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人部一(1 / 3)

卷十七 人部一

《說文》曰:首,頭也。

《釋名》曰:頭,獨也,體高而獨也,首,始也。

《黃帝素問》曰:頭者精明之主也。

易說卦曰:乾為首。

《毛詩》曰:螓首蛾眉。

《禮鬥威儀》曰:君乘火而王,其民銳頭,君乘水而王,其民大頭。

《春秋元命苞》曰:頭者,神所居,上圓象天。

《晏子》曰:湯長頭而髯鬢。

《史記》曰:藺相如為趙使秦,持璧卻立倚柱,謂秦王曰:趙王齋戒五日,使臣奉璧,今大王見臣,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故臣複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漢書》曰:陳遵長八尺餘,長頭大鼻,容貌甚偉。

帝係譜曰:神農牛首,結繩而治,伏羲人頭蛇身。

嚴尤三將敘曰:趙孝成王曰:誰能當武安君,平原君曰:澠池之會,臣察武安君,小頭而銳,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銳,斷敢行也,目黑白分,見事明也,視瞻不轉,執誌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廉頗足以當之。

《東觀漢記》曰:彭寵與吳漢圍隗囂於西城,敕彭書曰:西城若下,便可將兵南擊蜀虜,人苦不知足,既平隴,重望蜀,每一發兵,頭鬢為白。

《魏誌》曰:辰韓國兒生,以石押其頭,欲其扁扁,今辰韓人皆扁頭。

《搜神記》曰:南方有落《太平禦覽》三百六十四落下有頭字。民,吳時,將軍朱桓一婢,每夜臥後,頭輒飛去,或從狗竇,或從天窗中出入,以耳為翼,將曉複還,數數如此,傍人怪之,夜照視,唯有身無頭,其體微冷,乃蒙之以被,至曉頭還,礙被不得安,再三墮地,而其體氣急疾,若將死者,乃去被,頭複起附,得安,複瞑如常人。

《神仙傳》曰:曹公捕左慈,數日得之,便斷頭,以白曹公,公大喜曰:果慈頭,定視,是一束茅爾。

洞林曰:郭璞為左尉周恭卜雲,君且墮馬傷頭,尉後乘馬行,黃昏,阪下犢車觸馬,馬驚,頭打石上,流血殆死。

《秦記》曰:符堅祖洪,見堅狀濬,欲令頭堅腹軟,字之曰堅頭。

《幽明錄》曰:河東賈弼之,義熙中,為琅琊府參軍,夜夢有一人,麵查靤防老反。甚,多鬢大鼻□□閑目,請之曰:愛君之濬,欲易頭,可乎,乃於夢中許易,明朝起,自不覺,而人悉驚走藏,雲那漢何處來,弼取鏡自看,方知怪異,因還家,家人悉驚,入內,婦女走藏,雲那得男子,弼坐自陳說,後能半麵笑,兩足手口各捉一筆,俱書,辭意皆美,此為異也,餘並如先。

【文】晉張敏頭責子羽文曰:太原溫長仁,穎川荀景伯,範陽張茂先,上郡劉文生,南陽鄒潤甫,河南鄭冽,據下及世說排調篇,當是鄭詡,詡字思淵,淵字壞作冽。又脫思字。餘友有秦生者,雖有姊夫之尊,少而狎之,同時昵好張荀之徒,繼踵登朝,而此賢身處陋巷,屢沽而無善價,為之慨然。又怪諸賢身己既在位,曾無伐木嚶鳴之聲。又違王貢彈冠之義,故因秦生容貌之盛,為頭責之文以戲之,並嘲六子,頭責子羽曰:吾讬為子頭,萬有餘日矣,大塊稟我以精,造我以形,我為子蒔發膚,置鼻耳,安眉須,捶牙齒,眸子摛光,雙權隆起,每至出入人間,遨遊市裏,行者僻易,坐者竦跽,如此者故我形之足偉也,子冠冕弗戴,金銀弗佩,旨味弗嚐,食粟茹菜,子遇我如讎,我視子如仇,居常不樂,兩者俱憂,何其鄙哉,子欲為仁賢耶,當如皋陶後稷巫鹹伊陟,保乂王家,永見封殖,子欲為名高耶,則當如許由子臧卞隨務光,洗耳逃祿,千載流芳,子欲為遊說耶,則當如陳軫蒯通陸生鄧公,轉禍為福,含辭從容,子欲為恬淡耶,則當如老聃之守一,莊周之自逸,廓然離俗,誌淩雲日,子欲為隱遯耶,則當如榮期之帶索,漁父之儳灂,棲遲神丘,垂餌巨壑,今子上不希道德,中不效儒墨,塊然窮賤,守此愚惑,察子之情,觀子之誌,退不能為處士,進無望乎三事,而徒玩日勞形,習為常人之所喜,對曰:吾以天幸,為子所寄,今子欲使吾為忠耶,則當如子胥屈平,欲使吾為信耶,則當殺身而成名,欲使吾為介節耶,赴水火以全貞,此四者,子之所忌,故吾不敢造意,頭曰:吾欲告苶菀匝慓裕曶澶以優遊,而與蟣虱同性,不聽我謀,悲哉,俱禦人體,而獨為子頭,且擬人其倫,諭子儕偶,子曾不如太原溫顒,穎川荀禹,世說作□□。範陽張華,上郡劉許,南陽鄒湛,河南鄭詡,此數子或謇吃無宮,宮下有商字,此脫。或尫陋希言語,或淹伊多姿態,或驒騱上阤,下奚。少智諝,或口如含膠飴,或頭如巾齏杵,而猶以文采可觀,意思詳序,攀龍附鳳,並登天府,豈若夫子,徒令唇口腐爛,手足霑濡哉,居有事之世,而恥為權謀,譬猶鑿地抱甕,難以求富,嗟乎子羽,何異牢檻之熊,深阱之虎,石間餓蟹,灶中之鼠,事力雖多,而見功甚少,宜其蹉跼煎蹙,至老無所希也。

易說卦曰:離為目。

《山海經》曰:一臂國,為人一目,中其麵而居。

《毛詩》曰:美目盼兮。

《左傳》曰: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目逆而送之。

又曰:睅其目,皤其腹,事具謳謠篇。

《春秋孔演圖》曰:蒼頡四目,是謂並明。

又舜重瞳子,是謂重明。

《孫卿子》曰:堯舜三眸子。

《孝經援神契》曰:伏犧大目。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

胡非子曰: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見其眥。

《莊子》曰:溫伯雪適齊,舍於魯,仲尼見之而不言,子路問焉,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

又曰: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夫仁義翻然,乃憒吾心,亂莫大焉。

《孟子》曰:伯夷目不視惡色。

《慎子》曰:離朱之明,察毫末於百步之外,下水尺,不能見淺深,非目不明,其勢難睹也。

《屍子》曰:使目在足下,則不可以視,《楚辭》曰:娛光眇視目增波。

又曰:蛾眉曼睩目騰光。

又曰: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又曰: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

《孫卿子》曰:厭目而視者,視一以為兩也。

《韓子》曰:田駟欺鄒君,鄒君將殺之,田駟恐,告惠子,惠子見鄒君曰:有人見君,則鑞其一目,奚如,君曰:我必殺之,惠子曰:瞽鑞兩目,君奚弗殺,駟東欺齊侯,南欺荊王,駟之於欺人瞽也,君奚怨,乃弗殺。

《淮南子》曰:夫目察秋毫之末,而耳不聞雷霆之音,耳調玉石之聲,而目不見太山之高,何則,小有所誌,而大有所忘也。

《孔叢子》曰:夫子適周,見萇弘,言終退,萇弘語劉文公曰:吾觀仲尼,有聖人之表,其狀河目而隆顙,是黃帝之形濬也,史記曰:吳王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子胥仰天歎曰:抉吾眼,著吳東門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

《漢書》曰:東方朔上書,臣朔目若懸珠,齒如編貝。

《東觀漢記》曰:馬援眉目如畫。

鄭玄《別傳》曰:玄秀眉明目。

《竹林七賢》論曰:王戎眸子洞徹,視日而眼明不虧。

《瀨鄉記》曰:老子大目。

【詩】梁劉孝綽詠眼詩曰:含嬌□□曼已合,離怨動還開,欲知密中意,浮光逐笑回。

【箴】宋謝惠連目箴曰:氣之清明,雙眸善識,唯道是視,瞻彼正直。

【銘】齊竟陵王蕭子良眼銘曰:惟正是視,玄黃匪惑,非禮不觀,儀形是則,慎爾所覿,無愆斯德。

《樊氏相法》曰:耳門不容麥,百歲。

《相書》曰:耳門小,富而吝。

《淮南子》曰:禹耳三漏,是謂大通,興利除害,決江疏河。

《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聾。

《孟子》曰:伯夷耳不聽惡聲。

《史記》曰:韓信使人言於漢王,齊反覆之國,不為假王鎮之,其勢不定,漢王大怒,張良陳平,躡漢王之足,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王乎,因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