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努力,到一九六二年底,全國商業部係統的冷藏庫達到了230多處、41.8萬噸,其中在“二五”計劃時期建成的32.3萬噸,為“一五”計劃時期建成6.2萬噸的5.2倍。由於攤子鋪得太大,許多工程設計粗糙,施工質量低劣,水泥構件蜂窩麻麵、牆體裂縫,管道絕緣不良、蒸發排管不足、跑氨漏氣,製冷效果差。有的工程雖然勉強完工,但因設備不配套,實際上是“半拉子”工程。另外,相當一部分冷庫建成後,生產技術和管理措施跟不上,必要的規章製度沒有建立起來,問題不斷發生,以致不能使用。加之,新中國建立前遺留下來的冷藏庫,已大部分年久失修,所以在40多萬噸的冷藏能力中,能夠正常使用的隻有9萬多噸,其餘30多萬噸必須進行徹底大修。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一九六二年十月商業部召開了全國冷藏企業大修理工作座談會。根據各地冷藏庫的具體情況,製訂了大修理計劃和方案。大修理工作進行了三年,全國共大修冷藏庫32萬噸。各地結合大修理,進行了部分冷藏企業的配套工作。到一九六五年底,全國能夠正常發揮作用的冷藏能力達到了45萬噸。
但是,隨著生豬等生產的發展,不僅冷藏能力仍然不足,而且布局也顯得不合理。以前建的冷藏企業大都分布在銷量較大的大、中城市,縣城以下的產地冷藏庫很少。從生豬、牛羊經營的實際情況看,無論是從農村還是從牧區收購,都必須經過從產地到銷地的調運過程,而產地由於冷藏能力缺乏,隻好調運活畜,這就必然出現掉膘、死亡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一九六五年商業部對冷藏企業的建設方針進行了修改,提出“要大中小結合,以中小為主”,並確定首先在資源豐富、運程遠、環節多的地方建些小型冷藏庫。這一建設方案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未能全麵實施。到一九七二年底,在全國已建成的487座冷藏庫、72萬噸冷藏能力中,大、中城市244座、58.7萬噸,占總能力的81.5%;縣城以下243座、13萬噸,占總能力的18.5%。由於冷藏能力不足,而且分布不合理,加劇了運輸緊張的狀況。
一九七二年下半年,商業部、農林部、對外貿易部、交通部共同對全國的冷藏庫、冷藏車、冷藏船建設進行了規劃。確定三年內由商業部負責建設冷藏庫30萬噸,購冷藏汽車1,500輛,購冷藏船63艘。規劃重申要貫徹大中小相結合、以中小為主的方針,並進一步提出,多建一些小型冷庫,重點放在豬、牛、羊、禽、蛋的主產縣。自一九七三年起,按照年調出生豬5萬頭以上的縣可建500噸冷藏庫一座;年調出10萬頭豬以上的縣可建1,000噸冷藏庫一座的要求,將儲存豬肉的冷藏庫建設向產地轉移,從而出現了建設產地小冷庫的高潮。接著,將儲存鮮蛋、牛羊肉冷藏庫建設向產地轉移。以往由於產地沒有冷庫,鮮蛋在熱季收購,必須在熱季運出。據9個重點產蛋省一九七七年七八兩個月的統計,產地外調鮮蛋損失為6.3%;一九七八年,熱季向北京、天津運的鮮蛋有40%左右發生不同程度的變質現象。牛、羊或在旺季(九、十月)收購,暫留當地放牧,待天冷宰後運出,或是提前收購,“千裏趕”運到銷地,都要造成掉膘、死亡的損失。例如,一九七七年從內蒙古、青海、新疆、甘肅、四川5大牧區收購菜羊500多萬隻,其中有300多萬隻要趕運出,路程一般在三四百公裏甚至更遠些,每隻羊掉膘2.5公斤以上,每頭牛掉膘15公斤以上,總計損失肉源8.000噸,價值1,000多萬元。這種狀況,既影響牧區牛羊生產的發展,也影響了市場供應。為此,自一九七八年開始,即在江蘇、山東、安徽、新疆、內蒙古等地的鮮蛋、牛羊主產縣,建設了一批小型生產性冷藏企業。
冷藏企業向產地發展,初步改善了布局。到一九八三年底,全國縣城以下的冷藏能力已由一九七二年初占18.5%增長到占23.3%,調運活畜的被動局麵有所好轉。
但是,冷藏設施同生產、流通的發展仍很不適應。就生豬來說,每到旺季,到處出現農民賣豬難的問題,而商業部門則是活豬庫存大、待宰時間長、掉膘死亡多,這既影響農民養豬的積極性,又給商業經營管理造成了困難和經濟損失。在中央領導同誌的關懷下,商業部對一九七九年、一九八○年和“六五”計劃時期冷藏企業建設進行了規劃,確定了趕建冷藏庫的任務。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三年,分4批安排落實83萬噸的建設規模。商業部共撥款5.24億元,占商業基建總投資的58.3%。這4批冷藏庫建設的投資,采取了以下3種辦法:凡列入商業部直供計劃的產地冷庫,由商業部全額撥給;對銷區純供應性的冷庫,容量為5,000噸的,由商業部補助300萬元,500噸的由商業部補助40萬元;一九八二年起,新安排的冷藏庫采取商業部和地方共同集資的辦法,一般是商業部撥款70%,地方負擔30%。為了加快建設速度,大部分項目是在老廠擴建,省去征用土地的過程。在工程管理上,對主庫采取了提前竣工獎勵和項目包幹經濟責任製。並召開了多次有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共同參加的現場會,以交流建設經驗。在施工技術上,大力推廣了定型組裝鋼模板施工法,加快了冷庫建設進度,提高了工程質量,為國家節約了大量模具用木材。
由於各籌建單位的努力和有關部門的支持,冷藏庫的建設獲得了空前的好成績。自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全國共完成冷藏企業建設投資(包括地方安排的)17.50億元,建成冷庫655座,新增能力115.68萬噸,大體相當於一九七八年前累計的總能力。
一九八五年底,全國商業冷藏庫,除大修不能使用者外,已達1,425座,總冷藏能力219.3萬噸(低溫庫186.4萬噸、高溫庫32.9萬噸)為新中國建立初期3.3萬噸的66.5倍。這些冷藏企業,凡位於大、中城市或大工礦區的,大都設有鐵路專用線(或碼頭);還擁有冷藏船97艘,冷藏汽車4,000輛。每班屠宰能力:豬48.57萬頭,牛1.52萬頭,羊16.31萬隻。
隨著肉食品經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冷藏企業在設計類型、建築結構和生產工藝等方麵都有很大的發展。冷藏企業的類型,在建國初期僅有單一的屠宰或冷藏企業,生產都很落後。以後逐漸發展為多種類型的企業,既有肉類生產與冷藏結合在一起的生產性冷庫,又有專門儲存食品的供應性冷庫和中轉性冷庫;既有儲存豬、牛、羊肉,儲存鮮蛋、水產、水果、蔬菜等的專用冷庫,又有可以儲存幾種商品的綜合性冷庫。在這些冷藏企業中,還設有134個髒器生化製藥廠(車間)。
冷藏庫建築結構也向多樣化發展,有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山洞、石拱複土及預製裝配等類型。冷藏庫的建築形式由單層向多層發展。所用絕緣材料,也在不斷改進。五十年代,主要采用泡沫混凝土砌塊絕緣。由於當時對這種材料缺乏認識,建造時使用水泥砂漿砌築,投產後很快因受潮而破壞。此後,雖然在建築時先將砌塊烘幹,六麵粘上瀝青,效果還好,但製作時費工費料。經過總結,到六十年代開始,改用稻殼作冷庫外牆和天棚絕緣。稻殼的絕緣性能與泡沫混凝土相似,雖然用量較大,運輸困難、但資源多、價格低,可就近取材。同時,在設計上創造了可拆卸的內牆插板和屋頂隔熱樓等構造,既便於施工時進行裝填稻殼作業,又利於日後更新稻殼時不致影響生產。實踐證明,稻殼是一種理想的絕緣材料,已為各新建冷庫所廣泛采用。至七十年代中期,由於冷庫建設數量增加和農村對稻殼的綜合利用,一部分地區稻殼資源困難,有的冷庫改用硬質聚脂泡沫塑料、瀝青礦棉和聚苯乙烯塑料等絕緣。但從我國冷藏庫建設總體來說,稻殼仍是一種獨特的主要絕緣材料。
冷藏庫的製冷工藝,除個別小冷庫采用氟利昂作製冷劑外,一般生產和儲存性冷庫都采用氨作製冷劑。製冷設備,在建國初期僅有幾家修理工廠,冷凍機多從國外進口。一九五八年後,開始使用國產設備,並且逐步擴大為全部采用活塞式氨壓縮機。在大、中型冷庫中,較多地采用了單機雙級壓縮機。為了操作方便和減輕勞動強度,自七十年代開始建造的冷庫已采用自動化控製設備。但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主要用於氨泵回路、氨壓縮機安全保護和庫溫遙測等裝置。在自控裝置中采用繼電器係統,個別冷庫也有采用順序控製器和計算機控製的。
三十多年來,冷藏企業經曆了一個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冷藏庫建設中,雖出現過盲目冒進,受到過損失,但總的看來成績是很大的。特別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冷庫建設從整體規劃出發,全麵安排,形成冷藏網。這對於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改善城鄉人民生活,調節市場供應,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商業教育設施的建設
商業教育設施,是培養造就各類商業專門人才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根據商業教育的任務,其設施包括兩部分:一是培養在職幹部、職工的設施,二是培養商業後備力量的設施。
新中國建立初期,各大行政區、省、自治區、直轄市除利用原有教學設施並加以改造外,分別建設了一些商業速成中學和幹部學校,如華北貿易學校(以後擴建為中央商業幹部學校)和東北商業幹部學校等。據統計,到一九五五年底,已成立商業幹部學校36所,參加學習的幹部達16萬人,占當時商業幹部總數的20%以上,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自一九五四年起,商業部加強了後備力量教育設施的建設。到一九五七年底,全國已建成各類中等和初等商業專科學校20多所。“一五”計劃時期,共建成學校麵積15萬平方米,為商業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了一定的物質條件。
一九五八年,商業部籌建第一所高等院校——黑龍江商學院。一九五九年,籌建北京商學院。從此,商業部係統逐漸有了中等、高等院校等教育設施。“文化大革命”時期,教育設施首先遭到浩劫,建設停頓達十年之久。一九七七年、一九七八年,商業院校恢複後,先後將黑龍江商學院的規模擴大為3,000人,北京商學院的規模擴大為2,000人,並都歸屬商業部,逐年撥款建設。與此同時,各地也不斷恢複了一些中等專業學校和幹部進修學校。一九八○年二月,商業部通知各省、市商業廳(局),把商業院校的建設擺到重要位置,統籌安排。此後,在浙江省商業學校的基礎上,組建了杭州商學院,規模確定為在校學生3,900人,並附設商業幹部訓練部。在天津市財貿學校的基礎上,組建了天津商學院,規模確定為在校學生3,600人。在甘肅省財貿學校的基礎上,組建了蘭州商學院,規模確定為在校學生2,300人。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五年,對上述5所院校共投資10,682萬元,建築麵積23.2萬平方米,預定一九八六年全部建成。
一九八四年,在商業部幹部學校的基礎上,組建了北京商業管理幹部學院,是目前商業部係統培訓幹部的高等院校,它同時是中共中央黨校的商業部分校,其設施還很差,建設校舍的工作正在積極進行。
一九八五年,又先後籌建了四川烹飪專科學校、重慶商學院等。商業部還對江蘇省的揚州師範學院投資600萬元進行擴建,由其為全國商業係統專業學校培養教學師資。
在此期間,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投資建設了不同規模的商業專科學校和商業中等技術學校。到一九八三年末,商業部係統已擁有商業專科院校10所、中等專業學校101所。這些設施都將為培養各種商業專門人才發揮重要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商業部係統建設了一批流通、生產、服務設施,為促進工農業生產發展、保證市場供應、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成績是主要的。但是,三十多年中也有過失誤,走過彎路。同時,受到國家財力製約等原因,目前商業設施與社會對它的要求距離還很大,矛盾比較突出。回顧商業基建的曆程,有以下經驗教訓:
(一)商業基建是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長遠來說,它的發展速度必然製約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建國以來,由於國民經濟建設上的重生產、輕流通,重積累、輕消費的指導思想的影響,認為商業不屬於生產範疇,不創造社會財富。這是商業設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新中國建國以後,商業基建在國家基本建設投資中所占的比例一直是低的。“一五”計劃時期為1.77%,“二五”計劃時期為1.75%,“三五”計劃時期為0.61%(其中一九七○年僅占0.34%),“四五”計劃時期為1.76%,“五五”計劃時期為2.0%,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經濟發展較快,國家才安排專項撥款,趕建冷藏庫。由於對商業的基建投資少,商業設施就遠遠落後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社會上的買難賣難問題,歸根結底都與商業基建投資過少、商業設施不適應需要有重要關係。實際上,商業部係統自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八五年,上繳國家利稅共達2,413億元。而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八五年,國家對商業基建投資僅225.9億元。因此,在編製國民經濟計劃時,應充分考慮並妥善處理各經濟部門發展的比例關係,否則就會出現不協調的問題。
(二)商業基建應按科學規律辦事,講求經濟效益。在“左”傾思想泛濫時期,由於忽視科學,忽視經濟效益而造成巨額損失,教訓是十分深刻的。一九五八年修建的33萬立方米容量的石油庫有三分之二不能使用;一九六二年修建的41萬噸容量的冷藏庫有30多萬噸不得不返工大修。六十年代中期,片麵強調戰備,不考慮商品流通的特點,在深山僻壤大規模建造山洞石油庫,耗用了國家資財,沒有發揮經濟效益,這些都應引以為鑒。
(三)商業設施直接關係著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並且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商業基建的技術政策、規範、標準、規章、製度、管理辦法等,都要適應商業設施的特點。要隨著商品流通的擴大,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不斷地修訂和完善商業儲存、加工、運輸、收購、銷售、信息等基礎設施的技術政策和規範標準。逐步走向定型化、標準化、係列化,更好地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
(四)商業基建項目的特性是點多、麵廣、分散,大、中、小型俱全,不同行業、不同類型的設施又各有其不同的要求。所以,市政設計、施工部門往往不願或不能承擔商業設施的設計、施工任務。建國初期,從中央貿易部開始,就建立和有計劃地培養設計、施工安裝隊伍,自力更生地承擔商業基建的各項任務。三十多年來,這支隊伍在商業基建工程特別是石油庫、冷藏庫的建築和工藝安裝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驗證明,商業部係統有計劃地培養好自己的設計、施工、安裝隊伍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