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灶神

灶神,顧名思義應是司灶之神,然而中國的灶神偏偏位在灶而不司灶事,卻以上天特派員的身份住在每戶人家,專管監視人們的言行和搜集善惡功過,以便每年臘月二十三(一說二十四)上天言事,即向玉帝打報告。灶神竟成了玉皇大帝的耳目!天庭對每戶人家全年的表現以及應采取的獎懲措施,全視灶神的彙報情況而定。在諸神當中,有關灶神的忌諱最多。據《敬灶全書·灶上避忌》講,不得用灶火燒香,不得擊灶,不得將刀、斧置於灶上,不得在灶前講怪話、發牢騷、哭泣、呼喚、唱歌,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在灶前赤身裸體,月經未完的婦女不得經過灶前,披頭散發者不得上灶燒飯做菜,不得將汙髒之物送入灶內燃燒......。

由於人們一日三餐離不開灶,稍不留心就可能犯了禁忌,得罪了灶王爺,所以,在灶王爺上天之前,人們必定都要鄭重其事地先祭灶,供上好吃好喝的。整個的祭灶過程活脫脫就像一次行賄,祈求灶王爺"好多說,不好少說!"、"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灶神上天前,人們還要敬上一些麥芽糖,因為麥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王爺嘴上,一來嘴吃甜了,就不好再說惡言惡語,隻能說好話;二來麥芽糖粘住嘴巴,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嘴,隻能說個含含糊糊。

第11章 門神

門神在中國民間受到廣泛的信仰。門神的主要職能是驅鬼辟邪,保障家庭平安。

在民間,門神像多繪成武士,與言盡吉祥的鮮紅的對聯一起貼在庭院、廳堂的門上,祝福自己家庭的生活幸福、平安和發財。最初,作為門神像的武士並不專指誰。後來流傳最廣的是把秦瓊、尉遲恭二將奉為門神。

第12章 城隍

在舊中國,幾乎沒有一城不設城隍廟,因為俗傳城隍是城市的保護神。城隍神的職掌,主要是負責守護城池,保障治安。作為城市守護神的城隍,香火旺盛,在民間影響很大。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仿照各級官府衙門的規模建造城隍廟,企圖利用城隍神信仰在精神上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因此,在明清時期的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城隍神常被作為腐敗貪婪的地方官吏的象征,而受到嘲笑和諷刺。

第13章 土地

土地是我國民間所廣泛奉祀的神,其影響不亞於城隍。凡有人煙的地方,都敬土地。但由於城市中以供城隍為主,因此土地神的轄區大大縮小了。關於土地的傳說很多,有的布衫草履,如田夫狀;有的家室齊全,老少滿堂。民間還常有某人死後,受天帝任命為某地土地神的傳說,而且土地神也與陽世的官吏一樣,需要更代輪換。土地神在民間成了與普通百姓最接近,慈善可親,然而又神通有限的形象。

第14章 關聖帝君

關聖帝君,簡稱關帝,俗稱關公,即三國時的蜀國名將關羽。關帝廟幾乎遍及天下。在民間,關羽的地位可與孔子等量齊觀,孔子被尊為文聖,關羽為武聖。而民間各行各業對關羽的頂禮膜拜又勝過孔子。究其原因,就封建統治者而言,對關羽的崇拜在於他忠勇神武,為國捐軀;就下層民眾而言,對關羽的崇拜在於他的義氣和堅貞。近代江湖上的結拜兄弟,必定要在關帝像前立誓,誓曰:"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未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都是以《三國演義》中"桃園三結義"為楷模,把關羽奉為江湖義氣的表率。此外,人們把司人命祿,佑助選舉,治病除災,驅邪辟惡,誅叛罰逆,巡察冥司等職能,也都加在關羽名下。甚至招財進寶,庇護商賈也統歸關帝管轄。此種世俗心理,遂使關羽神運大昌,香火獨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