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狄更斯(1812一1870)生於英國樸次茅斯一個貧苦家庭,父親是海軍小職員,十歲時全家被迫遷入債務人監獄,十一歲起就開始承擔繁重的家務。他在鞋油作坊當學徒時,由於包裝熟練,曾被雇主放在櫥窗裏當眾表演操作,作為廣告任人圍觀,給狄更斯心上留下了永久的傷痕,他感到自己“成名和為人所愛”的心願破滅了。
不過,狄更斯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匹克威克外傳》就取得了驚人的成功,書中那位可笑的胖紳士的名氣比當時的英國首相名氣還要大,狄更斯本人也獲得很大聲譽。一八三六年下半年,二十五歲的狄更斯應出版商理查德·本特裏的約請,擔任《本特裏》雜誌的主編,並且以筆名“博茲”再寫兩部長篇,其中一部次年二月起在《本特裏》雜誌連載兩年,並於一八三八年十月出版單行本。這本全書五十三章的小說就是《霧都孤兒》,原名《奧立弗·退斯特曆險記》,中國最早的譯本是林琴南的《賊史》,我這裏采用的還是更為讀者熟悉的書名《霧都孤兒》。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的第一部偉大的社會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小說主要反映剛剛通過了濟貧法的英國社會最底層生活。作者在創作上愛憎分明,形象生動的特點也得到了很充分的體現。他筆下的人物富有鮮明的個性,整個作品有著強烈的感染力。狄更斯堪稱一位傑出的語言大師,擅長運用諷刺、幽默和誇張的手法,他筆下的人物風貌和語言風格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
馬克思曾經寫道:“現代英國產生了一批傑出的小說家,他們通過自己描寫生動的傑作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所有的職業政治家、政論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還要多。”馬克思在他的《英國資產階級》一文中列舉的英國小說家中,有《名利場》的作者薩克雷、《瑪麗·巴頓》的作者蓋斯凱爾夫人、《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而狄更斯則名列這批傑出小說家的榜首。
人們經常說狄更斯是偉大的幽默家,但更重要的是,他是文學上偉大的革新家。他描寫為數眾多的中下層社會的小人物,這在文學作品中可以說是空前的。他以高度的藝術概括,生動的細節描寫,妙趣橫生的幽默和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塑造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形象,真實地反映了英國十九世紀初葉的杜會麵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認識價值,並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他反映生活廣泛、多樣,開掘深而有力。他不采用說教或概念化的方式表現他的傾向性,而往往以生動的藝術形象激發讀者的憤慨、憎恨。同情和熱愛。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有鮮明的個性。他善於運用藝術誇張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描寫特征,用他們習慣的動作、姿勢和用語等揭示他們的內心生活和思想麵貌。他還善於從生活中汲取生動的人民的語言,以人物特有的語言表現人物的特點和性格①。
--------
①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狄更斯條。
《霧都孤兒》問世一百多年來,早已成為世界各國讀者最喜愛的經典作品。小說中那個愚蠢、貪婪、冷酷的教區幹事“邦布爾”在英語中已成了驕橫小官吏的代名詞,並由此衍生出“妄自尊大,小官吏習性”等詞義。邦布爾先生婚後訓斥老婆,“哭能夠舒張肺部,衝洗麵孔,鍛煉眼睛,並且平息火氣。”這句話收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的新版《哥倫比亞名言辭典》。小說《霧都孤兒》後來改編成了多種電影、動畫片、連環畫,搬上了熒屏、舞台。在中國,《霧都孤兒》大概可以算得上一代又一代讀者最熟悉的世界文學名著了。“奧立弗要求添粥”一節編入了我國出版的多種英語教科書。進入九十年代,喜愛狄更斯的廣大觀眾又在電視屏幕上看到,在美國推出的一部動畫片中,所有的人物都是由小動物擔任。
《霧都孤兒》在一問世即受到熱烈歡迎的同時,長期以來也引起了激烈的論戰。時至今日,許多爭論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煙消雲散,但正如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愛德華·勒孔特所指出的,“迄今為止,仍然使我們感到震驚的是作者的一種偏好,即對作品中的人物費金動輒使用渾名‘老猶太’。”勒孔特在一九六一年美國新文學叢書版後記中說:“小說中使用‘老猶太’差不多有三百處。”這種用法在今天看來的確十分刺眼。實際上,狄更斯早在差不多一百年前似乎就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在出版一八六七——一八六八年版的時候,作者將大量的“老猶太”一語改為“費金”。勒孔特指出,作者頻頻使用這一渾名與“反猶太主義”扯不上:“‘老猶太’這一稱呼連對其人極度蔑視的賽克斯都沒有用過,隻有作者自己才用(奧立弗)。”狄更斯在他的自傳中告訴我們,小說中那個讀者皆曰可殺的賊首費金得名於作者少年時代當童工的鞋油作坊裏一位對他十分關照的同伴鮑勃·費金,“他比我年長好幾歲,個兒也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