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人才培養(1 / 3)

鋼鐵工業人才培養

舊中國的遺產

早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張之洞、盛宣懷等創辦中國第一個近代鋼鐵企業——漢陽鐵廠時,就在武昌辦了自強學堂,並派人出國考察留學,培養冶金人才。俞忠沅、李維格、吳健等人,就曾赴歐美學習或考察鋼鐵廠。吳健還在英國謝菲爾德(Sheffield)大學學習過冶金專業,回國後擔任過漢陽鐵廠廠長。

中國近代礦冶教育事業也創始於十九世紀九十年代。當時的洋務派李鴻章(曾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王文韶(繼任直隸總督)、盛宣懷(曾任津海道)等醞釀開辦大學。一八九五年(清光緒二十一年)王文韶上疏光緒帝,請求在天津開辦一所工科學堂,培養工程科學技術人才,獲準。同年十月二日,正式創辦了天津北洋西學學堂(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後改稱北洋大學),由盛宣懷兼任校長,並設有頭等學堂(大學本科)和二等學堂(中學水平,預科)。頭等學堂設律例、土木工程、采礦冶金和機械工程四個係,學製四年,這是中國第一所設有采礦冶金科的大學。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一一年,全校共有本科畢業生和肄業生379人,其中有57人出國留學。從一九一二年到一九四九年,全校本科畢業生1619人,其中采礦冶金係畢業生391人,中國不少老一輩采礦冶金專家曾畢業於該校並出國留學。例如:著名的銻冶金專家王寵佑,曾在國外獲博士學位;煉鐵專家靳樹梁,北洋畢業後赴德國留學,回國後先後當過煉鐵廠、煉鋼廠的工程師、廠長和東北工學院院長。煉鋼專家周誌宏,在北洋學習後赴美,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三十年代任上海煉鋼廠廠長時承擔了錢塘江大橋橋座的鑄鋼任務,七十年代當過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其他一些知名鋼鐵專家如王之璽、魏壽昆、楊樹棠等,也都是北洋畢業的。

在天津北洋學堂創立之後,光緒帝又於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設立了京師大學堂,也設有礦科。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改名北京大學,一九一九年才把礦科並入北洋大學。

與此同時,各地還辦有一些有礦冶科的各類學堂。如一八九九年籌辦的江南農、工、礦、路學堂;一九○二年辦的山西中西大學堂(後改稱山西大學),長沙的湖南高等實業學堂(後改為湖南高等工業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一九二六年改為湖南大學)。著名冶金學家李薰就是一九三六年畢業於湖南大學礦冶工程係,於一九三七年去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冶金學院留學,獲冶金博士學位。一九五○年他回國後,在沈陽創建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對中國鋼鐵、宇航及原子能工業作出重要貢獻。

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前夕,全國又有南開大學、東北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焦作工學院、廣西大學、重慶大學、昆明私立東際大學、湖南楚怡高級工業學校等,先後設置了礦科或礦冶係。

抗戰期間,各校又經過搬遷、改組、合並和新建。到新中國成立前夕,全國大專學校中有天津北洋大學、唐山工學院、華北大學工學院、山西大學、華北大學、沈陽工學院、大連大學工學院、哈爾濱工業大學、焦作工學院、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南昌大學、中山大學、廣西大學、西北工學院、重慶大學、雲南大學、貴州大學、西康技藝專科學校等,都設有采礦冶金係(科)。這是冶金教育的一筆遺產。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在解放區創辦小型鋼鐵廠和兵工廠時,也有一批冶金技術專家如陸達、徐馳等,對建廠和煉鐵、煉鋼做出了貢獻。

總的看,在舊中國,冶金工業和礦冶教育都是很薄弱的,冶金人才稀缺。一九四九年底,全國冶金係統的工程技術人員隻有2538人,僅占職工總數的1.92%。鋼鐵工人中,相當大一部分人是文盲或半文盲。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十分重視開發智力,培養人才。冶金工業的專業教育和職工教育,隨著冶金生產和建設的大發展,無論是數量和質量上,都呈現出蓬勃增長、欣欣向榮的新局麵,與舊中國的冷落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鋼鐵工業專業教育

積極發展采礦冶金教育事業,逐步形成采礦冶金高、中等專業教育的完整體係,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培養冶金人才的一項重點工作。截止一九九○年,冶金部所屬院校已為國家輸送了35萬多人才,其中有研究生4988人,本科、大專生17萬多人,中專生17萬多人;此外尚有在校生51649人。其中博士生366人,碩士生2120人,本科生25357人,專科生9953人,中專生18900人。

一、專業教育的發展

為了適應冶金工業的大規模建設,新中國在五十年代就加緊籌建采礦冶金專門學校。一九五○年八月,東北人民政府決定以沈陽工學院、撫順礦業專科學校和鞍山工業專科學校為基礎,在沈陽成立了東北工學院。這是全國第一所以礦冶為主的高等工科大學。一九五二年四月,教育部、重工業部又決定,以天津大學(即原北洋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山西大學、北京工業學院、西北工學院的礦冶專業為基礎,成立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後改名為北京鋼鐵學院,1988年又改名為北京科技大學),以鋼鐵各專業為主。同年八月,又以湖南大學、北京工業學院的地質、礦冶係(科)為基礎,在長沙成立了中南礦冶學院(後改名為中南工業大學),以有色金屬各專業為主。一九五四年九月,又以雲南大學、貴州大學、西康技藝專科學校、重慶大學的礦冶、機械係(科)為基礎,成立了昆明工學院。一九五六年九月,在東北工學院、西北工學院、青島工學院、蘇南工業專科學校的土木建築專業的基礎上,組建了西安建築工程學院(後改名西安冶金建築學院)。

除了以上5所高等學校外,“一五”計劃期間,重工業部、冶金工業部還先後建立了26所中等礦冶專業學校,使采礦冶金專業教育初步形成體係。一九五八年,在“大躍時”的影響下,有18所中等專業學校升格為大專院校,造成了教育層次結構的比例失調,教學質量下降。一九六一年,冶金部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對這些升格的學校進行了調整。除保留了鞍山鋼鐵學院、武漢鋼鐵學院和江西冶金學院外,其他學校相繼恢複為中專。“文化大革命”中,冶金教育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從一九六六年開始,高、中等專業學校停止招生、“停課鬧革命”,直到一九七二年,開始從工農兵中招收學生。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恢複和整頓,才使冶金教育事業重新走上正軌。一九八三年,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成立後,部分冶金學校劃歸該公司領導。到一九九○年底,冶金部係統的高等院校已發展到15所,其中多科性的理工科大學3所,單科性專門學院5所,高等專科學校7所,詳見表。另外還有中等專業學校24所。這批院校有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和中專生四個層次,共設80餘種專業。

二、院校教育改革

冶金教育事業處在不斷調整和改革之中。“一五”計劃期間,是按前蘇聯模式改革教學工作,主要內容有:在院校普遍設立各種專業,按專業培養人才;院校內部實行院(校)、係(科)、教研室(組)三級教學管理體製;製訂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實驗、實習和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教學環節;開展科學研究,培養研究生。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生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各冶金院校從開展勤工儉學入手,組織大批師生到生產、建設、科研、設計第一線,結合實際進行教學,試圖建立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的新體製。但是,卻出現了學生參加勞動和實踐活動過多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育質量。一九六一年,糾正了這些編向後,繼續進行了改革探索。一九六五年,又選擇鞍山第一鋼鐵學校和東北工學院采礦專業進行了半工半讀的試點,這些探索到“文化大革命”中全被衝掉了,冶金教育本身也受到很大摧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