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撥教學的思維律動——語文教學思想研究(2 / 3)

(3)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處理課文,分析問題的思維特點與方式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常說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道理往往也就在這裏。蔡老師在一篇教學劄記中指出:教師不僅僅要以形象、修養、知識來影響學生,同時也要以自己的思維來影響學生。他還說,教師要十分慎重看待自己的思維方式,要用正確的教學思維來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正是出於這一認識,所以蔡老師把“思維上的點撥”看作是點撥運用過程中的一項重要環節。比如,蔡老師在備課時,考慮較多的往往是思維訓練的入手處與發展程序。教學時他就把自己的這些“考慮”告訴學生,讓學生知其意,明其理,學其法,走自己的思維之路。

我們知道,教師教學思維的進程與學生學習思維的進程並非一回事,一般說來,教學思維總是在學習思維的前麵,教師的思維方法、思維內容、思維成效自然要比學生高明、深刻、有效得多。既然如此,教師就要把自己的教學思維控製在一個“度”上,隻有這樣,才能點撥學生理清自己的思維線索,確立自己的思維走向,循序漸進地發展思維能力。如果教師隻管自己的教學思維,不顧及學生的思維實際,那麼,師生之間就必然會出現“思維脫節現象”,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就無從談起。蔡老師反對教師搞“自我欣賞式教學”,比如教一篇課文,教師運用這種理論、那種方法講得天花亂墜,而學生呢,完全處於被動狀態。學生對教師的演講十分欽佩,而自己則沒有多少收獲。蔡老師曾經毫不避諱地指出:有些公開課,是講給聽課者聽的,不是講給學生聽的,簡直把學生當成“玩偶”。這種批評確實發人深省。

通過對蔡老師教學實錄的分析及教學經驗總結的透視,我們試歸納出蔡老師點撥思維的兩種律動方式:

1由點引爆式。點撥,著重於一“點”的撥動。蔡老師在一篇文章中說,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一篇課文是一個沉重的物體,而撥動的某一“點”是墊在杠杆下的石頭。石頭支撐杠杆起作用,便順利地移動了物體。蔡老師說,這一“點”可以是“課眼”可以是“文眼”或“詩眼”,也可以是思維的“起點”。總之,撥動一“點”延及其餘,就能抓綱顯目。通過由點引爆,既能讓有關知識放射開來呈網狀結構;又能讓能力發展的方向按指定法則擴展開來,形成發散式思維走勢,這就是蔡老師進行輻射延展式點撥要達到的目的。令人感到有趣的是,蔡老師對於“點”似乎有著一種特別的親情,早在1984年,他就專門寫過一篇《“導”以“點”》的文章,專門研究了由點突破的教學思路。在點撥思維運動過程中,蔡老師特別專注於思維突破點的發現與選擇。一旦抓住了某一契機,找到了某一個思維起點,他就用心鑽探,用力開發,從而使點撥教學思維注入了蓬勃的活力。例如教《觸龍說趙太後》,蔡老師的教學思維走勢是這樣的:先扣住題中的“說”字,以“說”為文眼,為教眼,然後從說的原因,說的過程,說的方法,說的結果這四個方麵引導學生層層理解,最後收束全篇的教學,按照這個教學思路,為時雖然不多,但內涵卻很豐富。學生在知識上至少有兩點收獲:①觸龍的說話藝術;②文章的行文技巧。在技能上也有兩點借鑒:①學習說話;②學會抓住文眼分析作品。

2層麵轉換式。層麵轉換既是一種思維方式,也表明了思維運動的變化情況。所謂“層麵”,是指所思考的內容的某一具體層次,也指思維活動暫時不變的某種狀態。所謂“轉換”,就是指上述思考內容與思維活動向一個新的方麵轉移、變換,用蔡老師的話講,“這種思維律動方式帶有很強的發散性特征”。層麵轉換式的教學思維對於搞好點撥教學有哪些作用呢?根據蔡老師的教學實踐,我們試歸納為兩點:(1)打破學生的原認知結構,重新構建新的認知框架。學生的原認知狀態是一個“層麵”,這個“層麵”內容向教師昭示了知識水平、能力層次及學習向往等方麵的情況,對於教師來說,這是尋找點撥突破點的必備的參考內容。不針對這一“層麵”,教學就同於無的放矢。但是,單單把握這一“層麵”還不行,還必須依據這一點把學生的知識結構調整好並向新的方麵拓展,從而形成新的認知框架。(2)有益於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蔡老師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隻要不是敷衍了事,違反科學,可以說任何一種教學設計與方式都會產生效果,學語文,可以搞傳統式,也可以搞現代式,哪怕是什麼也不搞,一節課讓學生讀讀課文,也有效果,但光提效果還不行,現代社會突飛猛進,語文教學自然要把追求效果的做法提高成追求效率的做法。既然是追求效率,那麼就要研究時間單位內的教學功能,就要盡可能地避免“重複勞動”。語文課少慢差費,與教師帶頭搞“重複勞動”有很大關係。比如,小學講“分段”,初中講“分段”,到了高中仍講“分段”。時間跨度很大,而教學內容沒有層次。蔡老師很反對這樣的教學。他說,為了避免這種不必要的“重複”(有些“重複”是必要的,叫溫故而知新),首先,“教師的教學思維就必須有層遞運動的特點”。教學思維注意到了“層次”,在處理教學問題時,也就會有“層次”的意識。比如同是講“分段”,小學重在講“段”的常識:初中則重在講“段”的意義以及“分段”方法;到了高中,則應重在講“段”的複雜結構特點並深入到“段”的內部去探索。“層次觀”是對教學內容的層次認識;單是分段還不行,還應該轉換。轉換,是進行有層次有發展的教學方式。因此,在蔡老師的教學意識中,是把“層次”與“轉換”組合在一起的,從而形成其教學思維律動的基本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