)、街辦工業及校辦工業,亦呈起飛之勢。
二輕集體工業的改革
由於長期受“左”的思想影響,全省二輕集體工業發展緩慢。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一年,二輕集體工業有10%的企業瀕於停產,1萬名職工因無活幹開不出工資。一九八一年二輕係統淨虧608萬元。
一九八一年九月,吉林省政府在通化市召開了二輕工作會議,總結出“三丟”、“三不該”的經驗教訓。一是把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根本丟了,不該端“鐵飯碗”,吃“大鍋飯”;二是把分散生產、靈活經營的方式丟了,不該搞大攤子、擺大架子;三是把民主管理、勤儉辦社的光榮傳統丟了,不該盲目升級過渡。為了清除“左”的影響,撥亂反正,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頒發了《關於二輕集體所有製企業若幹問題的暫行規定》等文件,省有關部門作了相應的規定。依據這些政策文件,恢複了手工業聯社,穩定了二輕機構,並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從此,全省二輕集體工業的被動局麵得到扭轉,出現了生產和經濟效益逐年上升的好勢頭。到一九八五年,全省二輕集體工業總產值由一九八一年的15.1億元上升到23億元,增長52.3%;實現利潤1.5億元,比一九八一年增長了10倍多。到一九八七年,工業總產值完成28億元,實現利潤1.73億元,比一九八五年又分別增長21.7%和15.3%。從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七年,全省共彌補曆史性虧損1.01億元,“包袱”大大減輕了。到一九八七年末,全省二輕集體企業的固定資產達11億元,比一九八一年增長近一倍。不僅廠容廠貌為之一新,而且生產有了持續增長的活力。
二輕集體工業的改革,主要是從以下四個方麵進行了工作。
一、實行承包經營責任製
第一個實行承包經營責任製的企業,是隻有200多人的柳河縣機械廠。一九七八年以後,這個廠由於產品積壓,連年虧損,到一九八一年累計虧損40萬元,負債60萬元,被迫關閉。爾後,在縣主管部門的支持下,該廠部分職工由原財務科科長鄭榮生牽頭,重整旗鼓另開張,實行承包經營責任製,一年便扭虧為盈,二年償清了欠債。這個廠的承包經營責任製,突出的特色是真正體現了按勞分配,堅持承包兌現。工人工資收入平均超出標準工資的50%;最多的相當於本人3個月的標準工資,最少的不滿本人標準工資。一時,議論紛紛,褒貶不一。省二輕廳廳長高文親自帶工作組到這個廠進行調查,肯定了這個廠的作法,認為符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開放、搞活的精神。這在當時是個大膽的嚐試。一九八二年,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後通報了柳河機械廠改革的調查報告,有力地推動了全省集體工業改革的開展。到一九八五年底,實行以承包為主要內容的各種形式經濟責任製的企業,已占全省二輕集體企業的90%以上。
二、開拓產品銷路
一九八○年以後,貫徹執行計劃調節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以計劃調節為主的方針,商業部門對吉林省二輕集體工業產品停止了包銷。列入計劃安排生產的336種產品,除21種外,全部改為由商業部門選購。這一改變,對於三十年來一直處於產品靠國營商業包銷的企業,是個措手不及的打擊,一時期內,全省二輕產品積壓6000多萬元,許多企業生產停滯。為適應這一新形勢,把企業搞活,從主管部門到每個企業,積極采取措施進行改革,主要是重視信息,打破閉塞,形成開放的信息網絡。省二輕工業供銷公司把產品銷售工作擺到與物資供應同等重要的地位。到一九八五年,全省二輕係統共建立了20個產品批發部,82個銷售門市部,346個企業辦的商店,工作人員達到5713人。省二輕供銷公司等有關部門還為企業改造老產品、開發新產品提供了可資參考的信息。與此同時,各級主管部門和企業,還多方開展產品聯銷,參加各地展銷會、訂貨會,主動與省內外各基層商店聯合,擴大產品銷售。到一九八五年,全省二輕集體工業銷售額達到20.5億元,相當於同期工業總產值的73.2%,比一九八一年的9億元翻了一番;其中自銷額達18億元,占銷售總額的87.8%。到一九八七年,銷售收入達31.5億元,比一九八五年又增長53.6%;有62種產品出口,總值突破1億元,創彙1981萬美元。
三、開發新產品
隨著改革的深入,適應人民需求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技術進步,以科技為先導,推動新產品的開發和創優質名牌產品活動。到一九八七年優質產品率上升到13.5%,全省考核的250種主要產品,質量穩定提高率為94%。其中,長春洗衣機廠、長春市工業刀片廠獲輕工業部質量管理獎。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七年,獲國家、輕工業部和省獎的產品370種。七年內增加新產品1293種。其中BG百噸標準軌道衡,各項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雙色水位計、遠紅外線消毒器、百潔布、磁力教學算盤、防塵農膜、汽車內裝飾材料、汽車報警鎖、轉片齒輪自行車鎖等,均為國內首創。
為求得技術上不斷進步,以盡快改變企業落後麵貌,二輕集體企業大體上走了兩條不同途徑。
一是自力更生,小改小革,自製設備,不斷自我完善。這種做法不需集中大量資金,但費工費時。長春市文具廠生產的菱珠算盤,由手工到機械化,經過長期探索,到一九八五年,才完成了生產所需的全套機械設備,開算盤生產之先河。算盤品種發展到7類42種、210規格,產量躍增到120萬架;一九八四年以來,質量在全國同類產品評比中名列榜首,連獲省、部優質及國家銀牌獎,被全國珠算協會指定為競賽用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