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課堂教育中的音樂素質教育(3 / 3)

4.把知識、技能教學融入音樂藝術之中

音樂教育重要的是審美教育,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學生音樂素質的高低,也主要體現在審美能力的強弱上。能力的強弱與學生音樂知識的掌握技能水平高低有著密切的關係,而音樂能力的水平,又促進知識、技能的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知識既是目的,又是手段。”音樂教學中的知識與技能也同樣,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小學音樂大綱中,教學目的第(三)條清楚地闡明培養學生掌握淺顯的音樂基礎知識和簡單的音樂技能。

但音樂的某些基礎知識,要逐漸轉化為技能,如讀譜知識與視唱、練耳相結合,轉化為視譜的技能。隻停留在知識上是沒有價值的。

音樂的知識與技能從其本質上講是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手段。不會劃分曲式結構,很難深刻地理解音樂作品,不會讀譜很難演奏樂器。有人講有些吹鼓手,不識譜也會吹嗩呐。這是事實,但不能以這種手工業式的傳授方法當成科學的教育方式。

由此來說,音樂的知識、技能教學不能忽視,但也不應將教學的大量時間放在知識技能的學習上;不主張空洞地講概念,更不主張每節課必練發聲、視唱。

究竟如何進行知識、技能的教學呢?我們認為由於知識、技能是表現音樂、理解音樂、創造音樂的手段,所以提倡將音樂知識、技能學習融於音樂藝術之中。

例如:人音社重編的小學音樂教材,低年級的識譜學習就堅持了這一原則。到二年級才開始學唱名,先認5(Sol)、3(mi)兩音,結合歌曲《小雨沙沙》學唱教學時,老師問“春雨下到房頂上,房簷流水是什麼聲音?”學生回答“滴嗒,滴嗒。”所以唱小雨時應當唱成:

“53”就是滴嗒的聲音,從而認識兩個

小雨小雨沙沙沙唱名

在器樂教學中將技術性學習與理解音樂藝術形象相結合。例如教學生吹豎笛時從呼吸開始,以第四孔為1(do),老師彈琴,部分學生唱,部分學生吹:《小鼓響咚咚》

(唱)我們的小鼓響咚咚,我們說話兒他都懂

吹的力度應隨音樂的情緒而變化。因而通過吹,進一步加強對音樂形象的理解。

到了中高年級,音樂旋律的進行逐漸複雜,但將知識,技能教學融於音樂藝術的原則不能改變。如教唱《摘草莓》一歌時,其中半拍的休止很難控製。

喲喂,喲喂,喲喂喲喂喲,喲喂這裏是一大串感歎詞,主要表現一種歡快的讚美心情。教師在教唱時引用人在表現激動心情時的語言音調。如:當你稱讚一件藝術作品非常精美時是怎麼說呢,一定是:啊,真美,太美了,他的節奏:

啊!真美,太美了。

利用這個比喻,學生掌握了半拍休止的唱法。

音樂來自於生活。音樂的旋律、節拍、節奏、速度、力度在兒童生活中本來就是大量存在,創作者就是挖掘生活中的內容給以藝術加工而成為歌曲,為了傳播用符號將其記錄下來。所以我們在教學生讀譜知識時,應當挖掘創造作品的“源”,運用這個“源”來引導學生領會作品的情感、情緒。而不是抽出空洞的概念進行學習,然後去套作品。這個“源”就是兒童自身已存在的音樂原始資料。

當然,有一些音樂技能的訓練,如音準問題,這是需要反複練習的。即使這樣的反複練習,也不完全是機械重複,需要通過唱歌、樂器演奏去進行。

總之,知識、技能的教學,是重要的,並非可有可無,是學生審美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小學是音樂基礎教育,不是專業教育,所以要麵向全體學生,不是培養幾個尖子;要創造條件全麵貫徹教學內容,並非是以唱歌教學為唯一內容;要以審美為核心,以知識、技能為手段;要大量地進行音樂實踐,要優化組合教學結構,活躍課堂氣氛,不斷調整小學生心理上的興奮點,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在全麵發展教育方針的指導下,提高學生的審美音樂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