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教法”與“目標評價”實驗比較探索(1 / 2)

“五步教法”與“目標評價”實驗比較探索

“五步三課型反芻式單元教學法”實驗(以下簡稱“五步教法”)是鍾德贛先生設計並主持的中學語文科整體改革實驗。它按照現行課本教學單元的特點,采用單元教學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每個單元教學過程分為總覽、閱讀、寫說、評價和補漏五個步驟;每個步驟又分為自練、自改和自結三個課型,而反芻和遷移又是“五步教法”的兩大基本原則。該實驗旨在減輕師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葉聖陶先生所期望的“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單元目標評價實驗”(以下簡稱“目標評價”)是一項以教學單元為單位,進行目標定向,依據教學目標評價教學效果的係列實驗。它屬於改革教學過程的實驗,旨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幫助絕大多數學生學好功課,以達到合格標準和優秀程度。

通過兩年的實踐及認真的比較,我覺得完全可以在實施“五步教法”的過程中,容納“目標評價”,使兩者融會滲透,協調統一。

一、切實把握兩項實驗的特點

(一)從實驗的教學體例來看:“五步教法”和“目標評價”都是以單元作為組織教學的基本單位。這種教與學的過程,是介乎課時教學和學期教學之間的相對獨立的完整的教學過程。就語文科的教材編排和教學特點來說,單元教學就是把教讀和自讀有機地結合起來,體現教學的連續性、循環性和階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由此可見,單元教學這一時代的產物,是兩項實驗的核心所在。

(二)從實驗的教學目的來看:“五步教法”是以葉聖陶語文教育思想為指針,以控製論、信息論、係統論的基本原理為理論基礎,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主動參與精神,為未來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目標評價”是把教學目標作用於教與學的全過程,師生共同努力,密切合作,為實現單元教學目標而進行“掌握學習”的一種教學機製。它既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強了師生雙方教與學的信息交流,促使師生雙方及時調整各自的教與學活動。由此可見,大麵積提高教學質量而又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是開展兩項實驗的初衷。

(三)從實驗的教學過程來看:兩者在實際操作中不盡相同,但互促互補,相輔相成。例如,根據“目標評價”的要求,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的教學目標,可定為“學習散文的形散神凝的特點”,並將此作為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但僅有“單元教學目標”是不夠的,這就必須以“五步教法”的教學過程為主線,在總覽、閱讀、寫說、評價和補漏五個步驟中都圍繞“單元教學目標”分步展開。以閱讀教學為例,我們可將該單元的《白楊禮讚》、《聽潮》、《釣勝於魚》的“閱讀教學目標”分別放在“托物言誌”、“借景抒情”和“蘊含哲理”的學習上。這樣,從分步設定到總體結束,就能使整個教學過程都做到“為達標而教、為達標而學、為達標而評”。

二、正確處理兩項實驗的關係

(一)“總覽”與“單元教學目標”

總覽是指對全單元課文的整體感知。它要求學生在學習本單元之前,對組成本單元的各篇課文觀其大略,把握要求,並製定出“單元教學目標”。學生在瀏覽了全單元的課文後,可以根據“單元提示”、“訓練重點”、“預習提示”、“自讀提示”等,尋找出較為準確的“單元教學目標”,然後根據教師出示的科學、嚴密的“單元教學目標”進行修訂,形成師生共同的目標。對於尋找“單元教學目標”難度較大的單元,可組織全班討論,師生共同定出既能體現教學要求,又符合學生實際的“單元教學目標”。以初中語文第四冊為例,第三、第四、第六、第七單元均為議論文,教學目標分別以論點、論據、論證及駁論為主,學生容易確定,而一、二單元的文體不夠單一,第一單元四篇課文的體裁分別為小說、詩歌、議論文、讀後感,教學目標不易把握,在總覽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單元提示”,找出不同文體的相同學習重點,通過討論,學生可以明確地把“單元教學目標”放在“記敘文中的議論”和“議論文中的記敘”的學習和區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