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新戲的演出和新型劇場的使用使傳統戲曲舞台的麵貌大為改觀。首先,時裝新戲的演出使戲曲從隻注重表現古代題材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拉近了戲曲與時代的距離,為20世紀戲曲現代戲的創立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其次,新型劇場的建立,使舞台形製、設施都向西方舞台靠攏,對改變中國傳統的寫意戲劇觀具有極大的刺激作用。時裝新戲的演出和新型舞台的建立是戲曲改良運動的重要成果,在中國戲曲史上具有開一代風氣的作用。戲曲改良運動不僅在京、滬兩地展開,其他各地也陸續響應。1912年8月13日,陝西省修史局總纂、同盟會員李桐軒創辦的"易俗伶學社"(簡稱"易俗社")在西安成立。該社既是一個秦腔劇團,又是一個戲曲學校,以"補助社會教育、移風易俗"為宗旨,演出了大量的改良劇目,培養了大批演員。迄今,該機構仍然十分活躍。在四川,由周孝懷創立的"戲曲改良公會"以"改良戲曲,輔助教育"為宗旨,官商合資修建新劇場,組織名人編寫新劇本,考核川劇演員,淨化川劇舞台。1912年,在康子林、楊素蘭等人倡導下成立的川劇戲班"三慶會",繼承和發揚"戲曲改良公會"的傳統,組織"精研會",繼續進行戲曲改良嚐試。
自1915年起,戲曲改良運動因辛亥革命的失敗而出現衰落跡象。主要表現是改良戲曲受商業贏利的驅動,逐漸失去民主色彩,封建意識和迎合市民低級趣味的作品充斥舞台。這種現象標誌著戲曲改良運動對於初衷的違背,直到1918年,轟轟烈烈的戲曲改良運動宣告結束。導致戲曲改良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提倡改良的文人大多是行外人士,他們隻有政治熱情,沒有舞台經驗。他們在鼓動改良方麵表現出卓越的才能,但是除了撰寫無法搬上舞台的劇本外,沒有直接投身於舞台實踐。一旦這種政治熱情消退,戲曲藝術就因沒有文人的參與而回到從前或滑向對新技藝的玩弄。時裝新戲到後期出現極力用凶殺、偵探、色情以及舞台噱頭迎合市民心理的創演習氣,就是文人從戲曲中引退的直接結果。其次,戲曲改良是以挽救民族危機、推行新型政治為動機的,在這種動機支配下,戲曲藝術宣傳鼓動、高台教化的社會功能一時間被推向極致。這就違背了戲曲藝術的自然發展規律,人為的痕跡十分明顯。一旦這股政治熱情受到挫折,被人為地強調的戲曲宣教功能就隨之降溫,改良過的戲曲成果也就不複存留。再次,在藝人的實踐中,由於西方舞台一係列設施的引進,藝術的虛實關係沒能處理好。戲曲寫意的特點與西方戲劇舞台寫實的特點構成了一個頑固的矛盾。這個矛盾的拙劣處理使改良戲曲處於十分尷尬的境地。舞台上經常出現時而銀幕、時而舞台,時而洋裝古態、時而大段脫離劇情的演說等極不協調的演出情況。這種情況隨著文人在戲曲藝術隊伍中的引退迅疾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