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體質的概念

1.何為體質 所謂體質,就是對一個人的形態如何,如高矮胖瘦、生理功能的盛與衰、物質代謝的正常與否以及心理性格等特征的概括。

匡調元先生認為,體質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但是也是醫學科學中極為重要的命題。前人早已觀察到體質與疾病有密切的關係。在國外醫學史上,自公元前400年左右Hippocrates的體質學說開始到1935年巴甫洛夫體質類型學說為止,已不少於30餘種。2 000多年來,醫學家們一直在探討著,但遺憾的是,這些學說大多數不能密切地指導臨床醫學實踐,至今對體質的本質尚知之甚少。因此,深入研究人類體質及其與疾病的關係,不僅具有人類學和病理學方麵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體質是人群中的個體在其生長發育過程中形成的代謝、功能與結構上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往往決定著該個體對某種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在疾病過程中的傾向性。

2.體質的遺傳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換言之,體質的遺傳就是基因的遺傳。

現代醫學對核酸的研究發展極為迅速,形成了分子遺傳學這門新科學。分子遺傳學的發展業已證明,父母通過生殖細胞把DNA傳給子女,有了一定結構的DNA,便產生一定結構的蛋白質,由一定結構的蛋白質便帶來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性。生物體內的DNA及RNA和蛋白質的分子結構是多種多樣的,或者說是各具個性的,DNA分子不但有獨特的雙螺旋結構,而且還有獨特的生物合成方式,即複製。目前已公認,DNA中有4種核苷酸,每一個核苷酸由一個磷酸、一個脫氧核糖和一個堿基分子所構成,其中每一對堿基受嚴格的配對規律所限製。在含有幾百萬對堿基的DNA分子中,4種堿基可以無窮無盡的排列方式出現。因此,世界上沒有兩種生物的DNA含有相同的堿基排列次序。各種蛋白質都由同樣的20種氨基酸所構成,可是在每一種蛋白質中的氨基酸的總數和各種氨基酸的數目各不相等,排列的次序也各不相同;而且這樣一些分子長鏈還以各種不同的形式折疊和卷曲起來,成為纖維狀、球狀或雪茄煙狀等的結構,現代分子生物學又證明蛋白質的形狀與生物控製有關。生物體質中的控製是由酶、抗體、受體及阻滯藥等所調節。這些蛋白質中每一種的結構都不相同,各有其特殊的曆史,產生龐大的多樣性。由於一種蛋白質能以一種以上的形狀存在,而這種形狀又可受外因影響而改變,這樣生命體質就能夠對外界的刺激給予反應,從而保護自己、抵抗環境的變化。

以上所述就是為什麼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彼此完全一樣的分子遺傳學基礎,也就是各型體質在遺傳方麵的物質基礎。

現代免疫學證明,遺傳因素是天然非特異免疫因素中最明顯而且作用較強的一個因素,它決定於種族及個體來自遺傳的免疫差異。遺傳對抗體的種類、型別及血清中的含量都起決定性的作用。各自的免疫球蛋白的正常水平,每個人都不同但又是固定的,這是遺傳所決定的。現已證明,每個人的免疫球蛋白有不同的抗原性,而這些都有遺傳學的規律。遺傳對於抗原的種類及型別也是規律的,它既決定了種間的特異性,又決定了品係或個體之間的特異性。這些材料可以說明為什麼每個個體對某些疾病的反應形式具有體質上的特殊性。

3.體質的形成 體質的上述遺傳因素,僅僅是體質形成的一個方麵,但更為重要的是體質形成的後天因素。後天因素對體質形成的影響在本文所采用的分型中尤為突出,其中影響較大的因素主要有:地理環境、年齡因素、營養、房勞、疾病及鍛煉與藥物等。

我們所居住的環境不容易改變,我們的年齡無法停止增長,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去適應環境和順應年齡的變化,來調解自己的生活方式,最明顯的如更年期身體的顯著變化,如頭暈耳鳴、健忘、乏力、易汗及失眠等等。進入老年後,人體已屬於衰陰衰陽,髒腑功能明顯下降,這些都是不可逆轉的,我們隻能順勢而為,也可稱為道法自然。

至於環境,我們可根據所居住的地理方位以及它對體質的影響,多加防範。如南方高溫多濕,就容易形成痰濕質和濕熱質;而西北幹旱多燥就容易形成陽虛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