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商品都是愈來愈精良,尤其是購買電器的顧客,常常認為“後買的人,往往能買到更好的東西,因此先買不合算。”我們也常常聽說“從前的產品,沒有附加這種東西,我後悔先買了它”之類的怨言。
廠商在推出某種產品時,都認為那是當時最好的。但由於不斷地努力,新構想會陸續產生。在進步快速的商界,商品會不斷推陳出新。
現在不僅電器廠商,甚至所有從事買賣的人,對於這點,都應該有肯定的信念。如果經商者本身也認為“先買的會吃虧,後買的較劃得來”,就沒有辦法做買賣了。
一次鬆下在聚會時,有人這樣抱怨:“在電視剛生產出來時,我花了十二萬元去買,但最近已經跌價到一半,這真叫人後悔。以後再也不能這麼快地去買電器了。”
鬆下回答說:“你說的不錯。但如果沒有你這種人,製造電視的技術,怎麼會進步呢?由於在定價十二萬元時,你肯買它,今天才能以六萬元供應。也許你覺得吃虧了六萬元,但你卻因而造福了很多的人,並且最早享受電視的好處。你不妨認為你自己最偉大吧。如果大家都想明年才買,那麼電視根本不會有銷路,永遠會保持十二萬元的價格。我想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的。”結果這個人說:“你說的真有道理。還是先買的好,先買的人比別人偉大。”話音未落,立刻引起大家哄堂大笑。鬆下認為,任何產品,如果沒有人肯先買,就不會有進步。
比如汽車剛問世時,品質不怎麼理想,但仍有很多人好奇地買了它。雖然一年之後,廠商就推出性能提高三倍的汽車,但你不要認為自己吃了虧。你不妨這樣想:“我當初肯花錢去買,汽車才得以普及。我是有功勞的,又最早得到汽車的好處,怎能算是吃了虧?”所以如果大家沒有這種觀念,社會就不會進步。
真誠的態度是達成促銷活動的原動力,為了達到銷售目的,必須時時留意,讓顧客滿意。在企業經營中使人覺得最困難的,可能就是銷售問題了。產品的製造,會有新的發現,但銷售卻很難有特別要好的方法。從目前商店所有銷售策略來看,幾乎看不出有什麼高明、奇妙之處。何況在促銷上所用的策略,都大同小異,的確很難拓展業務。即使隻是一件襯衫,一般人或許早就想好在哪一家商店購買。雖然談不上有什麼正當的理由,卻有使他這樣做的原因。就是顧客往往根據哪一家商店最讓自己滿意的這種直覺,去決定采購的地點。
所以要想達到銷售的目的,就必須優先考慮,怎樣才能讓顧客高興,怎樣接待,才能令顧客滿意。因此,要想在缺乏出奇致勝的銷售策略下,發揮自己的特色,應在原有的基本上,先培養出每一位員工的誠摯心意。因為在言辭上所表露的感受,比什麼都重要。
當我們看喜劇演員的表演時,都覺得滑稽有趣;但當我們讀劇本時,卻往往感受不出在現場表演時的那種趣味。從事銷售工作也是如此,就算有一套很好的計劃,但能否巧妙地運用,就要看銷售員是否接受完備的訓練。如果對計劃能抱著興趣的態度,去研究執行,那一定會成功。
鬆下先生認為銷售必須以真誠做為基礎。惟有內心有“誠”,才能使對方深深地體會出來。如果缺少真誠,那麼再好的計劃,也不會有好的成效。
每一家公司、商店,都有其基本的銷售方針,但這隻不過是一個基本。如何有效地發揮,卻各有方法。通常最能打動顧客的,是銷售人員的努力與工作熱忱。所以,如果能培養銷售人員一套完整適宜的應對辭令,那就如虎添翼,一定能達到銷售的目的了。
生產大眾化的產品時,不但要推出更優良的品質,而且售價也要更加低廉。幾乎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產品價廉物美,然而事實上,卻很不容易辦到。一般的情況是,物美則價不廉,或價廉則物不美。產品的品質如果不佳,自然不會受人歡迎,因此隻有維持品質,大量生產的途徑。但是大量生產的結果,誰也不能保證東西能全部賣得出去。一九二七年鬆下電器公司成立電熱部,計劃推出的第一項產品是熨鬥。當時因為熨鬥的售價偏高,每一個賣四五元左右,不是有錢人家,是買不起的,全國一年賣不到十萬個。新設立的電熱部打算開發熨鬥,是認為這種便利人們的產品,應該可以降低售價,大量推廣,而不是隻有少數人買得起而已。隻要價錢公道,相信會廣受一般大眾的歡迎。當然,光是售價便宜還是不夠,質量也必須達到一定水準,不然也是沒有用的。要推出這項產品,首要條件,是必須超過同類產品的品質,而售價至少便宜三成以上,否則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鬆下電器公司經過多方麵研討之後,熨鬥的製造方向大體已經決定。為了滿足大眾需要,他們確定每個月至少生產一萬個,否則價格沒有辦法降低。同時也考慮到創新設計熨鬥的外型,以促進銷售量。
現在隻有一個問題:每個月能夠賣出一萬個嗎?當時全國的年銷售量,不過才十萬個,平均一個月還不到一萬個。如果僅是鬆下電器一家,每個月就生產一萬個的話,能賣得出去嗎?以常理來判斷,這樣做實在不太合理,一下子就把銷售量加倍,這的確是難以想象的事情。一般的想法,一定認為這麼做太危險,即使做出來,也可能賣不出去。於是鬆下把整個事情、包括鬆下電器公司打算投資生產熨鬥的原始動機,加以重新研討,發現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價格。這種能夠帶給人們方便的東西,希望使用的人一定很多,隻因為目前售價偏高,不是一般人所以承受的,以至於銷路不好。假如售價能夠降到某種程度,一定有很多人會買。所以,售價大眾化,是先決條件。
那時候鬆下就下定決心,每個月要生產一萬個熨鬥。後來經過非常努力,在短短四個月之後,新產品就以三元二十錢的低價,全麵推出。結果,這種熨鬥不僅品質優良,而且價格低廉,很受大家的喜愛。原來擔心每個月生產一萬個可能會賣不出去,後來還是不得不增產,以應需求。
總之,產品的價格如果合理,人們就會高興購買。當時正因為鬆下確信如此,所以才決定要大量生產。鬆下這麼想,實際上也是基於“需求”,而審慎考慮。
3 需求是市場的指揮棒
“需求”是肉眼看不見的,隻有依自己的見解去分析。如果現在月產一萬個而賣不完,固然可以認為市場的需求沒有這麼大,然而也可能因為價格太高,才造成無人問津的現象。但是如果價格合理,“需求”就會相對地增加。這些都是見仁見智,無法一概而論。鬆下對於問題的分析,有一個原則,那就是正視人類對生活進步的欲望,而適切地把握“人性的需求”。也就是說,誰都會需求能促使生活進步的東西。因此,隻要價格在能力許可的範圍內,人們自然感到有使用的需要。當然,也不是沒有例外的情形,但這是人類基本的傾向,其次,由於“需要”是無窮盡的,即使生產再多的東西,仍然無法完全滿足人類的需要。所以,基於“需要”而不斷地推出家庭用產品,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鬆下先生始終堅信“服務第一,銷售第二”的宗旨。服務必須是多方麵的。為顧客服務,比較容易理解。但僅此還是不夠的。除此之外,還要為社會服務,這是鬆下經營理念中基本的一條。而且,作為員工,更應該首先從為自己所在的公司或商店服務作起。鬆下的“先服務自己人”的理念,獨辟蹊徑,可以說抓住了現代經營的症結之一。如果不懂得這個方向的服務,那就可能連優質、充分的貨品都生產不出來,何談服務顧客。服務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可以用笑容當作服務,有時可以用禮貌當作服務,甚至有時可以透過更確實的工作為別人服務。”在公司的朝會、夕會訓詞中,鬆下具體而微笑地談到了一些細小的服務,這對現代企業經營者不無啟迪意義。比如:在公司的走廊遇到人,都該打招呼,或者點頭、微笑致意。鬆下認為這是做人起碼的教養;而且,來公司的人,即使不是顧客,也總是和公司有些關係的,如何可以視而不見呢?鬆下不僅要求向在公司碰到每個人致意,而且要向走在路上的人們致意。這固然是因為鬆下電器遍布社會,這些人本來已經是公司顧客,也在於這些人都是公司潛在的顧客。打招呼的服務還可以用在售後,即當碰到買了公司產品的顧客,打聲招呼:“去年您買的電扇還好用吧?”等等。這種招呼雖然不能馬上解決問題,卻會讓對方高興,且對你的公司樹立起信賴。這樣,生意沒有不興隆的。