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性生理教育指南(1 / 3)

第四章 性生理教育指南

第一節 青春期的主要特征及教育

青春期是人生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它是以性成熟的標誌為開始,以社會情感的成熟、自主、富有責任感以及能接受同齡朋友的規勸為終結。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說,青春期又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該時期的各種變化與當地文化有密切的關係。青春期的起始與終結,往往因文化、地理特征、性別、營養以及遺傳素質的不同而有差異。又常常以內分泌激增、骨骼的成長以及身高體重的增加為標誌。假如我們具體從生理、社會、情感和認知等方麵的發展來描繪青春期的特征,或許會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青春期的主要生理特征

11歲至15歲期間,無論男孩或是女孩,都是身體發展最迅速、心理變化最明顯的時期。在這短短的幾年中,他們的身高體重大幅度增長,體毛出現,粉刺產生,男孩出現遺精,女孩開始來月經。歸納起來,青春期的生理變化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身體增長異常迅速,外表變化較大,體重急劇增加。

在體重方麵,青春期的男孩平均增加5.4公斤,女孩平均增加4.5公斤。男孩子的外表變化表現為肩膀加寬、肌肉發達;而女孩子則表現為臀部和大腿脂肪組織的增加。此外,他們還變得前額飽滿、嘴巴變寬、嘴唇豐滿、麵頰顯得變窄,鼻子加大變高,逐漸失去昔日那種圓胖的樣子。童年時代那種大大的頭顱隨著身體比例的加大而顯得更小。

從身體內部的變化來看,由於腦垂體中荷爾蒙(激素)的增加,青少年體內的內分泌功能擴大,腦垂體的促性腺激素刺激著性腺的活動,從而產生性激素,令男性產生成熟的精子和女性產生成熟的卵子,並且促使男女第二性征明顯出現。

第二,比前輩發展得更加碩壯。隨著時代的變化,新舊兩代人生理進化相當明顯。今天的男孩子平均比他們的父親高2—5厘米,重4.5公斤;而女孩子也比她們的媽媽平均高出2公分,重1公斤。一個世紀以前,男子要到25歲才完全停止發育,如今大多數男孩子到18—19歲已經非常成熟。女孩子的發育同樣如此,150年前,女孩子的月經初潮是14至15歲,而現在已提前到11或12歲。原因可能是營養和衛生條件的改善。但在一些經濟和技術條件比較落後的地方,女孩子的月經初潮仍在15—18歲。

第三,身心發育的個別差異非常明顯。這種個別差異不僅表現在時間的先後不同,變化大小有別,而且還表現在他們今後整個身心發展的效應差異加大。例如,有些13歲的兒童整個身體的發育可以與正常17歲的孩子媲美,而有的17歲孩子的身材就像13歲兒童的樣子。這種生長周期的差異可能造成兩人之間不同的身心效應。據國外研究,男女青少年發育遲早不同,對其身心會造成不同的影響,產生短期和長期的效應。

那麼青少年學生的生理發育對教育工作者有何啟示呢?筆者認為至少有三方麵的啟示:第一,由於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時期,他們出現的意外問題,往往是外界引起的,如打架鬥毆、酗酒吸毒、惡作劇、車禍和自殺等,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麵臨更多新的挑戰,包括如何使學生形成對自己和社會負責的態度,而非流於道德說教的形式。

第二,由於這段時期青少年身體發育異常迅速,幾乎所有的初中生都在身高體重上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因此,教育工作者應了解這種急驟變化對其產生的心理上的效應,引導他們恰如其分地評價別人和評價自己。

第三,由於不少青少年對性問題有錯誤的看法,所以教育工作者應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健康的性教育,幫助他們增強對外界的不良影響的免疫力。盡管我們不便太多地直接介入青少年的性問題和衝突,但我們可以真誠坦率地回答這方麵的問題,理解學生性意識萌芽及發展的現實。

二、青春期社會意識發展的主要特點

青春期是人生中社會意識發展的迅猛期。他們在社會意識方麵最明顯的特征是喜歡參與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並在集體活動中形成一些友情更深、關係更密切的團體。雖然大多數青少年在兒童中期就開始對社會的公平和人際關係等有所了解,但由於各人的社會經曆不同而產生很大的心理差異,尤其在自我意識方麵。這時,他們逐漸對身體變化的注意到對“半成人”社會形象產生新感受。他們常常照鏡子,希望從自己的麵孔和身段中發現自我。他們設法表現自己好的行為以求得別人注意,而同時又想盡辦法隱瞞自己的短處。

大部分青少年活動都是以群體方式進行,這些群體既可以是班集體,也可以是小團體、小宗派,既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異性。他們參加活動的基本動機不一定是為了認識別人(盡管這可能是部分原因),而可能是通過別人的反應來認識自己本身。這種心理與他們社會意識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因此,教育工作者應了解,中學期間的學生集體對青少年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就在這種集體當中,他們形成自己的“青年文化”。而這種文化有時與他們周圍社會的大文化交織著,有時卻明顯分離。就學校的班集體而言,它對青少年學生的社會意識和自我概念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三、青春期情感發展的主要特點

青春期的情感一般起伏較大,喜怒無常。這是複雜的生理變化、性意識的覺醒促使男女學生對兩性之間的關係感到迷惑,因而更感興趣、更想了解。在他們眼裏,似乎什麼也比不上初戀那麼動人心弦;也沒有哪件事像失戀那麼令人絕望,人們難以知道他們的情感變化。他們對周圍環境的想象總比現實的情況要好得多或差得多。青春期是從童年舒適的依賴性向成人的獨立性邁進的過渡期,他們常感到他們的情緒總是那麼不穩定,因為在這過渡期的質變中總有許多“風暴”的來臨,然而這種偶然的“風暴”之中又存在許多必然性。

那麼這種情感發展的結果對教育工作者又有什麼啟示呢?

第一,不能完全用一個“暴風驟雨式的”和“激變”的字眼來定義青春期的整個情緒變化。總的來說,青少年發展形態基本上是積極的。據一些研究證明:50%以上的青少年學生是無憂無慮的,約30%的學生隻有間歇性的情緒問題,隻有15%的青少年具有經常出現情緒暴躁的可能性。

第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擴大青少年學生之間的聯係,加強不同年齡,不同班級的同學和老師的接觸;鼓勵不同個性、不同年齡的學生互相交往;引導他們從隻考慮眼前的壓力到思考將來的計劃;幫助他們實現從幾乎完全依賴父母到自己關心自己、磨煉自己的轉變;啟示他們從簡單地認識自己到更抽象概括地思考人生的價值,目的是最終形成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青春期情緒低落是青少年常見的情感體驗。這種情緒波動常常與他們的行為變化相聯係,同時發生的心理、生理、社會意識變化使不少青少年感到壓力很大,從而產生無助和自信心較低的感覺。女孩子通常比男孩子更容易產生情緒低落,部分原因是由於女孩子對人際關係問題較為敏感,同時她們在社會化過程中認為自己不如男孩子那麼容易把握自己的生活,結果更可能發展成“學得無助”——一種容易走向情緒低落狀態。因此,教育工作者應掌握分寸,幫助她們認識自己是有能力把握自己的生活和命運,繼續鼓勵她們關心自己將來的職業和學業目標,幫助她們擺脫傳統對女性鄙視的陳規陋習。

第四,青春期的學生往往容易形成新的自我概念和情感流露方式,他們在積極的認同和消極的認同之間有著奇妙的平衡。所以教育工作者應幫助青少年往積極認同的方向發展,避免教條式的說教、僵化的行為和保守的思維。以讚許和接受的態度對待他們,善於窺探出他們心理世界,引導他們看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同時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不要把成人的價值觀強加給他們。

四、青春期認識和發展的主要特點

兒童認識能力的明顯變化大約在11、12歲開始。他們從青春前期具體的、明確的、非此即彼的思維,向更成熟的、抽象的推理技能發展,這就是“形式運作思維期”的開始。

形式運作思維最重要的特點是在“現實”和“可能”之間形成新的聯係。例如,當提出問題時,小學生往往要把具體事物放在眼前才能解決,並且需要把問題的條件與他們所知道的周圍世界所比較,以嚐試一種錯誤式的方法來解決。而進入形式運作思維階段的青少年,往往先假設可能性,然後再進一步考慮現實的條件。例如,一個14歲的少年可能比9歲的兒童假設出更多的可能性,因為他不僅考慮現實的條件,而且還會設想情境。他可能意識到有些問題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仍然可根據邏輯關係推斷它們的結果。

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至少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麵:

第一,對可能性的感知是青少年思維達到形式運作階段的一個基本特征。但他們這種思維通常帶有點理想化的色彩,到成年之後,逐漸因經驗和生活的豐富而變得更加現實,慢慢意識到複雜的問題不易用理想化和簡單化的方式處理。當然,這種符號推理思維的產生和發展同樣存在著個別差異,作為老師應在設計教學方法時考慮最大限度地利用和發展學生的能力。青春期是個愛思考、愛想象的時期,學生的認知能力且有很大的發展潛能,我們應該把握他們的關鍵點。

第二,盡管青少年學生能夠更容易理解別人的意思,但他們也許會自以為是,認為別人的想法也像自己的一樣。這是青春期思維的自我中心化的表現。有時,這種自我中心化會變成狂熱的理想主義。例如,在青少年所思考的世界和完善的社會中,他們常常希望找到最後解決不平等和不公正的辦法。一旦他們發現並非人人都能讚成他們那種完美的現實之觀點時,他們會感到沮喪。

第三,智力發展是一個逐漸的過程,是一個大量生活經驗積累的過程,由此產生不同的思想觀點和思維方式。盡管存在著認識上的差異,但他們的情感和態度卻是接近的。由於年齡的原因,這些不同的觀點和方式也可以在共同的學校生活中產生相近的情感和習慣。因此說,生活積累本身也是智力發展的一部分。因此,教育工作者應該注意到青少年學生這種理想化、自我中心化的思維實際是正常智力發展的必經階段。隻有認識到這點,我們才能製定出有效的教育策略,並能更好地處理現實中出現的突發事件。

第二節 青春期學生生理發育常見問題

1為什麼青春期發育有遲早

青春期發育有遲有早、或快或慢,這也是使青少年感到困惑不已的一個問題。同樣15歲,同在一個班級讀書,有的女孩已經發育成熟,豐盈婀娜;有的女孩處在發育過程中,似花苞初放;可有的女孩依舊不動聲色,全然不見青春萌動的跡象。類似的情況,男孩中也有。這是怎麼回事呢?

影響青春期發育遲早的原因很多,很複雜,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即遺傳和環境,或者稱先天與後天。

決定人體發育的遺傳因素,一是種族,二是家族。

種族不同,發育年齡確實存在著差別。比如,女孩初次來月經(稱月經初潮),這是人體是否發育的可靠依據之一。根據70年代的統計,一些國家與地區女孩初潮的平均年齡,古巴為12.4歲,中國香港為12.5歲,波蘭為12.6歲,美國加利福尼亞為12.8歲,前蘇聯莫斯科為13歲,英國倫敦為13.1歲,前蘇聯北方為15歲,盧旺達為16.8歲,平均初潮年齡最遲的要數新幾內亞的少女,為18.8歲。單就初潮而言,遲早竟相差6.4歲。當然,此類差異也不能全歸之於種族不同,其中難免摻雜有一定程度的其他因素,諸如飲食營養、氣候、地理環境等。

青春期發育的遲早,同家族也有關係。比如身高,女孩往往隨母,而男孩多半隨父。不少學者研究女孩的初潮,發現親屬關係越近,初潮的相距時間就越短。例如,同一種族的女孩,彼此若無血緣關係,初潮的時間可相差19個月;如果是同宗姐妹,就隻差13個月;異卵雙生,可縮短至10個月;而同卵雙生,相差僅2.8個月。又如,細高挑兒的男孩或女孩,發育成熟的年齡一般都比矮胖墩兒的為晚。這些情況說明,家族特點也是影響與決定青春期發育遲早的一項高相關因素。

影響發育的第二大因素是環境。這也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因素,其中包括氣候、季節、營養、疾病、體育運動及情緒等幾個方麵。

總體觀之,久居潮濕而炎熱地域的孩子,發育比較早;生活於高熱但幹燥的氣候環境內,發育則會大為延遲;在寒冷地帶居住,發育也容易偏遲。季節差異也相當明顯。不論哪個地區的女孩,夏季比冬季容易催動初潮的到來。

營養條件也直接影響著青春期發育。身體的成長,需要良好的營養作支持。熱量不足,缺少蛋白質、維生素或重要礦物質(如鐵、鈣、鋅等),都容易使發育遲緩而不良。不少專家發現,現在的孩子與過去相比,發育的年齡越來越提前,個子也越來越高大。比如,1840年挪威女孩的平均初潮年齡為17歲,100多年以後的今天,那裏女孩的平均初潮年齡隻有135歲,帶來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就是營養與醫藥衛生條件的大為改善。

有不少疾病,也會推遲發育與影響發育質量。如心髒病、慢性腎病、癲癇、哮喘、少年糖尿病等。有些藥物,像皮質激素,長久服用也會延緩發育。

經常的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孩子正常發育,提高發育的質量。

另有一個應該引起重視的因素,就是情緒。情緒與人體激素相當有關。情緒愉快、樂觀向上的,容易促進良好發育;情緒低沉、抑鬱愁悶的,常常導致發育受挫。

看來,後天因素更應該引起青少年的重視。

2遺精是怎麼回事

遺精或稱泄精,是指在無性交狀態下於夜間睡眠時發生的一種射精現象。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是男孩開始青春期發育的一項重要標誌,一般比女孩月經初潮的年齡要晚一二年。遺精時,由於伴隨有夢境,所以也稱“夢遺”。若這種射精現象發生在清醒時,則稱為“滑精”。

青春期男孩很容易為遺精現象而煩惱。因受陳腐觀念的影響,社會上有些人把精液看成是人體的精華,人的“元氣”,是身體中最寶貴的東西,認為遺精會大大有損於身體健康。可能由於遺精時總伴隨著做夢,使睡眠質量已受影響,加上射精時神經與肌肉常常不自覺地處於興奮狀態,以及青少年的發育還未最後成熟等原因,所以遺精過後,有時會產生一種淡淡的疲乏感。正是這種生理反應,很容易被用來印證那些錯誤觀念,而錯誤觀念則會倒過來放大那種生理感受,使青少年仿佛感到自己真的變得虛弱了,甚至還疑心自己患上了“絕症”。上海郊縣曾經有過一位中學生,僅僅因為開始遺精了幾次,就懷疑自己得了“下流”的不治之症,便留下絕命書,吞下過量安眠藥自殺了。這個少年一貫品學兼優,奪去他年輕生命的“殺手”竟會是性無知。

事實上,男性到了青春發育期,內生殖器官每時每刻都在不停地製造精液並貯藏於體內,當達到一定量時,自然地就會出現“滿則溢”的現象。青春期男孩的遺精,正是這種過剩物質流失在體外的正常表現。其實,一次遺精排出的精液總共才3~5毫升,其主要成份是水,以及一些蛋白質、脂肪、糖類等。而精子因體積極微,僅占極小的比例。那些營養物質,對一個人來說根本無甚大礙。所以偶爾出現遺精現象,實在沒有必要自尋煩惱。假如能夠了解這番道理,正確認識遺精現象,懂得遺精是自己青春期發育健康的顯示,那麼在偶爾出現的正常的遺精之後,甚至有可能會使人獲得一種煥然一新的輕鬆感。所以對待同一種現象,觀念不一樣,感受就不同。

此外,還有另一種男孩,卻在為自己不遺精而擔憂,顧慮自己是否性發育不良。其實,精子在體內若不排出,到了一定的時候會被附睾所吸收。或者還有另一種可能,即精液以少量多次的形式進入尿道,隨尿液排出體外,而未被本人覺察。隻有生殖器官明顯異常,如睾丸很小,陰莖發育很差,同時伴有第二性征不發育的青年,若從無遺精,才屬異常現象,需去醫院請專科醫師診治。

另外,男子在性衝動時,會不由自主地由尿道口流出一種粘稠透明的液體,有人誤以為這是“滑精”,其實僅是內生殖器官中的尿道球腺分泌出的一種生理體液。

3如何對待遺精過於頻繁

遺精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若遺精過頻,就有可能擾亂睡眠,難免引起緊張與憂慮,造成精神上的負擔,日子久了就有可能神經衰弱,出現失眠、頭痛、頭暈、無精打采、胃口不好、渾身發軟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遺精病”,當然也會影響人體健康。

那麼怎樣才算遺精過頻呢?有的男孩挺有趣,問老師:“女孩的月經是每個月來一次,男孩的遺精是否也應如此呢,若每個月多於一次是否就不正常了?”當然不是這樣的。假如僅隔一二天就來一次遺精,而且較長時間都是如此,或者一個夜晚要遺精數次,再有就是於清醒狀態下也滑精,這就有點不正常了。

形成遺精過頻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有以下三個方麵:

(1)生殖器官局部不良刺激所引起的遺精過頻。如不注意陰莖衛生,包皮內積有包皮垢,或者包皮、陰莖頭發炎;甚至尿道或前列腺發炎;再不就是肛門內長了蟯蟲,間接刺激了神經,都有可能引發頻繁遺精。不過,如果是這類原因,同時還會有其他症狀:陰莖頭刺癢、疼痛或者排尿的次數增多,有尿不盡感,尿急,以及排尿時有痛感,蟯蟲使肛門發癢等。

對於這一類遺精,隻要請醫生診治,去掉病根就可以解決了。當然,在平時一定要養成保持外生殖器官清潔的良好衛生習慣。

(2)睡眠時的不良習慣所引起的遺精過頻。如有的青少年睡覺時喜歡穿緊身褲,有的喜歡俯臥著睡覺,有的蓋被過暖、過重,都有可能引發遺精過頻。

所以良好的睡眠習慣應該是,臨睡前應用溫水洗腳,排盡小便,睡衣褲應該寬鬆,不要臉朝下趴著睡,蓋被不宜過暖、過重,冬天不要用熱水袋等取暖物。

(3)性神經功能障礙引發的遺精過頻。這是青少年頻繁遺精的最大原因。有些青少年由於受社會上不良的或者不適合青少年的性信息的刺激,喜歡閱讀與觀看書刊讀物及影視片中的色情描寫,常常沉浸在性幻想的興奮之中,尤其在臨睡前所進行的種種色情想象,甚至頻頻手淫,都很容易造成大腦對性的興奮性過強,腰脊椎神經對性的負擔太重,使得性神經衰弱,引起遺精過頻。

醫學上常常把病症分為兩類:一類叫器質性病,是一種生理組織有了破壞的病害,即使治愈也不可能完好如初;另一類叫機能性病,是一種生理組織的功能偏出了正常範圍的毛病。因性中樞神經衰弱引起的遺精過頻,就屬於機能性問題。比如一架開不動的機器,隻要不是零件壞損殘缺(器質性疾病),就容易修好,所以不必過於憂慮。治療的辦法,就是要養成積極向上的心態,培養堅強的意誌,不去接觸色情的物品,堅決戒除手淫的壞習慣,多將自己的精力投入學習與文體活動,盡量分散對性的注意力。通常,隻要經過這麼一番自我調整,頻繁遺精的現象是能夠得到克服的。

當然,頻繁遺精常常是多種原因交叉構成的,所以克服它的方法也需要全麵采用。

4如何認識與處理包皮過長和包莖

包皮過長指包皮遮蓋住全部陰莖頭。真性包莖是指包皮很緊,包皮口小而且無伸縮性,不能以任何方法使包皮退縮並露出龜頭。

過去,隻要提起包皮過長和包莖,一般總認為應該進行包皮環切手術,否則容易誘發手淫,容易形成包皮垢,引起包皮或陰莖頭發炎、潰瘍,甚至有可能導致陰莖癌。並認為包皮環切手術非常簡單,康複很快。

曾經有一次,我們的新聞媒介突然密度較高地集中報道了一位醫務工作者,檢查出有相當高比例的中小學生患有包皮過長和包莖,頓時便有成百上千的家長領著自己的兒子去找他,要求檢查是否需要做環切手術。

其實,男孩在青春期發育之前,包皮蓋住龜頭全屬正常現象。隨著發育開始,陰莖逐漸增大,包皮會慢慢往後退縮,露出部分或整個陰莖頭。這個過程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因為男孩一般要到18至25歲才能發育完善。在此期間,隻要經常清洗陰莖,把包皮往上推送,露出龜頭,加以清洗,以保持包皮囊內的清潔,不要讓冠狀溝處生出包皮垢,那麼,包皮長些完全沒有必要多加憂慮。即使成年人在進行婚前體檢時,男子患病分類中包皮過長居然占著第一位,但醫生並不要求做環切手術,隻是給予性衛生指導,一般均不影響他們的婚後性生活與發育。

至於包莖,真性包莖的患病率是很低的,有醫生對1202例中學男生作了調查,其患病率僅為0.82%。事實上包皮環切手術僅適用於這類絕少數病人。而青少年中的大多數包莖現象屬假性包莖,主要由於從來沒有翻開包皮,洗過龜頭,致使包皮與龜頭粘連,或因被包皮垢抵住,包皮無法往上推送。處理的方法是,需要養成經常清洗陰莖的衛生習慣。若包皮發炎,粘連已經相當嚴重,需要吃點消炎藥,同時將陰莖浸泡在幹淨的溫水中,用藥棉將包皮垢輕輕拭去。在清洗時,可在溫水裏放點高錳酸鉀(使水變成淡紫色即可),效果會更好。此外,還可經常往上牽拉包皮,以使包皮口逐漸變得寬鬆,這也可視作幫助這些男孩正常發育所需要的一種日常行為。

近年國外有學者認為,包皮切割手術對兒童的健康有害,可能導致出血、尿道潰爛、外傷和局部性感染,以及荷爾蒙分泌增加、情緒煩躁等。即使是一些原先習慣於將男嬰的包皮加以切除的國家,現在也有人開始重新思考這種處理方法的利弊得失,不願再讓男嬰受這一刀之苦了。所以,若非必須,男孩一般不要去做包皮環切手術。

5隱睾是怎麼回事

睾丸的正常位置是在陰囊內。如果陰囊內無睾丸或缺一隻睾丸,睾丸留在腹腔內或下降途中停留在腹股溝管內,就稱為“隱睾”或“睾丸下降不全”。隱睾是男孩中一種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在社會上出現了谘詢服務部門以後,有關隱睾問題也屬於眾多來信、來電要求解答的問題中的一項主要內容。

睾丸是男性重要的生殖器官,它的作用是產生精子和分泌雄激素。睾丸被包裹在陰囊內。較低等的哺乳動物,如鼠、兔等,陰囊與腹腔相通,睾丸可以隨時縮進腹腔或降到陰囊。而人類不同,在胎兒初期,睾丸也在腹腔內,隻是到了足月出生前約2個月時,才下降至陰囊。隨之,陰囊與腹腔之間的孔道便自行封閉,僅讓輸精管、神經和血管通過。人的正常體溫在37℃左右,而睾丸必須在34℃左右才能產生精子。所以當體溫和外界溫度升高時,包裹著睾丸的陰囊壁平滑肌就會鬆弛,陰囊外表麵積放大,於是熱的發散得以加速。反之,外界溫度過低,陰囊壁平滑肌便收縮,使睾丸得以盡量貼緊腹壁,從而保持睾丸所在的環境溫度相對恒定,所以有人因此而把陰囊比喻為人體上的“恒溫箱”。如果睾丸留在腹腔,其環境溫度明顯過高,便會使精子發育不全或根本不發育,引起不育症。除此以外,還容易導致睾丸惡性腫瘤。不過,睾丸內的間質細胞對溫度的損傷較不敏感,故第二性征仍然可以發育,但雙側隱睾者,容易雄激素分泌不足,程度嚴重的,會呈現無第二性征的征象。

在新生男性嬰兒中,大約會有10%的嬰兒睾丸還留在腹腔,或隻下降了一半,停留在腹股溝管內。這還不要緊,有些嬰兒的睾丸是會逐漸下降至陰囊的。到了一周歲時,未下降的僅約2%。直到青春期發育開始萌動時,體內出現雄激素,在它的刺激下,有的睾丸還會自然下降到陰囊。但是過了青春期,可能仍有1%的男性的睾丸沒有下降到陰囊,這以後就沒有自然下降的希望了,這時還未進入陰囊的睾丸才是真正的隱睾。

產生隱睾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種屬於機械性障礙,如精索過短、粘連等,影響睾丸下降;另一種是由於腦垂體促性腺激素缺乏。後一種病人大多是雙側隱睾,占隱睾患者的10~20%。

不同的病因,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前者要用手術的方法,將睾丸移至陰囊內;後者可采用促性腺激素治療。如果是雙側隱睾,若嬰兒期不下降,到2~3歲時就應進行治療,最遲不要超過6歲。如果單側隱睾,則可以延至11~15歲再做手術。

6男孩為什麼也會乳房增大

一般來說,女孩進入青春期,乳房會逐漸發育增大,這也是衡量女孩青春期發育狀況的一項重要標誌。可是,有些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後,乳房也會增大隆起,使得這些男孩不願穿緊身衣服,不敢赤膊遊泳,整日坐立不安,怕別人嘲笑,怕自己發育不正常。

那麼,男孩的乳房為什麼也會發育增大呢?原來,男性性腺睾丸主要分泌雄激素,但同時也會分泌少量雌激素,加上男女二性的腎上腺皮質均能同時分泌微量雄激素和雌激素,所以男性體內也存在著雌激素,隻不過與女性卵巢分泌的雌激素相比,其量很微弱而已。而一旦男孩的乳房受到體內雌激素的刺激,就會出現發育增大現象。同樣,女性的性腺卵巢雖然主要分泌雌激素,但也會分泌少量雄激素,加上腎上腺皮質分泌的微量雄激素,所以有些女孩在青春期,相當於男子長胡須的地方,也可出現較濃密的細毛,臉上也會出現男孩所特有的痤瘡(粉刺)。這些就是雄激素在女孩身上起作用的一種表現。

男性一生中有兩個時期會發生生理性的乳房增大。一次是剛出生時的嬰兒期,由於受母體殘留的雌激素影響,會乳房增大,一般一周到幾個月後便會消退。另一次便是青春期,一般在13歲至17歲之間,由於這時內分泌不太穩定,男孩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有可能會一度上升,於是就引起乳房增大。青春期的乳房增大通常可在乳頭及乳暈下摸到一個盤狀硬塊,其邊界清楚,並伴有脹痛和觸痛感。隨著內分泌功能逐漸完善,這種狀態持續幾個月,至多一年左右,便會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治療。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男孩乳房增大有時也是身患疾病的一個信號。比如乳房發育過頭,甚至像女孩子一樣明顯隆起,脹痛超過一年以上仍不見消退,那就需要去醫院檢查一下,是否由於某些疾病造成的。這些疾病主要有:

(1)內分泌疾病。表現為內分泌紊亂,體內雄激素和雌激素比例嚴重失調,即雄激素減少,雌激素增加。例如先天性睾丸發育不全、隱睾、外傷後睾丸萎縮、流行性腮腺炎後繼發的睾丸炎等,都會導致雄激素減少;而睾丸腫瘤會造成雌激素增多。

(2)腎上腺疾病。如腎上腺腫瘤會使男孩乳房發育,個別的還有泌乳現象,同時還會伴有睾丸萎縮和男性喉結、胡須等第二性征消失現象。

(3)肝功能疾病。由於雌激素主要通過肝髒進行代謝,所以凡是引起肝功能受損的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會造成雌激素相對增高,以致繼發乳房發育異常。

(4)藥物反應。有些藥物如氯丙嗪、利血平、異煙肼、洋地黃、甲基多巴等,如果長期服用,也會引起乳房異常增大。所以,青少年服用這些藥物時應格外注意。

7少女閉經是怎麼回事

閉經就是在該有月經的年齡而沒有月經。通常把閉經分為“原發性閉經”和“繼發性閉經”兩大類型。女孩年滿18歲,早已到了發育年齡,仍然沒有來過月經,稱為原發性閉經。已經來過初潮,月經也已相當規律,以後忽然停經3個月以上,則叫繼發性閉經。

若根據形成閉經的原因來區分,可分為正常的閉經和不正常的閉經。

屬於正常的閉經有:家族性晚發月經,初潮就可能來得相當晚。再如初潮剛過,一兩年內,月經時來時不來,即使有時無月經超過3個月,一般也不屬於有病。因為剛來初潮,少女的卵巢發育才開始,重量僅成年女性的30%,分泌的激素也時多時少,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待生殖器官發育成熟後,月經自會規則起來。

屬於不正常的閉經有:

(1)生殖道下段先天性閉鎖所引起的閉經。最常見的是處女膜閉鎖、陰道下段閉鎖和子宮頸閉鎖等,雖有月經形成,但月經不能排出,稱為“假性閉經”或“隱經”。假性閉經患者可發生周期性下腹痛,需要手術治療。

(2)子宮性閉經。如先天性無子宮、子宮發育不良或子宮內膜損壞等,自然不會有月經來潮。

(3)卵巢性閉經。如沒有卵巢、卵巢發育不良或卵巢損壞等,由此,子宮內膜既不能增長,也不會發生周期性變化和剝脫,當然也沒有月經了。

(4)身體疾病引起的閉經。如患貧血、肺結核等病,時間久、病情重,身體必然衰弱,大部分激素的分泌量就會減少,子宮內膜對激素的反應也不會正常,結果月經隻好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