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 帝王部二
殷成湯
《春秋元命苞》曰:湯臂四肘,是謂神肘。
《尚書璿璣鈐》曰:湯受金符帝籙,白狼銜鉤入殷朝。
《尚書中候》曰:天乙在亳,諸鄰國繈負歸德,東觀乎雒,降三分璧,黃魚雙躍,出濟於壇,化為黑玉,赤勒曰:玄精天乙,受神福,伐桀克。
尚書湯誓曰:伊尹相湯伐桀,升自陑,遂與桀戰於鳴條之野。
《春秋元命苞》曰:湯之時,其民大樂,其救之於患害,故樂名大護,護者救也,一雲,扶都感白氣而生湯。
《周書》曰:湯放桀而歸於亳,三千諸侯大會,湯取天子之璽,置之於天子之座左,複而再拜,從諸侯之位,湯曰:此天子之位,有道者可以處之矣,夫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有道者之有也,故天下者,唯有道者理之,唯有道者宜處之,湯以此三讓,三千諸侯,莫敢即位,然後湯即天子之位。
《孟子》曰:湯居亳,與葛伯為鄰,葛伯不祀,湯使人問,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犧牲,湯遺之牛羊,葛伯得而食之。又不祀,湯又問之,曰:無以供粢盛,湯使亳民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眾要其酒肉黍稷者,遮而奪之,不以饔授者則殺之,有一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焉,湯乃興師伐葛伯,天下聞之,皆曰:非富天下也,為疋夫疋婦報讎也。
《呂氏春秋》曰:成湯之時,有穀生於庭,昏生,至旦而大合拱,史請卜其故,湯退卜者曰:吾聞祥者福之先也,見祥而為不善,則福不至,妖者禍之先也,見妖而為善,則禍不至,於是早朝晏退,問疾吊喪,務鎮撫百姓,三日而穀亡,尚書大傳曰:夏人飲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歸於亳,盍歸於亳上,亳亦大矣,故伊尹退而閑居,深聽樂聲,思其故也,是時伊尹仕桀。更曰:覺兮較兮,吾大命格兮,覺兮謂先知者,較兮謂直道者也,格,至也,吾,語桀也。去不善而就善,何樂兮,伊尹入告於桀曰:大命之亡有日矣,桀啞笑曰: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也,日亡,吾亦亡矣,是以伊尹遂去夏適湯。
《說苑》曰:湯欲伐桀,伊尹請且乏貢職,以觀夏動,桀怒,起九夷之師,伊尹曰:未可,彼尚能起九夷之師,是罪在我也,湯乃謝請服,入貢職,明年。又乏貢職,桀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起,伊尹曰:可矣,湯乃興師伐桀,殘之,遷於南巢。
《帝王世紀》曰:成湯一名帝乙,豐下銳上,倨身而揚聲,長九尺,有聖德,諸侯有不義者,湯從而征之,誅其君,吊其民,天下鹹悅,故東征則西夷怨,南征則北狄怨,曰:奚為而後我,凡二十七征而德施於諸侯,出見羅者,方祝曰:從天下者,從地出者,四方來者,皆入吾羅,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能為此哉,乃命解其三麵,而置其一麵,更教之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諸侯聞之,鹹曰:湯之德至矣,澤及禽獸,況於人乎,一時歸者三十六國,及夏桀無道,罪諫者,湯使人哭之,桀囚湯使於夏台,而後釋之,諸侯由是鹹叛桀附湯,同日貢職者五百國,三年而天下鹹服,湯自伐桀後,大旱七年,殷史卜曰:當以人禱,湯曰:吾所為請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禱,吾請自當,遂齋戒,剪發斷爪,以己為牲,禱於桑林之社,言未已而大雨,方數千裏,湯踐天子位十三年,年百歲而崩。
【讚】魏陳王曹植殷湯讚曰:殷湯伐夏,諸侯振仰,放桀鳴條,南麵以王,桑林之禱,炎災克償,伊尹佐治,可謂賢相。
又湯禱桑林讚曰:惟殷之世,炎旱七年,湯禱桑林,祈福於天,剪發離爪,自以為牲,皇靈感應,時雨以零。
周庾信湯解網讚曰:連珠兩起,合玉雙沉,穀為祥樹,桑成樂林,三方落網,一麵驅禽,德以行政,仁乎用心。
周文王
《春秋元命苞》曰:文王四乳,是謂含良,蓋法酒旗,布恩舒明,酒者乳也,能乳天下,布恩之謂也。
《周書》曰:文王在鎬,召太子發曰:我身老矣,吾語汝,我所保與我所守,傳之子孫,吾厚德而廣惠,不為驕侈,不為泰靡,童牛不服,童馬不馳,土不失其宜,萬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時,以成萬材,萬材已成,牧以為人,天下利之而勿德,是謂大仁。
《墨子》曰:赤鳥銜珪,降周之歧社,曰:命周文王伐殷。
《韓子》曰:昔文王請入雒西地赤壤之國方千裏,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說,仲尼曰:大哉文王,輕千乘之國,而請解炮烙之刑。
《韓詩外傳》曰:昔周文王寢疾五日而地動,東西南北,不出四郊,有司請曰:臣聞地之動為人主也,今者君王寢疾五日而地動,四麵不出國郊,群臣皆恐,曰:請移之,文王曰:奈何其移之也,對曰:興事動眾,以增國城,其可移之,文王曰:夫天之見妖,以伐有罪,我必有罪,故天以罰我也,今又專興事動眾,以增國城,是重吾罪也,不可,請改行重善移之,其可以免乎,於是遂謹其禮礻失皮革,以交諸侯,飾其辭令幣帛,以出禮俊士,頒其爵列等級田疇,以賞群臣,行無幾何而疾止。
《琴操》曰:受命者,謂文王受天命而王,文王以紂時為歧侯,躬脩道德,執行仁義,百姓附親,是時,紂為無道,刳胎斮涉,廢壞仁人,天統易運,諸侯瓦解,皆歸文王,其後有鳳皇銜書於文王之郊,文王曰:殷帝無道,虐亂天下,皇命已移,不得複久,乃作鳳皇之歌,其章曰:翼翼翔翔,彼鸞皇兮,銜書來遊,以命昌兮,瞻天案圖,殷將亡兮,蒼蒼昊天,始有萌兮,神連精合,謀於房兮。
又曰:文王備修道德,百姓親附,文王有二子,周公武王,皆聖,是時,崇侯虎與文王列為諸侯,德不及文王,常嫉妒之,乃譖文王於紂曰:西伯昌聖人也,長子發中子旦皆聖人也,三聖合謀,君其慮之,乃囚文王於羑裏,將欲殺之,於是文王四臣散宜生等,周流海內,經曆豐土,得美女二人,水中大貝,白馬朱鬣,以獻於紂,陳於中庭,紂立出西伯,文王在羑裏時,演易八卦以六十四,作鬱厄之辭,困於石,據於蒺藜,乃申憤以作歌曰:殷道溷溷,浸濁煩兮,朱紫相合,不別分兮,迷亂聲色,信讒言兮,炎炎之虐,使我愆兮,幽閉牢阱,由其言兮,遘我四人,憂勤勤兮。
《論衡》曰: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觚,言聖人能以德持酒也,如一坐千鍾百觚,此酒徒,非聖人也。
《帝王世紀》曰:文王昌,龍顏虎肩,身長十尺,焜有四乳,敬老慈幼,晏朝不食,以延四方之士,是以大<真真>閎夭散宜生南宮適之屬鹹至,是為四臣,文王雖在諸侯之位,襲父為西伯,紂既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於殷,為紂禦,紂烹以為羹,賜文王,曰:聖人當不食其子羹,文王得而食之,紂曰: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讚】魏陳王曹植文王讚曰:於赫聖德,寔惟文王,三分有二,猶複事商,化加虞芮,傍暨四方,王業克昭,武嗣遂光。
又文王赤雀讚曰:西伯積德,天命攸顧,赤雀銜書,爰集昌戶,瑞為天使,和氣所致,嗟爾後王,昌期而至,周庾信文王見呂尚讚曰:言歸養老,垂釣西川,岸止盤石,溪唯小船,風雨未感,意氣怡然,有此相望,於今幾年。
周武王
《尚書中候》曰:太子發,以紂存三仁,雖即位,不稱王,三仁,箕子比幹微子。
樂稽耀嘉曰:武王承命興師,誅於商,萬國鹹喜,軍渡孟津,前歌後舞,克殷之後,民乃大安,家給人足,酌酒鬱搖,鬱搖,喜濬。
《史記》曰:武王脩文王業,東觀兵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居中軍,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遂興師,渡於河,時諸侯不期而會孟津者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武王曰:未可也,乃還師,居二年,聞紂昏亂滋甚,殺比幹,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彊微子,抱其祭器而餎周,於是武王乃渡孟津,伐紂,紂師皆倒幹戈以戰,紂軍潰畔,紂死。
《帝王世紀》曰:武王見暍人,王自左擁而右扇之,紂政彌亂,殷太史向摯,載其圖書而歸周,王以告於諸侯,四年,起師而東,至商郊牧野,乃作木簷,帝王世紀作牧誓。
王襪係解,五人禦於前,莫肯為王係襪,皆曰:臣所以事君王,非為係襪也,王乃釋旄鉞而係之,與紂戰,紂師敗績,禽費仲惡來,紂赴於京,自燔於宣室而死,二嬖妾與妲己亦自殺,乃以大白髦麾諸侯入殷商都,百姓鹹待於郊,王使告曰:上天降休,商人皆拜,王亦答拜,以兵入,造紂及妲己屍,王親射之,三發,然後下車,以劍擊之,周公為司徒,使以黃鉞斬紂頭,懸於大白之旗,召公為司空。又使以玄鉞斬妲己頸,縣之小白旗,置旌於商容之廬,命召公釋箕子之囚,賜貝千朋,命原公釋百姓之囚,歸璿台之珠玉,命南宮括散鹿台之財,發巨橋之粟,以賑貧民,命南宮伯達史逸,遷九鼎於洛邑,命閎夭封比幹之墓,命宗祝饗祀於軍,微子膠鬲,皆委質為臣,殷人鹹喜曰:王之於人也,死猶封其墓,況其生者乎,王之於賢仁也,亡者猶表其廬,況其存者乎,王之於財也,聚者猶散之,況其複藉者乎,王之於色也,在者猶歸其父母,況複徵之乎。
【讚】魏陳王曹植周武王讚曰:桓桓武王,繼世滅殷,鹹任尚父,且作商臣,功加四海,救世濟民,天下宗周,萬國是賓。
周成王
《春秋元命苞》曰: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
《賈誼書》曰:周成王問鬻子曰:寡人聞聖人在上位,使民富且壽,若夫富則可為也,若夫壽則在天乎,鬻子對曰:夫聖王在上位,天下無軍兵之事,故諸侯不私相攻,而民不私相鬥也,則民得盡一生矣,聖王在上,則君積於德化,而積於用力,故婦人為其所衣,丈夫為其所食,則民無凍餓,已得二生矣,聖人在上,則君積於仁,吏積於愛,民積於順,則刑罰廢而無夭遏之誅,民則得三生矣,聖王在上,則使人有時,而用之有節,則民無厲疾,民得四生矣。
《史記》曰:成王少,周公攝行政,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周公奉成王命,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以微子啟代殷後,國於宋,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麵就群臣之位,成王在豐,使召公複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理均。
《帝王世紀》曰:成王元年,周公為塚宰,攝政,王年少,未能治事,故號曰孺子,八年,春正月朔,王始躬政事,以周公為太師,封伯禽於魯,父子並命,周公拜於前,魯公拜於後,王以周公有勳勞於天下,故加魯以四等之上,兼二十四附庸,地方七百裏,既營都洛邑,複居酆鎬,淮夷徐戎及奄阝叛,王乃大搜於岐陽,東伐淮夷。
【讚】魏陳王曹植周成王讚曰:成王繼武,賢聖保傅,年雖幼稚,岐嶷有素,初疑周公,終焉克寤,旦奭佐治,遂至刑錯。
又周公讚曰:成王即位,年尚幼稚,周公居攝,四海慕利,罰叛柔服,祥應仍至,誦長反政,達天忠義。
周庾信成王刻桐葉封虞叔讚曰:虞叔百裏,居河之汾,帝刻桐葉,天書掌文,禮以成德,樂以歌勳,天子無戲,唐其有君。
漢高帝
河圖提劉曰:帝季,日角戴勝,鬥焜龜背龍股,長七尺八寸,明聖寬仁,好任主軫。
《春秋孔演圖》曰:其人日角龍顏,姓卯金,含仁義。
《史記》曰:高祖諱邦,字季,沛豐邑中陽裏人,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寬仁愛人,意豁如也,為泗上亭長,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飲,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高祖每留飲,酒讎數倍,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敬重之,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原季自愛,臣有息女,原為箕帚妾,女即呂後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有一老父過,請飲,老父相呂後曰:夫人天下貴人也,令相兩子,見孝惠帝,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魯元公主亦皆貴,老父已去,高祖從旁舍來,呂後具言,高祖乃追及老父,老父曰:向見者夫人兒子,皆似君相,君相貴不可言,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去處,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於驪山,到豐西澤中亭,止飲,夜皆解縱所送徒,高祖夜經澤中,前有大白蛇當徑,高祖拔劍斬之,事具符命部。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高祖隱於芒碭山澤間,呂後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呂後,呂後曰:季所在山居,上常有雲氣,故往常得季,高祖興諸侯兵,共擊項羽,項羽敗而走,使騎將灌嬰追殺羽東城,正月,諸侯尊漢王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