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醫療常識(1 / 3)

常用醫療常識

1.如何使用溫度計

人體通過消化吸收、肌肉運動和細胞的代謝不斷產熱,又通過皮膚的熱輻射、汗液蒸發、呼吸及大小便等將熱排出體外。產熱和散熱的差數就是體溫。人的正常體溫較恒定,這是由大腦皮層和丘腦下部體溫中樞的調節維持平衡的。

各人的體溫並不完全相同,一天內的體溫也有高有低,一般在清晨4~6時最低,下午5~7時最高,相差不超過1攝氏度。口腔正常體溫一般為36.5~37℃。

患傳染病、炎症、受異性蛋白或某些毒素刺激,體溫會升高。盜汗、大量體液或血液流失、進食太少、免疫力低等,可使體溫降低。體溫高至43℃或低於35℃,生命即發生危險。

不是所有疾病都使體溫發生變化,但體溫有明顯變化,足以說明是生病了。所以,感到不舒服時可用體溫表測體溫,通常稱“試表”。體溫異常時,應到醫院就診。

測體溫用的體溫表一般帶有紙、金屬塑料製作的管狀盒。體溫表不用時應放在盒內以免碰碎。

體溫表的水銀貯槽和細管聯接處有一彎曲,可以阻擋上升的水銀隨溫度的下降縮回貯槽,便於測溫後讀數。室溫表沒有這個彎曲,所以能隨溫度變化自由升降。

體溫表有口表、腋表、肛表之分,主要是水銀管的形狀不同。口表呈柱狀,表扁平以增加接觸麵,肛表呈球狀,便於插入肛門。目前市售的多為口表。代用時,應在表盒上注明,特別是肛表,不可當作口表使用。

測溫時,先看表上水銀柱高度是否在35℃。如用後未甩下,應握住表的上端,用前臂及腕力急速甩動,使水銀下降至35℃。甩時四周不可同桌椅等碰撞以免破裂。不要甩至小彎以下,以免水銀上升困難。

下列情況不可測口腔溫度:張口呼吸、咳嗽或口腔有病的,進食、飲水或抽煙後半小時內的,從寒冷的室外進屋不足15分鍾的。

測口腔溫度時,將表的水銀端放在舌下深處,閉口,不要用牙咬,以免破碎。3分鍾後取出,用軟紙擦拭後放在與眼同一高度,平持,慢慢來回轉動,便可在玻璃三棱處看到放大的水銀柱上升的度數。讀表後,立即將水銀甩下。用肥皂和自來水將表洗淨,擦幹後放回盒中。切忌用熱水洗表。口腔正常溫度在36.5~37℃。

測腋下溫度應將汗拭幹,不可來回磨擦皮膚,以免影響皮溫變化。表要貼身放在腋窩深處,與皮膚貼緊,水銀端不可露在外麵,將手搭放在另側肩上使腋窩緊閉。5~10分鍾後取出讀表。甩下水銀柱後洗淨放回盒中。洗澡後過20分鍾方可測腋下溫度。

過胖的人腋下脂肪多,溫度往往偏低;瘦人腋下溫度與實際體溫差別較大。陽壯高熱的腋下溫度與口腔溫度差別較小。

用肛表測溫應避免下列情況:便後、灌腸後20分鍾內,肛門有病,如痔瘡及肛門手術後。測溫前,先用凡士林或其他潤滑油塗在水銀端部便於插入。試表時,側臥床上,上腿屈曲,將表的水銀端插入肛門約1厘米長,用手扶好肛表的外端。3分鍾後取出,用軟紙擦淨,讀表後甩下水銀柱。洗淨拭幹後,放回標有“肛表”的盒中。

體溫在生理情況下也有變化,如運動後會有一定程度的升高,靜止後又下降;婦女排卵後期體溫稍高,月經開始至排卵期體溫略低。因此,如果沒有明顯症狀,單為體溫升高0.1~0.2℃就疑為自己是否病了,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2.怎樣測脈搏

脈搏是心髒收縮時血流注入動脈所引起的搏動。正常脈搏每分鍾約60~80次,節律是均勻的。發燒或激動時脈搏加快;劇烈運動時脈搏也可增加很多,但休息半小時後一般都能恢複正常。

測脈搏時不但要計每分鍾的搏動數,還要注意其張力、強度和是否均勻。如果出律不齊,如二聯律(即每跳2次歇1次)、三聯律(每跳3次歇1次),多是病態表現,應去醫院檢查。血管硬化的人脈搏彈性小;高血壓的人血管張力大;血容量不足的人管壁張力小,脈搏無力。通過測脈,可以了解心髒和血循環的情況。

常用來測脈搏的血管有橈動脈、顳動脈、頸動脈和肱動脈,有時還可用股動脈或背動脈。橈動脈在前臂拇指側靠近手腕處可摸到脈搏。顳動脈在耳尖前、頸動脈在頸部氣管外側、肱動脈在肘窩處可摸到脈搏。橈動脈是測脈搏最常用的部位。

測脈時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指尖平放在測脈部位。不可用拇指,因拇指上有小動脈搏動,容易和被測者的脈搏混淆。觸摸到搏動後不要急於讀數,應先初步掌握其搏動的韻律和強弱,然後計數。搏動均勻,快慢無異常的可計15秒的搏動數,乘以4,即得每分鍾脈搏數。韻律不正常的要數滿1分鍾。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