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神州習俗
第1章 西王母
西王母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靈,戰國時興起,形象從最初的半人半獸到白發蒼蒼、長生不死的老嫗,再到30來歲的麗質仙主,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信仰而不斷發生著變化。玉皇大帝信仰興起後,人們又把西王母與之相匹配,稱為王母娘娘。在道教典籍、神怪小說、民間故事中,王母娘娘都是一位地位最高的女神。
第2章 太歲
太歲是中國民間信仰中有名的凶神。人們對太歲的信仰與歲星有關。由於歲星是天上的星體,人們想象在地下有一個神,與天上的歲星做相對的運動。於是,為了方便記時,至遲從西漢時,人們便創造了太歲。俗話常說:"不得在太歲頭上動土!"人們認為太歲每年所行經的方位,與動土興造、遷徙、嫁娶的禁忌有關。太歲的職掌,除去土木工程的方位禁忌之外,人們當然最主要還是把他視為"主宰一歲之尊神",常與月將、日值神並祭。
第3章 雷公
雷公的信仰至遲始於漢代,最初是一個帶神性的大力士,也有說是星神的。後來民間所流傳的雷公,大多為獸形或半獸形,較普遍的說法是像猴,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就常被人稱為"雷公臉"。人們陸續給雷公加上了許多社會職能,認為他能代天執行刑罰,擊殺有罪過的人,還認為他有辨別善惡的能力,希望他能主持人間正義。所以在中國民間,雷公並不是一個可怕的形象。
第4章 壽星
壽星,是指南極老人星,自秦漢時代就被立祠祭祀了。他起初為掌管國運長短之神,以後又被視作主宰人間壽夭之神。於是,漸漸地,人們就把祭祀老人星與敬老活動結合起來了。民間通行的壽星形象,均為白發老翁,拄一彎彎曲曲的長拐杖,高腦門,頭特長。這種白發老翁的形象,顯然是作為壽星的化身而被人們想象出來的。
第5章 文曲星和武曲星
文曲星和武曲星,是民間所信仰的掌握功名的星神。文曲星即文昌星,武曲星則是從文曲星推衍出來的。民間常把世上的名士和武將,同這兩個星神聯係在一起,如《儒林外史》中稱中舉的士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第6章 八仙
八仙是道教中8位神仙的合稱,其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尤其是八仙過海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許多戲曲、電影還以之為素材,一些道教宮觀中,也塑有八仙的神像。
通常所傳八仙,指李鐵拐(鐵拐李)、鍾離權(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8人。這8人的形象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胖有瘦,有醜有俊,有文有武,有富貴有貧賤,還各有不同的裝束,不同的法寶。顯然,道教在塑造本教人物的偶像時,是充分考慮了老百姓的欣賞趣味的。因而八仙在民間的影響遠遠超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來等。
第7章 龍王
龍王本是中國古代所幻想出來的動物神,在古代神話傳說中屬於象征祥瑞的"四靈"(龍、鳳、麟、龜)之一。他往往被賦予降雨的神性。龍又能化身為天子,所以又成為古代帝王的象征,認為曆代帝王皆為龍種,故有"真龍天子"的說法。龍王信仰遍及各地,由原來的動物神而漸漸地人格化了。凡有水之處,無論江河湖海,淵潭塘井,莫不駐有龍王,司職該地的水旱豐歉。隨著龍王廟的四處興建,龍王成了中國一位普受崇祀的神了。
第8章 閻羅王
中國民間最知名的冥府主宰當推閻羅王,俗稱"閻王"或"閻王爺",原為古印度神話中陰間的主宰。傳說他屬下有18個判官,分管18重地獄。在中國民間,閻羅王為天帝的下屬神,管理陰曹地府,司職人之生死禍福,役使鬼卒,追攝罪人。唐朝時,民間興起地獄十王之說,十王分居地獄十殿,因閻羅王名氣最大,故統稱之為"十殿閻羅"。閻羅王所居之陰曹地府,據傳在四川省豐都古城,傳說人死後,靈魂都要來這裏報到。
第9章 財神
財神為中國各階層最普遍的信仰對象之一,這反映了人們渴望擁有和支配財富的願望。人們信仰的財神因時代而異。在種種財神中,最著名的要數趙公明了。明代小說《封神演義》說他是峨眉山仙人,因助紂抗周而亡身,後來被封為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下轄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他已儼然變成一尊財神爺了。近代人們多稱趙公明為回族,不食豬肉,所以祭祀財神時,都用牛羊肉作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