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戲曲的複興與繁榮
1976年10月,"四人幫"集團覆滅,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文藝由萬馬齊喑的一片沉寂開始走向全麵的複興,戲曲界也是一樣。
首先,戲曲界進行了一係列撥亂反正的工作,戲曲隊伍開始恢複元氣,傳統劇目恢複上演。截止1980年,全國已恢複了兩百多個劇種,兩千多個劇團,全國的戲曲工作者已達二十多萬人。在這支隊伍中,大批中老年演員重新登上舞台,煥發出藝術青春。"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的藝術家得到平反昭雪。從1978年起,一些傑出的藝術家的紀念活動陸續開展。戲曲教育也得到恢複,中國戲曲學院於1978年招收新生,培養了大批演員。在此基礎上,上演劇目也開始增多,"八億人民八個樣板戲"的局麵得到了根本上的改善,戲曲舞台出現一派活躍氣象。一批歌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揭批"四人幫"的現代戲首先登上戲曲舞台,如京劇《蝶戀花》、秦腔《西安事變》、越劇《報童之歌》等。其次,"文化大革命"前創作的優秀現代戲也在各地恢複演出,如《紅旗譜》、《節振國》、《八一風暴》、《白毛女》、《洪湖赤衛隊》、《朝陽溝》、《劉巧兒》等。再次,傳統劇目的上演也漸次開始。1977年5月,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5周年,首都舞台上演了《逼上梁山》中的三場戲,這是傳統劇目上演的一個信號。後來,《海瑞罷官》、《謝瑤環》等許多受到"四人幫"打擊迫害過的劇作家的作品開始上演。1978年6月,中宣部一號文件轉發了文化部關於恢複優秀傳統劇目的請示報告,傳統劇目遂開始陸續上演。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一場自下而上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全國展開,隨之而起的是在戲曲舞台上出現了大量的傳統劇目。到1979年下半年,全國各地上演的傳統劇目已經占全部上演劇目的絕大多數,並由此一改戲曲舞台上演劇目稀少、格調單一的非正常局麵。
其次,戲曲創作出現了繁榮局麵。"文化大革命"以後的三年之間,戲曲藝術的迅速恢複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於十年動亂對戲曲藝術的大麵積破壞,戲曲藝術的協調發展還有待做更多的工作。其中,劇目的建設就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據統計,到1980年上半年,全國上演的傳統劇目幾乎占了全部上演劇目的90%以上。傳統戲、新編曆史劇、現代戲三者的比例嚴重失調。麵對這種情況,1980年7月,中國劇協、文化部藝術局、文學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召開了戲曲劇目工作會議。會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戲曲藝術的經驗和教訓,認為,"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根本方針和"兩條腿走路"、"三並舉"的劇目政策是戲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針和政策。會議強調:在開展戲曲藝術工作中,要根據地區、劇種、劇團等不同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不能搞"一刀切"政策;戲曲工作要力求趕上時代步伐,解放思想,立誌改革。會議討論了繼承與革新、傳統劇目的社會作用、曆史劇的古為今用及繁榮現代戲創作、提高劇目質量等問題,向全國戲曲工作者提出了積極可行的建議。7月27日,中宣部副部長周揚作了《進一步革新和發展戲曲藝術》的講話,就總結戲曲改革的經驗、豐富和革新戲曲劇目、革新戲曲舞台藝術和戲曲劇團體製改革等問題作了深入闡發。本次會議之後,戲曲創作進入了一個繁榮昌盛時期。
在傳統劇目和古典名著的整理和改編方麵,出現了許多優秀劇目。武縱執筆的楚劇《獄卒平冤》是根據傳統劇目《九人頭》整理改編的。原劇描寫江夏縣令草菅人命,錯判一奸情案件而使九條人命行將喪生,被剛剛上任的巡撫隔屋偷聽,弄清真相,才懲治了凶手,平了冤獄。改編者把原作中引誘婦女的凶手尹大鍾改造為一個身居公門且有良知的捕役吳明。吳明發現楊春有冤,對老爺講了實話而被貶為獄卒,後私訪真凶,鋌而走險,利用官場矛盾,使得案情真相大白。改編者把吳明這個小人物作為為人平冤的中心人物,在他身上賦予了正義和良知,擺脫了傳統公案戲中仰賴大人物平反昭雪的俗套,既具有一定的民主氣息,又以此為核心,揭露了官場的腐朽黑暗。這個戲演出後,引起了較好的反響。全國許多劇種都移植了這個劇目。馬少波改編的昆劇《西廂記》,細致地描述了崔鶯鶯一步步衝破封建禮教束縛的曆程,強調了紅娘對張生和鶯鶯愛情的熱心幫助,突出了張生對愛情的誠摯追求,對崔母阻止張生、鶯鶯愛情的心理作了充分的鋪墊,塑造了一係列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語言上力求保持原作的美麗詞句,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