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中想象能力的培養教學實驗探索
一、實驗背景
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但能直接感受到或回憶起某些事物的形象,而且還能在頭腦中創造出某些沒有經曆過或現實中根本沒有的事物的形象。這種創造性的心理活動,心理學稱之為想象。人的每一種思想,每一種感情,甚至意誌活動中總伴隨有想象,想象總是經常參與到人們的學習、思維等活動中。人們的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了一個絢麗多彩的大千世界。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科學有時是從想象開始的。牛頓通過對樹上掉下蘋果的現象的想象,而創立了“萬有引力”定律,給科學技術帶來了新生。作家在藝術構思的過程中,尤其離不開想象。我國古代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說:“寂然凝思,思接千載,悄焉動容,神通萬裏。”這正是想象作用的形象的描繪。可見,想象存在於一切工作和一切領域之中,對一切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中學生尤其需要想象,因為想象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之一。學生閱讀時,需要借助於想象通過想象,可以再現文章或詩詞所描繪的人物和景物,就能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提高學習知識的效果。
學生寫作更離不開想象。因為寫作活動是運用具體感性材料來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全過程,所以需要想象的配合。有了想象力,就可以使作文思路活躍、開闊,從而寫出來的人物、事物有血有肉,有聲有色。反之,思路遲緩狹窄,詞語貧乏,寫人寫事平平淡淡,不能感動人。例如,有一年上海高考作文題《2000年回母校》是一篇需要以豐富想象構思的文章。一些缺乏想象力的學生根本無法描繪2000年母校的景象,隻能就自己所認識的母校的情景泛泛而談,毫無特色。而富有想象力的學生就能根據現代科技的發展趨勢和未來世界的無窮變化,通過無盡的遐想,描繪出一幅錦繡美景。這樣,文章的麵廣了,力度深了,內容也大大豐富了。
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何等的重要。
二、實驗內容
當代的科學技術和生產發展突飛猛進,新生事物不斷湧現,給現代生活增添了無窮的色彩,同時也促進了中學生想象力的拓展。絕大部分中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模仿性思維逐漸減少,代之以創造性思維和想象,而且想象的內容也更趨豐富、生動和複雜。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還有不少中學生整天埋頭讀書,生活圈子小,接觸事物麵窄,他們的思維貧乏,想象能力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語文學習。根據當前中學生的這些特點,我們很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運用一切教學手段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以推動語文及其他學科沿著正常的教學軌道發展。筆者曾有目的地從以下四個方麵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一)、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為培養想象力創造條件
十六歲的愛因斯坦能夠想象到光速會出現什麼現象的問題,並不是偶然的,這與他從小就廣泛地接觸社會,細心觀察事物,具有自然科學、哲學等紮實基礎知識分不開的,正是這些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幫助了他大膽科學地想象,創造了人類科學的新紀元。而為什麼不少學生在寫《2000年回母校》作文時,內容空洞,語言乏味呢?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的確沒有直接感受到母校2000年時的具體景象,而這種具體景象又是他們想象的依據和基礎。可見,豐富的想象來源於現實。學生的感性知識越豐富,就越能產生生動的創造想象。
因此,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遊覽等活動,是豐富學生多方麵感性知識的重要途徑。楊浦大橋、南浦大橋、地鐵、東方明珠電視塔、南京路商業街……天下奇觀,古今中外奇聞軼事,大千世界已為我們提供了最富有的感性材料。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很好地加以觀察、分析和比較,讓他們在廣闊的社會天地裏親身感受,拓寬視野,不斷積累感性知識,隻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發展想象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充分利用直觀教具,讓學生形成多方麵的記憶表象,以加深理解,這也是豐富學生感性知識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直觀教學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種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手段。通過直觀教學,目的在於使學生獲得他們所不具備的某些感性知識,以便更好地激發想象力。如,在教學《暴泰藍的製作》時,就可以拿景泰藍實物給學生看,通過觀看實物,學生對景泰藍上銅絲構出的細而密的花紋及其組成,有了直接的感受,就可以想象出製作景泰藍時的掐絲工作(即拿扁銅絲粘在銅胎表麵),是何等繁瑣而精細的工作,同時也會十分欽佩掐絲工人的高超手藝,這樣,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深入了。采用直觀教具可以靈活多樣。筆者在教學《海濱仲夏夜》時,曾專門準備了三幅描繪晚霞光彩變化三個階段的景色圖,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畫來感受海濱夕陽西下時,霞光的色彩和光亮隨著夕陽的逐漸西沉而出現的三個階段的變化景象,使學生對沒有直接感知過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也能夠具有清晰的表象。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想象傍晚時,作者佇立海濱,翹首凝望所觀察到的大海、霞光、天空、星星、燈光的種種景象。通過想象,學生不僅提高了觀察事物的能力,也理解了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