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海帶製碘工業歸口水產部門管理後,在全行業瀕臨絕境的情況下,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苦心改革,克服了多次出現的產品銷售危機和難以預計的重重困難,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到一九八六年,累計產碘631噸,超額完成國家規定的包幹任務。產品質量普遍提高,碘和甘露醇已全部達到藥品生產的規定標準,大部分企業能生產出口膠和食用膠,部分企業獲準生產藥用膠;5個企業的碘、甘露醇、褐藻膠分別榮獲國家銀質獎,12個企業的產品被評為農牧漁業部和省(市)優質產品。褐藻膠的生產結構有所改進,產品由過去單一的褐藻酸鈉發展到褐藻酸、褐藻酸鉀、褐藻酸銨、褐藻酸鎂、褐藻酸鈣、藻酸丙二脂7個品種、多種規格,產品遠銷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五年累計出口褐藻膠16800噸,比歸口前五年增長3.8倍;出口甘露醇5600噸,膠、醇共創彙4860萬美元。內銷膠已擴展到印染、紡織、食品、醫藥、飼料、電焊、石油、鑄造、建築、造紙、包裝、農業等行業。食用、藥用膠關係人民健康和安全,質量要求嚴格,一九八二年隻生產21噸,一九八六年增加到520噸,一九八七年食用膠1070噸,比一九八六年增長2.7倍,褐藻膠已呈供不應求的趨勢。五年來,累計支付財政補貼5877萬元,比國家計劃節減了60.8%,每噸碘平均補貼9.3萬元,比歸口前的一九八一年減少15.9萬元。一九八六年已有23個企業扭虧為盈,其產碘量占總產量的比重為86%。一九八七年全部取消了財政補貼,全國32家工廠,有30家在取消財政補貼和抵銷物價費用上漲因素後,仍能盈利760萬元,納稅836萬元;兩家虧損廠的虧損額隻有10萬元,比上年下降88%。
二、其他海藻加工(瓊膠、卡拉膠)
瓊膠又稱瓊脂、凍粉,是從某些紅藻中提取的多糖類高分子化合物,富於脫水性,易吸收水分,凝固力較強。加工瓊膠的原料有石花菜、江籬、龍須菜、茜尾等海藻類。主要用途是在食品中作固型劑、增稠劑。在工業中可用作紡織、造紙的漿料,以及用於防水市、防水紙、樹膠帶、絹織品的添料,增加防蟲防腐性能;也可作釀造業中酒、醋、醬油的澄清劑;還可以作化妝品的穩定劑、乳化劑以及電燈鎢絲的潤滑劑等。在醫學和科研中可用作牙模的材料、輕瀉藥、膏藥的藥基、細菌培養基、植物學研究用的載體等等。五十年代,隻有遼寧的大連和山東的青島、石島有加工廠生產。後來山東隻剩下青島1處,一九八○年產量為46噸。廣東、廣西、福建有些小廠小批量生產。八十年代初,沿海有的縣、社、隊工業企業也開始利用石花菜試製瓊脂,有一定產量。因石花菜原料有限,瓊脂始終供不應求。福建省水產研究單位從紫菜中提取瓊脂獲得成功,一九八五年在福建和山東、浙江部分地區大麵積推開,生產廠家迅速增加,僅福建省就增加到30餘家。除山東省青島水產化工廠、黃海海藻工業公司和福建省惠安縣化工廠具有一定的機械生產能力外,大多是鄉鎮手工作坊,產量不高,質量不佳。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湛江水產學院,多年來進行從江籬中提取瓊膠的工藝試驗,取得了較好的進展。一九八六年全國年生產能力約500噸,實際產量約300噸。
卡拉膠的生產與應用,在中國還是一項新的產品,生產卡拉膠的海藻有數十種,如沙藻、角叉菜、小孔葉藻、杉藻、食用麒麟菜等。八十年代初,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即著手進行卡拉膠的研究,一九八四年農牧漁業部水產局下達卡拉膠中試工藝研究課題。一九八五年在廣東省文昌縣海藻養殖場進行從沙菜中提取卡拉膠生產試驗,獲得成功,產品質量指標已接近美國同類產品水平,經天津長城食品廠試用,獲得好評,可以代替進口貨。這年在文昌縣建成了中國第一座用壓榨脫水法工藝流程生產的卡拉膠工廠,填補了國內一項空白。一九八六年連同幾個手工業小場生產的卡拉膠約有幾十噸。卡拉膠在食品和非食品方麵有著廣泛的用途,80%用於食品,一部分用於醫藥及化妝品。其特性可用作凝固劑、粘合劑、穩定劑和乳化劑,往往在最低濃度時就能表現出來,所以價格雖貴,因效果好,仍被廣泛采用。
采用海帶製成的褐藻膠,石花菜、江蘺製成的瓊膠,以及沙藻、角叉菜製成的卡拉膠,號稱世界三大工業膠,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為數有限的三大工業膠都能生產的國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