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20世紀初戲曲改良的主張相伴隨,戲曲藝人也用新的觀念嚐試著藝術上的革新。早在1890年甲午戰爭前後,京劇演員汪笑儂就於變法維新運動過程中,在上海演出改良過的京劇《瓜種蘭因》。該劇是較早的"時裝新戲"。1905年,汪笑儂在上海"春仙茶園"排演《波蘭亡國慘》等改良新戲。他在與熊文通致曾少卿的信中表明自己對改良京劇的主張:"取波蘭遺事,……以證波蘭亡國原因",進而"鼓舞激揚",啟蒙民心。同年,被奉為"伶界大王"的譚鑫培就與田際雲同台演出時事京戲《惠興女士》,揭露清政府腐敗。1908年7月,中國第一個具有新式設備的劇場--上海新舞台在上海創建。該舞台是由京劇演員潘月樵、夏月瑞、夏月珊與曾任同盟會幹事的上海信成銀行協理沈縵雲等集資創建的。該舞台首次將茶園改為新式劇場,將帶柱方台改為半月形的鏡框式舞台,並將燈光布景運用到戲曲舞台。上海新舞台是從事戲曲改良的團體,主要編演京劇,也間有文明戲的演出。在組織形式上,上海新舞台屬於股份有限公司式的新式戲曲團體,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對戲曲事業的最早投入。上海新舞台的建立,標誌著戲曲改良運動進入高潮。1910年前後,早在清末出現的"時裝新戲"再度複蘇,時裝新戲脫掉了傳統戲曲的服裝,根據劇情需要穿戴當時的服裝,在戲曲舞台刮起了時代的旋風。除了服裝上的革新外,劇本題材的不斷拓展也是時裝新戲的重要內容。時裝新戲有外國題材的"洋裝新戲"、取材於時事新聞的"時事新戲"以及采用清代服裝的"清裝戲"。上海新舞台是推動時裝新戲複蘇的重要力量。此間,他們排演了要求推翻清政府黑暗統治的《玫瑰花》,表現富國強兵的《新茶花》,歌頌革命誌士的《秋瑾》,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波蘭亡國慘》,揭露官場腐敗的《宦海潮》,反映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犧牲》等。1913年7月,梅蘭芳首次赴上海演出,觀摩了夏月珊、夏月瑞等人演出的時裝京劇,結識歐陽予倩等人,產生了編演時裝新戲的想法,回京後著手編演《孽海波瀾》,於10月中旬在北京天樂園演出。此後,他還排演了《宦海潮》、《一縷麻》、《鄧霞姑》等時裝京戲,直到1918年春,梅蘭芳排演了最後一部時裝京戲《童女斬蛇》。除了時裝新戲以外,"古裝新戲"也在戲曲改良運動中應運而生。1915年,梅蘭芳在戲曲改良思潮影響下,為中秋節演出應節新戲,在由齊如山與李世勘合編的京劇《嫦娥奔月》中首次以"古裝新戲"的形式出場。該劇在人物造型上,參照國畫中的仕女圖像,對傳統旦角扮相進行改造,並以歌舞凸顯人物形象。此後,他在一係列新劇中都用這種形式演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隨著上海新舞台的建立,一大批新式舞台在全國各地紛紛聳起。1914年,北京前門外珠市口興建了第一舞台。隨後,開明戲院、新明戲院也相繼落成。天津改造了金聲茶園、慶芳茶園、協盛茶園、襲勝茶園"四大茶園",於1915年建立了大舞台。新舞台的建立,從演出場所上為戲曲藝術走向新的麵貌創造了基本物質條件。
政治改良引起的戲曲改良(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