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吃的科學、智慧與藝術

食的作用有三:

為活著而吃,生存之本能也;

為口福而吃,生活之享受也;

為健康而吃,吃的智慧,吃的藝術也。

21世紀吃的重點在於:充分發揮食療防病、治病的保健作用,吃出健、壽、智、樂、美、德!

第1節 “民以食為天”三境界——提高你的吃商

吃是“人生第一大事”、“天下第一大事”。人人離不了,天天離不了。人生於世,吃是第一本能(動物生下來就會吃),也是第一權利。聰明的老祖宗,把吃的諸多重要性,用“民以食為天”這句“智慧之言”來概括,意思是吃與天一樣重要。本書把這個“天”歸於三大作用,即:食為生存;食為口福;食為健康。

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人們學會了用二分法來看待食——既有有利的一麵,也有不利的一麵。吃得好,吃出健康,吃掉疾病;吃得不好,則會吃掉健康,吃出疾病。有的人,一輩子不會吃,結果早衰、夭壽;有的人則具有吃的智慧,一輩子在享受口福的同時,吃出了健、壽、智、樂、美。

吃的誤區太多,一不小心便會落進它的陷阱,而不自知,不能自拔,疾病來臨,才悟出“吃真是一把雙刃劍”,但為時已晚。這本書就是想告訴大家,怎樣具體地實行“食講科學”、“食講藝術”,以便真正有效地養成吃的好習慣。——這可是“享受一生”的大事啊!

人們對食的前兩個功能(食為生存,食為口福)的認識由來已久,而對新發現的食的第三個功能——食為健康還很陌生。嚴格地講,隻講前兩個功能,人們還不算會吃,事實上也的確存在不少誤區。21世紀是全麵實行食的第三功能的世紀。我們要與時俱進,強體祛病就要學會“吃”。故本書著重於講述如何“吃為健康”。我們把吃的學問、吃藝、吃法都納於“吃商”(Diet Quotient ,DQ)這個嶄新的科學概念之下,提高“吃商”才算會吃。

什麼是“吃商”(DQ)呢?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從定性開始。但定性的認識總帶有模糊性,而定量認識事物才可有確定性,這就是21世紀數字化時代的要求。作為“第一大事”的吃也應數字化,這便是吃商。它的基本概念是:一個人關於吃的知識和行為作為分子(用“S”來表示),而人們對吃應該具備的知識與行為作為分母(用“M”來表示),二者之比(之商)便是吃商。

這個“M”,便是本書所介紹的一切吃藝、吃法的總和。(本書雖為吃商新概念的“第一本”,但限於水平,尚未能窮其詳情,讀者還需擴大它)。這個“M”,不管你是否了解和掌握,它都客觀地存在著,是全人類長期的科學與經驗積累的財富,可作為吃的智慧的總量來衡量每個人擁有的吃的智慧。“S”呢? 是指你自己已經掌握了的關於吃的知識與行為,你掌握的愈多,“S”的值就愈大,那麼,它與M的比值也大,即你的吃商便越高。反之,關於吃的學問你知之甚少,那麼,你的S值便小,你的吃商當然也小。

讓我們舉個例子,人們已認識到節食、素食、雜食等的重要,這是作為人類關於吃的知識的積累,它們便充當了“M”的角色,而你對節食的重要一無所知,一直飽食終日。結果患了肥胖病,說明在節食上你的S值太小。對素食的重要,若也一無所知,不知葷素搭配,結果,患上許多慢性病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黏稠度,心、腦血管病……在素食上,你的“S”值也很小。還有雜食呢?您也一無所知,一味地偏食,結果得了營養不良,你在雜食上的“S”值也很小,加上你對其他吃法也知甚少,一算總賬,你的“S”值偏小——你的吃商太低了。

讀完本書,你便會清楚地知識食的“M”,通過掩卷反思,也會知道你的“S”。你既然知道自己的不足便會亡羊補牢地去補救,結果,你的吃商便會提高——就會吃出健康、吃掉疾病。假若能這樣,這本書的目的便達到了。

一、吃飽求生存——吃為生存

吃飯為生存的本意,這是食的基本功能,要活命就要吃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的確,人體的生長發育,人的一切生理活動,一刻也離不開飲食所提供的營養物質及能量。中醫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脾胃的功能就在於運化食物,這個“本”是生存的基礎和前提。唐代名醫孫思邈強調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

隨著一聲啼哭,嬰兒降臨了人間,他(她)的第一件事,就是吸吮乳汁,從中吸取營養與能量,來維持生命,助生長,促發育。母親的乳汁充足(或人工喂養得當),孩子便長得健壯,逗人喜愛。母親奶水不足,孩子身體虛弱,帶來多病,使人焦慮不安。

1.營養不良,不僅影響到身高與體重,也影響智力與心理發育 兒童營養不良往往引起心理障礙,營養不良的兒童,智能測驗的成績比正常兒童要差,往往缺乏好奇心與探索心。對性發育也有明顯影響,且都有“後半生效應”或“終生效應”,即影響到後半生或終生。

進入青春期後,從形體到功能,從生理到心理,都在量與質上有“飛躍”式的變化。倘若營養不良,既影響繼續生長發育,又影響學習能力,對將來的成才也有深遠的影響。餓上兩頓,會出現頭發暈,心發慌,渾身發軟無力的現象,這是一時營養不足的表現。這還不算太嚴重,人體有代償功能,一得到營養補充,就會恢複正常。如果長期營養不良,情況就嚴重了,就會經常疲倦乏力,頭暈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聯想力下降,無論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效率都會明顯下降。

2.營養不足還與疾病相伴 最常引起的是貧血(營養性貧血)和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此外,營養不良帶來體質虛弱、抵抗力下降,導致容易生病的易病體質,且患病後不容易痊愈,身體也難複原,常常慢性病纏身。如營養不良的人受到肝炎病毒的侵襲時,比一般人容易發病,得了肝炎之後,如果營養供應仍然不足,不僅難以治愈,而且更容易轉為慢性,也容易導致肝硬化、肝壞死。

3.皮膚與腦一樣是敏感器官 營養不足,皮膚細胞便不飽滿,失水從而使皮膚和毛發缺少光澤,皮膚失去紅潤、沒有生氣,白發和皺紋過早到來。又因為容易疲乏,而顯得無神,此時再好的美容品、美容師也都無濟於事。俗話說:“外修不如內補”,美容的根本還在於講究營養、睡眠充足、心情愉快。

4.營養不足使人未老先衰 除表現在容貌上,早生白發和皺紋外,還特別表現在健忘、辦事效率低下等,顯出種種早衰的跡象。

5.營養不足還會縮短壽命 建國前,我國人群的平均壽命隻有35歲,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那時絕大多數人都處在饑餓線上,營養不足顯然是一個重要原因。現在第三世界國家的人,平均壽命明顯低於發達國家,營養普遍不足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目前,我國居民的人均壽命已接近70歲,比建國前幾乎翻了一番,解決了溫飽問題也是一大原因。

6.營養不足還會影響下一代的健康 這又直接與民族體質和國家前途有關。胎兒在母腹中,全靠母體供給營養,母親在孕期缺乏營養,胎兒發育不良,造成先天不足,出生後體質就虛弱,還會影響到嬰幼兒乃至終生的智力與心理。懷孕頭3個月,正是胎兒大腦形成和發育的關鍵時期,神經幹細胞先形成板狀(神經板),再成管狀(神經管),以後神經管的前端膨大形成腦。這些過程均在孕期頭3個月完成,此時的營養對大腦上百億細胞的發育便起關鍵作用。此時孕婦的膳食,無論在質與量都很重要,因為一人吃的東西,供兩人營養。

從以上看來,營養與人的生、老、病、死都息息相關,既影響先天,又影響後天,所以古人強調“民以食為天”是有道理的。孫思邈對此也有高見:“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食宜”主要指“吃飯活命”,就是食的第一層次作用。

二、好吃求美味——吃為口福

社會、科學的進步,使人們知道在吃飽之外,還要“好吃”,即美食,這是生活提高後的必然趨勢。滿足口福不但是人生的兩大欲望(食欲與性欲)之一,也是享受生活樂趣,“享受人生”的主要內容之一。

中國既是禮儀之邦,也是飲食之邦,中國的飲食文化曆史悠久,源遠流長,著稱於世界。在各國的各大城市,都有“中國餐館”,中國的飲食文化,講究六個字,即色、香、味、形、器、聲,這是“食”的第二個層次的作用。

烹調藝術的精美是文明進步在吃的上麵一種體現。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明確指出:“非深孕文明之種族,則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中國烹調之妙,亦足表現文明進化之深也”,並指出:歐美人以法國的烹調最為精美,是“世界之冠”,不知中國烹飪更勝一籌,“莫不以中國為冠矣”。他熱情地讚揚說:“中國所發明之食物,大威於歐美,而中國烹調法之精良亦非歐美所可並駕”。是的,國外的任何烹調都不如中國烹調那樣兼顧色、香、味、形、器、聲,這也顯示出中國人的智慧才能。

1.色——要好看 可誘導視覺產生食欲,未進口先進眼,引發食欲中樞的興奮,誘發食物愉悅感。各種菜肴、名點,首先要有光澤,綠要翠綠欲滴,紅要紅豔欲滴,這就要求講究火候,還要符合營養的要求。綠色蔬菜不能久煮,紅辣椒、西紅柿不宜過早下鍋。顏色要好看,還得善於搭配,清蒸雞蛋放上綠蔥花,燒洋芋加入西紅柿,炒西芹加百合……看著舒服,吃著有味。

2.氣——要芬芳 這是嗅覺器官對菜肴氣味提出的要求。與色的作用一樣,協同增加食物的愉悅感。在充分考慮菜肴本身的特點外,還要善用作料,選用優質醬油、上等的香醋、香油、四川花椒,以及八角、桂皮、茴香等可產生濃鬱的香氣。當然,也不能忽略食物本身的香氣和美味。哪怕是剛出籠的包子、剛燜好的米飯和熬好的小米粥、玉米糊,無不散發出誘人的香氣。

3.味——要鮮美 這是味覺器官——舌,對食物提出的要求,與視覺——眼,嗅覺——鼻協同作用,繼發誘導食欲,產生愉悅感。一提到鮮美,就會想到做菜燒湯時加味精“提鮮”。但要注意味精也好、雞精也罷,一不要多加,二不要早加。但是單靠味精還不行,還要巧用妙用各種作料,如糖醋魚,離不開糖、蔥、薑外,還必須配以酒、醋,既去腥,又增香,因為酒與醋結合生成富有香味的酯。烹調各種肉類食物,無論燒、燜、鹵均要放上一些黃酒,增加菜的鮮美。當然,更要注意菜肴本身的鮮美,雞湯有雞湯的美味,排骨湯有排骨湯的美味。

4.形——要形象美 這主要也是產生視覺美感。傳統的菜肴常常做成各種圖案,鮮花、動物如魚、鳳、鳥、龜……

5.器——盛食物的器皿要與食相得益彰 例如扇貝就用扇貝形的器皿——盤來裝,魚,用魚形盤,凡此種種。這是在形象方麵與食物取得一致。另外,我國又是瓷器大國,所用餐具十分講究,也顯現出食文化的另一種韻味來。

6.聲——是出聲響 最典型的要算油炸鍋巴,什麼“平地驚雷”、“轟炸伊拉克”。還有一些鐵板菜,也是現場出聲,再吃,另有一番情趣。

總之,中國食文化在色、香、味、形、器、聲上各具特色,既能供人飽享口福,又能增進食欲,促進消化,也是一種生活的享受。

三、吃好求健康——吃為健康

21世紀“食”的核心內容,應當建立在人們對“食”的作用有全麵、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吃”出健康、“吃”出長壽、“吃”出智慧、“吃”出歡娛、“吃”出美麗來,這是“食”的第三層次作用。

全麵發揮食的三個作用,尤其要充分發揮食的第三個作用,並且隨著對功能食品認識的深化,我們更有理由在行動上落實食的第三個作用。中國營養學會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製定的膳食指南(膳食寶塔)及營養攝入量指南可保證95%的人不會缺乏營養,應該切實貫徹實行。該指南共8條,為了便於記憶,我們擇其要點編成一個順口溜,較生動上口,經過數年的推廣普及,已收到效果,現列出並略加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