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器材
①弓 一般由尼龍纖維合板製造而成,中間一節是金屬製造的弓把,弓身長度分為60、62、64、66、68、70不等,弓的拉力一般為32—53磅,弓弦由滌綸製成,弓把上可安裝長短不同的金屬杆,叫穩定器,起減震作用。弓上還安裝一個瞄準器,但不許使用棱、透鏡、水平儀、電子器具等
②箭多為硬鋁合金製成的金屬箭,箭身由箭頭、箭杆、尾翼(羽毛)和箭尾組成。箭長為23—30,箭管的重量一般為11.6—32.4克,運動員可根據自己的臂展及弓的力量來選用箭支。
③箭把有方形和圓形兩種。靶的直徑均不超過145厘米,箭靶應堅實,箭靶上麵掛有瓦隆板或纖維板,板的厚度為3—5厘米,板緊貼靶環紙。
④靶環為圓形。90、70和60米射程使用的靶環直徑為122厘米;50、30米射程使用的靶環直徑為80厘米。靶環由五種顏色組成,從中心起向外分為黃、紅、藍、黑、白,每色占兩環,共10環,每環由內向外依次為10至1環。直徑122厘米的靶環,第10環的直徑是12.2厘米;直徑80厘米的靶環,第10環的直徑是8厘米。靶心離地為130厘米。
⑤靶架支撐箭靶用具,箭靶固定在靶架上,箭靶麵與地麵垂直線成15°夾角的傾斜麵。
我國開展射箭運動的概況
在舊中國,射箭運動僅在內蒙古、青海、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自發地開展。1933年、1935年、1948年舉行的舊中國全國運動會上,射箭列為表演項目(屬武術類),當時隻有少數運動員參加射準和射遠表演。
解放以後,射箭項目獲得了新生,1953年在天津舉行了第一次民族形式的射箭表演,男子有15米和20米兩個射程,女子有15米一個射程,男、女每個射程各射三支箭。運動員所使用的器材都是民族形式的桑木弓、竹弓、牛角弓和木箭、竹箭等。參加表演的有西北、西南、華北和內蒙古自治區四個單位5名運動員(男4人、女1人)。從1953年開始,我國每年舉行全國性的射箭比賽或表演,表演和比賽的人數及項目也逐漸地增多。從1956年至1958年男子增加了20米、30米和40米射程;女子增加了20米和30米兩個射程。比賽的方法也從過去的每個射程射3支箭改為10箭,並均以立姿進行比賽。
1959年,我國正式采用國際箭聯製定的規則進行比賽,在同年舉行的第2屆全軍運動會、全國射箭錦標賽和第1屆全運會,均按此規則進行比賽。
自從我國采用國際射箭競賽規則進行比賽以後,射箭界的全體教練員、運動員刻苦訓練,大膽地探索,把我國傳統的射箭技術和國外的先進技術結合在一起,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我國射箭技術水平發展較快,一批優秀射箭運動員趕超著世界先進水平。1961年6月3日,在上海舉行的射箭比賽中,上海年僅19歲的趙素霞以270環的成績,打破了女子單輪50米的世界紀錄,成為我國第一個打破射箭世界紀錄的運動員。
從1959年至1966年6月底,我國共有7人29次打破12項世界紀錄,其中李淑蘭最為突出,她一人就11次打破6項世界紀錄,並和隊友一起6次打破兩項團體世界紀錄,當時被人們譽為“神箭手”。
剛剛發展起來的射箭運動,遭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幹擾和破壞,訓練停止了,集訓隊解散了。後來於1972年初,射箭重新恢複起來。在我國停止活動的幾年裏,世界射箭技術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給我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增加了困難。但是經過射箭教練員、運動員不到兩年的努力,又趕了上來。
從1974年至1979年,有王文娟、薑勝玲、宋淑玲、紮拉嘎、孟凡愛、黃涉豔6人、13次打破7項世界紀錄。
1981年6月,中國射箭隊參加了在意大利阿拉角舉行的第31屆世界錦標賽,這是中國射箭隊首次參加世界性的比賽。在這次比賽中,中國射箭健兒敢打敢拚,不畏強手,經過四天的較量,中國女隊取得了團體第三名。廣東年輕選手傅紅,在這次比賽中取得了個人雙輪全能第四名,成績是2494環。孟凡愛和傅紅,還分別以599環、623環的成績,取得了雙輪70米和雙輪60米兩項第一名。在這次比賽中,我女隊在前三天曾一度居首位,這使國際箭壇感到驚訝。男隊這次比賽成績不佳,僅取得團體第15名,個人雙輪全能成績均在50名之後。
1984年第23屆奧運會上,我國選手李玲娟以2559環的成績,獲得女子個人雙輪全能亞軍,並打破5項奧運會紀錄。吳亞南獲得個人雙輪全能第八名,破兩項奧運會紀錄。
1986年第10屆亞運會,我國選手馬湘君獲得了雙輪70米金牌,我女隊取得了雙輪團體亞軍。從而為祖國爭得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